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 诗词 / 标题 / 作者 / 诗句 / 古籍 1 / 15页

周易·

  《》:小事吉。

  初九:悔亡,丧马勿逐,自复;见恶人无咎。

  九二:遇主于巷,无咎。

  六三:见舆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无初有终。

  九四:孤,遇元夫,交孚,厉无咎。

  六五:悔亡,厥宗噬肤,往何咎?

  上九: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则吉。

易传·彖传下·

,火动而上,泽动而下。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说而丽乎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小事吉。天地而其事同也,男女而其志通也,万物而其事类也。之时用大矣哉。

易传·象传下·

  上火下泽,;君子以同而异。
  见恶人,以辟咎也。遇主于巷,未失道也。见舆曳,位不当也。无初有终,遇刚也。交孚无咎,志行也。厥宗噬肤,往有庆也。遇雨之吉,群疑亡也。

子夏易传·卷四·兑下離上

..........相制,或以相合,其類多矣。則天下無不同也。至於天地之殊,男女之别,體異而事同,况乎小物也。子曰:弦木為,弧剡木為矢。盖取諸合衆材,各其小體而成其大器。觀是而他可知也。夫濟天下之務者,豈止於一材乎。非聖人不能合而為功也。

  象曰:上火下澤,。君子以同而異。

  上火下澤,志者也。中有小事之用焉。君子合異以同其事,同則務濟,類非不可以无别,无别則亂生,故君子同其事而異其道。

  初九,悔亡。喪..........

子夏易传·卷八·繫辭下

..........止於下。上動而小,小過之象也。小器設而萬民獲濟,小能濟大,小過之義也。是以取諸小過。

  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

  小事吉。象不合而爻用也。是其全用而外合,以為用。得其小用也。衆才以為小器,之象也。利威逺而合諸者,之義也。是以取諸

  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宫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

  上古人淳而未得其器之適也,故穴居以求其温。野處以薄其..........

子夏易传·卷十·序卦傳

..........不可以終壯,故受之以晉。晉者,進也。進必有所傷,故受之以明夷。夷者,傷也。傷於外者必反其家,故受之以家人。家道窮必乖,故受之以者,乖也。乖必有難,故受之以蹇。蹇者,難也。物不可以終難,故受之以解。解者,緩也。緩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損。損而不已必益,故受..........,柔進而上行也。晉必有所傷,故受之以明夷。夷,傷也。傷於外者必反於家,故受之以家人。士處家則道窮而莫偶,將求外合,則而出矣。故受之以,乖也。乖而未合則有難也,故受之以蹇。蹇者,難也。物不可終難,故受之以解。解,緩也。緩有所失,故受之以損。損己以奉上..........

太平广记·卷二百七十一·妇人二

  贤妇 徐才人 卢氏 董氏 高睿妻 崔敬女 李畬母 卢献女 邓廉妻 肃宗朝公主

  潘炎妻 刘皇后 河池妇人 贺氏

  才妇 谢道韫 杨容华 上官昭容 张氏 杜羔妻 张妻 关图妹 鱼玄机 牛肃女

  慎氏 薛媛 孙氏

  贤妇

  徐才人  

  徐氏名惠,坚之女也,生五月能言。唐太宗以为才人,特迁为充容。军旅未宁,上疏谏修宫室,词甚典美。上然之。(原缺出处..........

焦氏易林·卷一

............牛骥同堂,郭氏已亡。国破空虚,君奔走逃。
小畜之明夷
狗无前足,阴谋其比。为身贼害,何以安息。
小畜之家人
两轮自转,南上大阪。四马共辕,无有重难。与禹笑言。鹤鸣窍穴,不离其室。
小畜之
芽蘖生达,阳昌于外。左手执#,公言锡爵。
小畜之蹇
秋花冬萼,数被严霜。甲兵当庭,万物不生。雄犬夜鸣,民扰大惊。
小畜之解
霜降必户,蜇虫隐处。不见日月,与死为伍。
小畜之损
身载百里,功..........

近思录·卷十·政事

..........君心未合,贤臣在下,竭力尽诚,期使之信合而已。至诚以感动之,尽力以扶持之,明理义以致其知,杜蔽惑以诚其意,如是宛转以求其合也。“遇”非枉道逢迎也,“巷”非邪僻由径也,故《象》曰:“遇主于巷,未失道也。”——《程氏易传·传》

  14、《损》之九二曰:“弗损益之。”传曰:不自损其刚贞,则能益其上,乃“益之”也。若失其刚贞而用柔说,适足以损之而已。世之愚者,有虽无邪心,而惟知竭力顺上为忠者,盖不知“弗损益之”之义也。——《程氏易传..........

困学纪闻·卷一·易

..........”,《临》曰“咸临”,《咸》曰“执其随”,《艮》曰“不拯其随”,《噬嗑》曰“颐中有物”,《》曰“厥宗噬肤”,《损》曰“弗损益之”,又曰“或益之”,《夬》曰“壮于前趾”,又曰“壮于頯..........者,则患在寡恩;以爱为本者,则患在寡威。故家人之道,尚威严也。”于《》上九曰:“见豕负涂,甚可秽也。见鬼盈车,吁可怪也。先张之弧,将攻害也。后说之弧,怪通也。往不失时,疑亡也。贵于遇雨,和阴阳也。阴阳既和,群疑亡也。”于《蹇》初六曰:“..........
上一页  下一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