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 诗词 / 标题 / 作者 / 诗句 / 古籍 12 / 28页

黄帝内经·灵枢·师传

..........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

  黄帝曰:便病人奈何?

  岐伯曰:夫中热消瘅,则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脐以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脐以下皮寒。胃中寒,则腹胀。肠中寒,则肠鸣飧泄。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且泄。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饥,小腹痛胀。

  黄帝曰:胃欲寒饮,肠欲热饮,两者相逆,便之奈何?且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骄恣从欲,轻人而无能禁之,禁之则逆其志..........

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

..........删去字)。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喜惊。留而不去,传舍于俞,在俞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在伏冲之时,体重身痛。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糜。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着孙脉,或着络脉,或着经脉,或着俞脉,或着于伏冲之脉,或着于膂筋,或着于肠胃之募原,上连..........

千金方·小肠腑方·小肠腑脉论第一

..........寸口阳实者,小肠实也。苦心下急热痹,小肠内热,小便赤黄,刺手太阳治阳,手太阳在手小指外侧本节陷中。

  小肠有寒其人下重,便脓血有热必痔。

  小肠有宿食,常暮发热,明日复止。

  小肠胀者,小腹 胀,引腹痛。

  心前受病移于小肠,心咳不已,则气与咳俱出。

  厥气客于小肠,梦聚邑街衢。

  心应皮,皮浓者脉浓,脉浓小肠浓。皮薄者脉薄,脉薄者小肠薄。皮缓者脉缓,脉缓者,小肠大而长,皮薄而脉..........

千金方·痔漏方·肠痈第二

..........病候,愚医治之错则杀人。肠痈之为病,小腹重而强,抑之则痛,小便数似淋,时时汗出,复恶寒,其身皮皆甲错,腹皮急,如肿状,其脉数者,小有脓也。(《巢氏病源》云∶洪数者,已有脓也。)其脉迟紧者,未有脓也。甚则腹胀大,转侧闻水声,或绕脐生疮,或脓从脐中出,或小便出脓血。

  问曰∶宫羽林妇病,医脉之,何以知妇人肠中有脓,为下之即愈。师曰∶寸口脉滑而数,滑则为实,数则为热。滑则为荣。数则为卫。卫数下降,荣滑上升,荣..........

太平御览·疾病部·卷六

..........雨暑湿,多霍乱之病。

  《汉书》曰:淮南王上书云:"南越多霍乱之疾。"

  《幽明录》曰:某郡张甲者,与司徒蔡谟旧有亲,侨住谟家。蹔数宿行,过期不反。谟昼眠,梦甲云:"暂行,忽暴病,患心腹胀满,不得吐痢,某时死亡。"又云:"我病名乾霍乱,自可治也。但人莫知其药,故令身死。"谟曰:"何以治之?"甲曰:"取蜘蛛,生断去脚,吞之即愈。"谟觉,使人往甲行所,验之,果死。问主人病与时日,皆..........

针灸大成·卷三·玉龙歌(杨氏注解)

..........夺中脘。

  无汗伤寒泻复溜,汗多宜将合谷收,若然六脉皆微细,金针一补脉还浮。

  针复溜入三分,沿皮向骨下一寸。

  大便闭结不能通,照海分明在足中,更把支沟来泻动,方知妙穴有神功。

  小腹胀满气攻心,内庭二穴要先针,两足有水临泣泻,无水方能病不侵。

  针口用油,不闭其孔。

  七般疝气取大敦,穴法由来指侧间,诸经具载三毛处,不遇师传隔万山。

  传尸劳病最难医,涌泉出血免灾危,痰..........

针灸大成·卷八·肿胀门(附:红疸黄疸)

.......... 水肿:列缺腕骨合谷间使阳陵阴谷三里曲泉解溪陷谷复溜公孙厉兑冲阳阴陵胃俞水分神阙。

  四肢浮肿:曲池通里合谷中渚液门三里三阴交。

  风浮身肿:解溪。

  肿水气胀满:复溜神阙。

  腹胀胁满:阴陵泉。

  遍身肿满,食不化:肾俞(百壮)。

  鼓胀:复溜公孙中封太白水分。

  消瘅:太溪。

  伤饱身黄:章门。

  红疸:百会曲池合谷三里委中。

  黄疸:百劳腕骨三..........

夜航船·四灵部·鳞介(2)

..........康有人入山,遇一大龟,加载吴,夜泊越里,缆舟于大桑树。宵中,树呼龟曰:“劳乎元绪,奚事尔耶!”因呼龟为“元绪”。

  河豚

  状如蝌蚪,腹下白,背上青黑,有黄文,眼能开闭,触物便怒,腹胀如鞠,浮于水上,人往取之。河豚毒在眼、子、血三种。中毒者,血麻、子胀、眼睛酸,芦笋、甘蔗、白糖可以解之。

  集鳣

  杨震聚徒讲学,有雀衔三鳣,集讲堂前。皆曰:“鳣者,卿大夫服之..........

饮膳正要·卷二·食物中毒

..........烦满闷者,急煎苦参汁饮,令吐出。或煮犀角汁饮之,或苦酒、好酒煮饮,皆良。

  食菜物中毒,取鸡粪烧灰,水调服之。或甘草汁,或煮葛根汁饮之。胡粉水调服亦可。

  食瓜过多,腹胀,食盐即消。食蘑菇、菌子毒,地浆解之。食菱角过多,腹胀满闷,可暖酒和姜饮之即消。食野山芋毒,土浆解之。食瓠中毒,煮黍穣汁饮之即解。

  食诸杂肉毒及马肝漏脯中毒者,烧猪骨灰调服,或芫荽汁饮之,或生韭汁亦可。食牛、羊肉中毒,煎甘草..........

饮膳正要·卷三·果品

..........气,除烦热,安心,止痢,住渴。

  李子

  味苦,平,无毒。主僵仆,瘀血,骨痛,除痼热,调中。

  奈子

  味苦,寒。多食令人腹胀,病患不可食。

  石榴

  味甘酸,无毒。主咽渴,不可多食,损人肺,止漏精。

  林檎

  味甘酸,温。不可多食,发热,涩气,令..........

上一页  下一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