综合 / 诗词 / 标题 / 作者 / 诗句 / 古籍 2 / 12页

本草纲目·谷部·玉蜀黍

释名
玉高粱。

气味
(米)甘、平、无毒。

主治
(玉蜀黍米)调中开味,(根、叶)治沙淋。

附方
玉蜀黍,理在亦通称“玉米”,其花柱及柱头称为玉米须近年临床上用来治疗糖尿病、高血压、肝炎、胆道结石、鼻炎及哮喘等症。

旧唐书·志·卷十七

.......... 中为一色,影中为一色,百鸟之状,并见裙中。凡造两腰,一献韦氏,计价百万。 又令尚方取百兽毛为鞯面,视之各见本兽形。韦后又集鸟毛为鞯面。安乐初出降武 延秀,蜀川献单丝碧罗笼裙,缕金为花鸟,细如丝发,鸟子大如黍米,眼鼻嘴甲俱 成,明目者方见之。自安乐公主作毛裙,百官之家多效之。江岭奇禽异兽毛羽,采 之殆尽。开元初,姚、宋执政,屡以奢靡为谏,玄宗悉命宫中出奇服,焚之于殿廷, 不许士庶服锦绣珠翠之服。自是采捕渐息,风教..........

千金方·上少小婴孺方下·癖结胀满第七

..........作杏仁) 川椒(各半两) 细辛 干姜 附子(各十八铢) 巴豆(十枚) 豉(七合)

  上九味捣八种下筛,秤药末令足,研巴豆如膏,稍稍纳药末,捣令相得,蜜和,桑杯盛,蒸五升米饭,下出捣一千杵,一月儿服如黍米一丸,日一夜二,不知稍加,以知为度,亦治水癖。

  马齿矾丸
  治小儿胎寒KT 啼,惊痫腹胀,不嗜食,大便青黄,并大人虚冷内冷,或有实不可吐下方。

  ?

  为?

  治小儿..........

千金方·胆腑方·万病丸散第七

..........胸中苦滞气,气息不利,小腹坚急,绕脐绞痛,浆水服如麻子一丸,稍加之,如小豆大。小儿百病惊痫,痞塞及有热,百日、半岁者,以一丸如黍米大置乳头饮之,一岁以上如麻子一丸,日三,饮送下。小儿大腹,及中热恶毒,食物不化,结成积聚,服一丸。小儿寒热头痛,身热,及吐 ..........无颜色者,服药后三日即有颜色。亦有须吐瘥者,亦有服少许而瘥者,亦有杀药强人服三四丸,始觉药行者,凡人禀性不同,不可一概与之。但作黍米大服之为始渐加以知为度,药力验壮,勿并多服,特慎油面鱼肉蒜,当清净服之。若有患久不瘥在床,羸瘦并腹胀满及肿,或下痢者多死,但与..........

千金方·食治方·谷米第四

..........和中,止泻利。

  白粱米,味甘微寒无毒,除热益气。

  粟米,味咸微寒无毒,养肾气,去骨痹热中,益气。

  陈粟米,味苦寒无毒,主胃中热消渴,利小便。

  丹黍米,味苦微温无毒,主咳逆上气霍乱,止泻利,除热,去烦渴。

  白黍米,味甘辛温无毒,宜肺,补中益气。不可久食,多热,令人烦。

  陈廪米,味咸酸微寒无毒,除烦热,下气调胃,止泄利。

  米,味苦微温无毒,主寒中,下气,除热。

............

太平御览·饮食部·卷十八

..........怀中糒,求冷水一杯而食之。

  《楚辞·九章》曰:播江离与滋菊兮,愿春日以为糗芳。

  崔寔《四民月令》曰:四月可作枣糒。

  ○饵粢

  《周礼》曰:羞笾之实,糗饵、粉粢。(郑玄曰:二物皆粉稻米、黍米所为也。合蒸曰饵,饼之曰餈。糗者,捣粉,熬大豆为饵,餈之粘着以粉之也。饵言糗,餈言粉,互相明也。)

  《广雅》曰:铎、饣齐,饵也。

  《方言》曰:饵谓之饣恙,(音恙。)或谓之粢,或谓之饣令,(音铃。)或..........

匡谬正俗·卷八

..........云。此即今人以作酒及糖者。方药不止用。噍嚼以涂漆创及酿酒诸药醪耳。注稉云。道家方药有俱用稻米。秔米。即是两物。云稻米穅白如霜。今江东无此。皆通呼稉米为稻米耳。不知其色类复云何。按本草所谓秫米者即今之似黍米而粒小者耳。其米亦堪作酒而不及黍。所谓稻米者。今稬米耳。而陶公以稬为秫。不识稻是稬。故说之不晓。许氏说文解字曰。秫。稷粇者。稻。稌也。沛国谓稻为稌。又急就篇云。稻黍秫稷。左太冲蜀都赋云。稉稻漠漠。益知..........

饮膳正要·卷三·米谷品

..........消渴,止泄痢,益气补中,轻身延年。

  白粱米

  味甘,微寒,无毒。主除热,益气。

  黄粱米

  味甘,平,无毒。主益气和中,止泄。唐本注云∶穗大毛长,谷米俱粗于白粱。

  黍米

  味甘,平,无毒。主益气补中,多热,令人烦。

  久食昏人五脏,令人好睡,肺病宜食。

  丹..........

艺舟双楫·卷五·论书一

..........际, 知识固自不同。其跋杜牧之《张好好诗》云“大有六朝风韵”者,盖亦赏其中截有丰实处在也。

  北碑画势甚长,虽短如黍米,细如纤豪,而 出入收放,偃仰向背,避就朝揖之法备具。起笔处顺入者无缺锋,逆入者无涨墨,每折必洁净,作点尤精深,是以雍容宽绰..........锋转笔以成之,非至起止掣曳之处, 乃用使转纵横者,无处不达之谓也。盘纡跳荡,草势也。古人一牵一连,笔皆旋转,正心着纸,无一黍米倒塌处。狼籍者,触目悉是之谓也。草法不传,实由真法之 不传。真草同源,只是运指换笔,真则人人共习,而习焉不察,草则习之者..........

通典·卷四十九

..........乾之鱼。鱐者析乾之鱼。鱐音所求反。)馈食之笾:其实有枣,栗,桃,乾{艹橑},(乾梅也。音老。)榛实。(似栗而小。)加笾之实:菱,芡,栗,脯。(四物各二笾,凡八笾也。)羞笾之实:糗饵,粉餈。(谓粉稻米、黍米,合烝之为饵,饼之则为餈。恐饵餈粘,著笾,故以糗粉藉之。糗,熬大豆也。)醢人掌四豆之实。朝事之豆,其实:韭菹、醓醢,(醓音毯,肉汁也。)昌本、麋臡,(昌本,昌蒲根也。切之四寸为菹。醢之有骨者为臡,音泥..........
上一页  下一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