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 诗词 / 标题 / 作者 / 诗句 / 古籍 1 / 1页

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一、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

  此九条,见于王叔和《伤寒例》中居多,叔和又牵引《难经》之文以神其说。按时推病,实有是证,叔和治病时,亦实遇是证。但叔和不能别立治法,而叙于《伤寒例》中,实属蒙混,以《伤寒论》为治外感之妙法,遂将一切外感悉收入伤寒例中,而悉以治伤寒之法治之。后人亦不能打破此关,因仍苟简,千余年来,贻患无穷,皆叔和之作俑无怪见驳于方有执、喻嘉言诸公也。然诸公虽驳叔和,亦未曾另立方..........

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发黄、神昏谵语者,安宫牛黄丸主之。

  心居膈上,胃居膈下,虽有膜隔,其浊气太甚,则亦可上干包络,且病自上焦而来,故必以芳香逐秽开窍为要也。

  安宫牛黄丸(方见上焦篇)

  三七、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之在中焦,阳明病居多;湿温之在中焦,太阴病居多;暑温则各半也。

  此诸温不同之大关键也。温热等皆因于火,以火从火,阳明阳土,以阳从阳,故阳明病居多。湿温则以湿从湿,太阴阴土,以阴从阴,则太阴..........

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一、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邪在阳明久羁,或已下,或未下,身热面赤,口干舌燥,甚则齿黑唇裂,脉沉实者,仍可下之;脉虚大,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者,加减复脉汤主之。

  温邪久羁中焦,阳明阳土,未有不克少阴癸水者,或已下而阴伤,..........

上一页  下一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