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 诗词 / 标题 / 作者 / 诗句 / 古籍 1 / 2页

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称放心,不知邪热炽甚之时,正当谨慎,一有疏忽,为害不浅。再疹不忌泻,若里结须微通之,不可令大泄,致内虚下陷,法在中焦篇

  清宫汤方

  元参心(三钱) 莲子心(五分) 竹叶卷心(二钱) 连翘心(二钱..........明证少者,则从芬香,本条所云是也;有邪搏阳明,阳明太实,上冲心包,神迷肢厥,甚至通体皆厥,当从下法,本论加载中焦篇;有日久邪杀阴亏而厥者,则从育阴潜阳法,本论加载下焦篇。

  牛黄丸、紫雪丹方(并见前)...........

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湿温、寒湿

..........质,以重浊滋味之药治之,愈治愈坏。伏暑湿温,吾乡俗名秋呆子,悉以陶氏《六书》法治之,不知从何处学来,医者呆,反名病呆,不亦诬乎!再按∶湿温较诸温,病势虽缓而实重,上焦最少,病势不甚显张,中焦病最多,详见中焦篇,以湿为阴邪故也,当于中焦求之。

  三仁汤方

  杏仁(五钱) 飞滑石(六钱) 白通草(二钱) 白蔻仁(二钱) 竹叶(二钱) 浓朴(二钱) 生薏仁(六钱) 半夏(五钱)

  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

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一、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晡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脉浮洪躁甚者,白虎汤主之;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而实者,大承气汤主之。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

  阳明之脉荣于面,《伤寒论》谓阳明病面缘缘正赤,火盛必克金,故目白睛亦赤也。语声重浊,金受火刑而音不清也。呼吸俱粗,谓鼻息来去俱粗,其粗也平等,方是实证;若来粗去不粗,去粗来不粗,或竟不粗,则非阳明实证,当细辨之,粗则喘之渐..........

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暑温、伏暑

  三八、脉洪滑,面赤身热头晕,不恶寒,但恶热,舌上黄滑苔,渴欲凉饮,饮不解渴,得水则呕,按之胸下痛,小便短,大便闭者,阳明暑温,水结在胸也,小陷胸汤加枳实主之。

  脉洪面赤,不恶寒,病已不在上焦矣。暑兼温热,热甚则渴,引水求救。湿郁中焦,水不下行,反来上逆,则呕。胃气不降,则大便闭。故以黄连、栝蒌清在里之热痰,半夏除水痰而强胃,加枳实者,取其苦辛通降,开幽门而引水下行也。

  小陷胸加枳实汤方(苦辛寒法)

  黄连(二钱..........

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寒湿

  四三、湿之入中焦,有寒湿,有热湿,有自表传来,有水谷内蕴,有内外相合。其中伤也,有伤脾阳,有伤脾阴,有伤胃阳,有伤胃阴,有两伤脾胃。伤脾胃之阳者十常八、九,伤脾胃之阴者十居一、二.彼此混淆,治不中款,遗患无穷,临证细推,不可泛论。

  此统言中焦湿证之总纲也。寒湿者,湿与寒水之气相搏也,盖湿水同类,其在天之阳时为雨露,阴时为霜雪,在江河为水,在土中为湿,体本一源,易于相合,最损人之阳气。热湿者,在天时长夏之际,盛热蒸动湿气流行也;在人身湿郁;本身阳..........

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湿温

  (疟、痢、疸、痹附)

  五四、湿热上焦未清,里虚内陷,神识如蒙,舌滑脉缓,人参泻心汤加白芍主之。

  湿在上焦,若中阳不虚者,必始终在上焦,断不内陷;或因中阳本虚,或因误伤于药,其势必致内陷。湿之中人也,首如裹,目如蒙,热能令人昏,故神识如蒙,此与热邪直入包络谵语神昏有间。

  里虚故用人参护里阳,白芍以护真阴;湿陷于里,故用干姜、枳实之辛通;湿中兼热,故用黄芩、黄连之苦降。此邪已内陷,其势不能还表,法用通降,从里治也..........

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秋燥

  一○○、燥伤胃阴,五汁饮主之,玉竹麦门冬汤亦主之。

  五汁饮(方法并见前)

  玉竹麦门冬汤(甘寒法)

  玉竹(三钱) 麦冬(三钱) 沙参(二钱) 生甘草(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土虚者,加生扁豆。气虚者,加人参。

  一○一、胃液干燥,外感已净者,牛乳饮之。

  此以津血填津血法也。

  牛乳饮(甘寒法)......

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温病耳聋,病系少阴,与柴胡汤者必死,六、七日以后,宜复脉辈复其精。

  温病无三阳经证,却有阳明腑证(中焦篇已申明腑证之由矣)三阴脏证。盖脏者藏也,藏精者也。温病最善伤精,三阴实当其冲。如阳明结则脾阴伤而不行,脾胃脏腑切近相..........断不可与俗套开胃健食之辛燥药,致令燥咳成痨也。

  五汁饮、牛乳饮方(并见前秋燥门)

  益胃汤(见中焦篇

  按吴又可云:病后与其调理不善,莫若静以待动。是不知要领之言也。夫病后调理,较易于治病,岂有能治病,..........

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暑温、伏暑

..........,下利血水,甚至声音不出,上下格拒者,椒梅汤主之。

  此土败木乘,正虚邪炽,最危之候,故以酸苦泄热,辅正驱邪立法,据理制方,冀其转关耳。

  椒梅汤方(酸苦复辛甘法,即仲景乌梅丸法也,方义已见中焦篇

  黄连(二钱) 黄芩(二钱) 干姜(二钱) 白芍(生,三钱) 川椒(炒黑,三钱) 乌梅(去核,三钱) 人参(二钱) 枳实(一钱五分) 半夏(二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三十八、暑邪误治..........

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寒湿

..........,使巴豆帅气药散无形之寒,随槟榔下出肛门;川楝得巴豆迅烈之气,逐有形之湿,从小便而去,俾有形无形之结邪,一齐解散而病根拔矣。

  按疝瘕之证尚多,以其因于寒湿,故因下焦寒湿而类及三条,略示门径,直接中焦篇腹满腹痛等证。古人良法甚伙,而张子和专主于下,本之《金匮》病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当下之例,而方则从大黄附子汤悟入,并将淋、带、痔疮、癃闭等证,悉收入疝门,盖皆下焦寒湿、湿热居多。而叶氏于妇科久病疝瘕,则..........

上一页  下一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