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 诗词 / 标题 / 作者 / 诗句 / 古籍 1 / 7页

韩非子·观行

..........。因可势,求易道,故用力寡而功名立。时有满虚,事有利害,物有生死,人主为三者发喜怒之色,则金石之士离心焉。圣贤之朴深矣。古明主观人,不使人观己。明于尧不能独成,乌获之不能自举,贲育之不能自胜,以法术则观行之道毕矣。

旧唐书·列传·卷五十一

..........,曹植题章,虚飞丽藻,校量其可否 也!

  伏愿陛下降明制,颁峻科。千里一贤,尚不为少,侥幸冒进,须立堤防。断浮 虚之饰词,收实用之良策,不取无稽之说,必求忠告之言。文则试以效官,武则令 其守御,始既察言观行,终亦循名责实,自然侥幸滥吹之伍,无所藏其妄庸。故晏 婴云:“举之以语,考之以事;寡其言而多其行,拙于文而工于事。”此取人得贤 之道也。其有武艺超绝,文锋挺秀,有效伎之偏用,无经国之大才,为军锋之爪牙, 作词赋..........

旧唐书·列传·卷一百四十

..........条、对策三道,取其通否。诏令左右丞、 诸司侍郎、大夫、中丞、给、舍等参议,议者多与绾同。至议曰:

  夏之政尚忠,殷之政尚敬,周之政尚文,然则文与忠、敬,皆统人之行也。是 故前代以文取士,本行也;由词以观行,则及词也。宣父称“颜子不迁怒,不贰过”, 谓之“好学”。至乎修《春秋》,则游、夏不能措一辞,不亦明乎!间者,礼部取 人,有乖斯义。试学者以帖字为精通,而不穷旨义,岂能知“迁怒”、“贰过”之 道乎?考文者以声病为是非,唯择..........

宋史·志·卷六十六

..........壁马军二百人,步军三百人,并于城外巡警。

  三元观灯,本起于方外之说。自唐以后,常于正月望夜,开坊市门然灯。宋因之,上元前后各一日,城中张灯,大内正门结彩为山楼影灯,起露台,教坊陈百戏。天子先幸寺观行香,遂御楼,或御东华门及东西角楼,饮从臣。四夷蕃客各依本国歌舞列于楼下。东华、左右掖门、东西角楼、城门大道、大宫观寺院,悉起山棚,张乐陈灯,皇城雉堞亦遍设之。其夕,开旧城门达旦,纵士民观。后增至十七、..........

楞伽经·卷三·集一切法品·三

..........相即是过, 皆从心缚生,
  妄计者不了, 分别缘起法。
  此诸妄计性, 皆即是缘起,
  妄计有种种, 缘起中分别。
  世俗第一义, 第三无因生,
  妄计是世俗, 断则圣境界。
  如修观行者, 于一种种现,
  于彼无种种, 妄计相如是。
  如目种种翳, 妄想见众色,
  彼无色非色, 不了缘起然。
  如金离尘垢, 如水离泥浊,
  如虚空无云, 妄想净如是。
  无有妄计性..........

开元释教录·总录·卷八

..........弟子别奉进止师等若不许请录状以闻。众从之及开棺发殓已。人觉异香等莲花之气。互相惊问。

  皆云若兹。向人除并殓衣唯留衬服。众□三藏貌如生。人皆号绝共视。向人涂香服殓盖棺已俄失所在。众疑天人焉。又其听言观行名实相守。精厉晨昏计时分业。虔虔不懈专思法务。言无名利行绝虚浮。曲识机缘善通物性。不倨不谄行藏适时。吐味幽深辩开疑议。寔当代之英贤。乃释门之法将矣。且其发蒙入法特异常伦。听览经论用为恒任。既周行东夏挹..........

开元释教录·别录·卷八

..........增加二品共成一经。初云佛临涅槃为阿难说法住灭品。此品乃取奘法师所译佛临涅槃记法住经。改换增减罪之于首。次是地藏菩萨赞叹法身观行品。后是常施菩萨所问品。此品即是旧经。据其文势次第不相联贯。景龙元年三阶僧师利伪造。序中妄云。三藏菩提流志三藏宝思惟等于崇..........云佛性海藏智慧解脱破心相经)  心王菩萨说头陀经一卷新像法决疑经一卷护身经一卷(今疑是救护身命经)

  胜德长者所问菩萨观行经一卷内天兄弟五人得天品经一卷反流尽源经一卷师子鸠摩罗所问经一卷大方广不谤佛经一卷本事经一卷无量门净除三障陀罗尼经一卷三昧经童..........

开元释教录·入藏录·卷二

.....  金刚顶莲华部心念诵仪轨一卷二十六纸。

  新译仁王般若念诵轨仪一卷二十纸。

  无量寿如来观行仪轨一卷十二纸。

  阿□如来念诵仪一卷十纸。

  金刚顶五秘密修行念诵仪一卷十二纸。

............纸。

  金刚顶经多罗菩萨念诵仪一卷十纸。

  金刚顶胜初瑜伽略出念诵仪一卷十纸。  观自在真言观行仪一卷五纸。  底哩三昧耶不动使者念诵仪一卷十四纸。

  瑜伽莲华部念诵仪一卷七纸。  略述金刚顶瑜伽..........

五灯会元·卷二

..........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无阙少,与佛何殊?

  更无别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嗔,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  快乐无忧,故名为佛。”师曰:“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祖曰:“非心不问佛,问佛非不心。”师曰:“既不许作观行,于境起时,心如何对治?”祖曰:

  “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

避暑录话·卷下

..........之山人野老也。

  上所好恶,固不可不慎,况于取士?神童本不专在诵书,初亦不以为常科,适有则举之尔,故可因之以得异材。观元献不以素所习题自隐,文公不以一赋适成自幸,童子如此,他日岂有不成大器者乎!大观行三舍法,至政和初,小人规时好者谬言学校作成人材已能如三代,乃以童子能诵书者为小子有造,此殆近俳,而执事者乐闻之。凡有以闻,悉命之官,以成其说。故下俚庸俗之父兄幸于茍得,每苦其子弟以为市,此岂复更有人材..........

上一页  下一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