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 诗词 / 标题 / 作者 / 诗句 / 古籍 1 / 9页

明儒学案·崇仁学案·文敬胡敬斋先生居仁

..........有主也。

  人之学易差。罗仲素、李延平教学者静坐中看喜怒哀乐未发以前气象,此便差却。既是未发,如何看得?只存养便是。吕与叔、苏季明求中於喜怒哀乐未发之前,程子非之。朱子以为,即已发之际,默识其未发之前者则可。愚谓若求未发之中..........,异教心存而死。然则禅家非是能存其心,乃是空其心、死其心、制其心、作弄其心也。

  一是诚,主一是敬。

  存养虽非行之事,亦属乎行,此乃未行之行,用力於未形者也。

  天理有善而无恶,恶是过与不及上生来。人性有善而无恶,恶是气禀..........

明儒学案·姚江学案·文成王阳明先生守仁

..........,终不能绝去,遇事依旧滋长。以循理为主,何尝不宁静;以宁静为主,未必能循理。”(此所谓念,是无念之念,莫错会。不然,才起一念,已是欲也,故曰:“凡有所向便是欲。”然先生之教,自是真切。)

  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定者,心之本体,天理也。动静,所遇之时也。

  唐诩问:“立志是常存个善念,要为善去恶否?”曰:“善念存时,即是天理。此念即善,更思何善?此念非恶,更去何恶?此念如树之根芽,立志者..........

明儒学案·江右王门学案·文恭罗念菴先生洪先

..........改作者,指其气性未平、情欲未尽,与才力未充,正求此心不移耳。而世人往往折节于陨获,谐俗于圆熟,以为增益在是,不亦左乎。(《书杨武东卷》)

  言其收敛,谓之存养;言其辨别,谓之省察;言其决择,谓之克治。省察者言其明,克治者言其决,决则愈明,而后存养之功纯。内不失已,外不失人,动亦定,静亦定,小大无敢慢,始终条理,可以希圣矣。(《书王有训扇》)

  白沙诗云:“千休千处得,一念一生持。”于千休之中而持一念,..........

明儒学案·甘泉学案·文简湛甘泉先生若水

..........权者,亦心也,廉伯所云‘斟酌运量之本’是也。若能於事物上察见自然天理,平时涵养,由中正出,即由仁义行之学,何有不可?若平时无存养工夫,只到事来面前才思寻讨道理,即是行仁义必信必果之学,即是义外,即是义袭而取之者也。诚伪王霸之分,正在於此。”

.........本心自是明白,虽其贪利之心,亦蔽他不得。此正是他天理之心未尝泯灭处。学者能常常体察乎此,依着自己是非之心,知得真切处,存养扩充将去,此便是致良知,亦便是随处体认天理也。然而外人多言先生不欲学者之言良知者,岂虑其体察未到,将误认于理欲之间,遂以..........

明儒学案·诸儒学案中·文庄罗整菴先生钦顺

..........夫喜怒哀乐人人所有而易见者,但不知其所谓中,不知其为天下之大本,故持指以示人,使知性命即此而在也。上文戒慎恐惧,即所以存养乎此。然知之未至,则所养不能无差,或陷於释氏之空寂矣,故李延平教人须于静中体认大本,未发时气象分明,即处事应物,自然中..........亦言:“勿忘勿助长,即是养气之法。如不识怎生养,有物始言养,无物又养个甚?”由是观之,则未发之中,安可无体认工夫?虽叔子尝言“存养于未发之时则可,求中于未发之前则不可”,此殆一时答问之语,未必其终身之定论也。且以为既思即是已发,语亦伤重。思乃动静之交,与发..........

明儒学案·诸儒学案中·庄裕徐养斋先生问

..........钺之乱。召为兵部侍郎,谢病归。起南京礼部,进户部尚书。卒,赠太子少保,谥庄裕。

  先生为旧论缠绕,故於存养省察,居敬穷理,直内方外,知行,无不析之为二,所谓支离之学,又从而为之辞者也。其《读书劄记》第二册,单闢阳明,广..........。”盖非静无翕其动,非动无闢其静,乾为至健,而有动静,故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以为无静,非也。

  人生存养不厚,则德不聚,出皆支离,未能顺理。《易》以“尺蠖之屈,龙蛇之蛰”,皆自外而内,“退藏於密”之事。下言“精义入神,穷理..........

明儒学案·蕺山学案·忠端刘念台先生宗周

..........动些子。

  无事时只居处恭便了。

  天理一点微妙处,提醒工夫在有意无意之间。

  省察是存养之精明处。

  静中养出端倪,端倪即意,即独,即天。

  佛氏心无其心,不得不以天地万物为心;物无..........,安得不流而为杂?二之已不是,况又分为三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此其归也。”“然则学问之要,只是静而存养乎?”曰:“道著静便不是。”曰:“不睹不闻非乎?”曰:“先儒以不睹不闻为己所不睹不闻,果如此,除是死时,方..........

格言联璧·存养

..........问。省除烦恼,何等心性安和!

  颜子四勿,要收入来;闲存工夫,制外以养中也。孟子四端,要扩充去;格致工夫,推近以暨远也。

  喜怒哀乐而曰未发,是从人心直溯道心,要他存养。未发而曰喜怒哀乐,是从道心指出人心,要他省察。

  存养宜冲粹,近春温;省察宜谨严,近秋肃。

  就性情上理会,则曰涵养。就念虑上提撕,则曰省察。就气质上销镕,则曰克治。

  一动于欲,欲迷则昏。一任乎气,气偏则戾。

............

近思录·卷四·存养

..........道。“行其庭,不见其人”。庭除之间至近也,在背则虽至近不见,谓不交于物也。外物不接,内欲不萌,如果而止,乃得止之道,于止为“无咎”也。——《程氏易传·艮传》

  6、李籲问:每常遇事,即能知操存之意。无事时,如何存养得熟?曰:古之人,耳之于乐,目之于礼,左右起居,盘盂几杖,有铭有戒,动息皆有所养。今皆废此,独有理义养心耳。但存此涵养意,久则自熟矣。“敬以直内”,是涵养意。——《二程遗书》卷一

  7、吕与叔尝言,患思虑..........

清史稿·列传·卷二百六十七

..........霖喜读何书,曰:“论语,终身味之不尽。”

  以贵,字沧岚。康熙二十七年进士。任苍梧令。地瑶、僮杂处,营茶山书院,以诗、书为教。归里后,杜门著书,有藜乘集。

  梦周,字公复。乾隆二十二年进士。其学以存养、省察、致知三者为入德之资。每跬步必以礼,以耻求闻达为尚。后为来安知县,有政声。长洲彭绍升称其治来如元鲁山。有理堂文集,表方名,奖忠节,皆有关於世道。

  鸿翥,字志南,德州人。每治一经,案上不列他..........

上一页  下一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