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 诗词 / 标题 / 作者 / 诗句 / 古籍 3 / 4页

本草纲目·草部·苍术

..........两;腹痛,加当归三两;衰弱,加甘草二两。
脾湿水泻(困弱无力,水谷不化,腹痛甚剧)。用苍术二两、白芍药一两、黄芩半两、淡桂二钱,混合后,每取一两煎服。如脉弦,头微痛,则减去芍药,加防水二两。
暑天暴泻。用神曲(炒)、苍术(淘米水中浸一夜,焙干),等为分末,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五丸,米汤送下。此方名“曲术丸”。
久痢。用苍术二两、川椒一两,共研为末,加醋、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饭前服,温水送下。..........

本草纲目·草部·黄岑

..........米水中七天,取出炙干再浸,如此七次,研细,加醋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服,温酒送下。一天服二次。
安胎清热。用芩、白术,等分为末,调米汤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开水磅下。药中加神曲亦可。
产后血渴,饮水不止。用黄芩、麦门冬,等分为末,水煎,温服。

附方
黄芩的主要功用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安胎。本品“得酒,上行;得猪胆汁,除肝胆火;得柴胡,退寒热;得芍药,治下痢;得桑白皮..........

本草纲目·谷部·粱

..........下痢,利小便,除烦热。
白粱米:
胃虚呕吐。用白粱米汁二合、姜汁一合,和匀服下。
霍乱不止,用白粱米五合,加水一升,煮粥吃。
手足生疣。用白粱米粉炒红,和唾液涂搽。
青粱米:
脾虚泄痢。用青粱米半升、神曲一合,每日煮粥食。
冷气心痛。用桃仁二两,去皮,加水研磨,绞取汁,倒入青粱米四合,煮粥吃。
老人血淋。用车前五合,棉裹煮汁,加青粱米四合粥饮汁此方亦能明目。

本草纲目·谷部·蘖米

..........
粟芽:苦、温、无毒。
麦芽:咸、温、无毒。
谷芽:甘、温、无毒。

主治
粟芽:消积食,开胃。除烦,除热。
谷芽:快脾开胃,下气和中,消食化积。
麦芽:
快膈进食。用麦蘖四两,神曲二两,白术、桔皮各一两,共研为末,加蒸饼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人参汤送下。
谷劳病(四肢无力,想睡,饭后精神更差)。有大麦蘖一升、椒一两,一起炒过,加干姜三两,共捣为末,每服一..........

本草纲目·木部·芜荑

..........生槟榔各四两,研为末,加蒸饼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开水送下。
久泄,气多粪少。用鞠荑五两,捣为还想,加饭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日空心于饭前服三十丸,久服能安神保健。
婴孩惊风后失声。用芜荑、神曲、麦蘖、黄连各一钱,分别炒过,共研为还想,加猪胆汁调糊做成丸子。如黍米大。每服十丸,木通汤送下。
虫牙作痛。作芜荑仁放蛀齿孔中,很有效。
腹中鳖瘕(平时好酒,血入于酒,则为酒鳖;平时多气,血凝于气,则..........

千金方·妇人方上·子死腹中第六

.....  治妊娠得病须去胎方∶

  以鸡子一枚,盐三指撮和服立下。(此与阮河南疗难产相同)

  又方 麦芽一升为末,蜜和一升,服之立下。

  又方 七月七日神曲三升,酢一升,煮两沸,宿不食,平旦顿服之即下。

  又方 大麦曲五升,酒一斗,煮三沸,去滓,分五服,令尽,当宿勿食,其子如糜,令母肥盛无疾苦。

食疗本草·卷下·曲

.......... 除烦,破症结及补虚,去冷气,除肠胃中塞、不下食。令人有颜色。六月作者良。陈久者入药。用之当炒令香。〔嘉补〕

  (二)六畜食米胀欲死者,煮曲汁灌之,立消。落胎,并下鬼胎。〔嘉补〕

  (三)又,神曲,使,无毒。能化水谷,宿食,症气。健脾暖胃。〔嘉补〕

食疗本草·卷下·曲

..........。除烦,破症结及补虚,去冷气,除肠胃中塞、不下食。令人有颜色。六月作者良。陈久者入药。用之当炒令香。〔嘉补〕

  (二)六畜食米胀欲死者,煮曲汁灌之,立消。落胎,并下鬼胎。〔嘉补〕

  (三)又,神曲,使,无毒。能化水谷,宿食,症气。健脾暖胃。〔嘉补〕

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暑温

..........济柔之理?既曰阴湿,岂辛凉所能胜任!不待辩而自明。

  清暑益气汤方(辛甘化阳酸甘化阴复法)

  黄 (一钱) 黄柏(一钱) 麦冬(一钱) 青皮(一钱) 白术(一钱五分) 升麻(三分) 当归(七分) 炙草(一钱) 神曲(一钱) 人参(一钱) 泽泻(一钱) 五味子(八分) 陈皮(一钱) 苍术(一钱五分) 葛根(三分) 生姜(二片) 大枣(二枚)

  水五杯,煮取二杯,渣再煎一杯,分温三服。虚者得宜,实者禁用;汗不出而但热者禁用。......

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暑温、伏暑

..........有正治,所谓水火各造其偏之极,皆相似也。苦咸寒治火之有余,水之不足为正治,亦有治水之有余、火之不足者,如介属芒硝并能行水,水行则火复,乃从治也。

  甘遂(去心制) 大戟(去皮制) 白芥子上等分为细末,神曲糊为丸,梧子大,每服九丸,姜汤下,壮者加之,羸者减之,以知为度。

上一页  下一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