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 诗词 / 标题 / 作者 / 诗句 / 古籍 1 / 7页

宋史·志·卷一百六十

.....

  王伯顺《小儿方》三卷

  汉东王先生《小儿形证方》三卷

  胡愔《补泻内景方》三卷

  栖真子《婴孩宝鉴方》十卷

  蒋淮《药证病源歌》五卷

  成无已《伤寒论》一卷

  朱旦《伤寒论方》一卷

  沈虞卿《卫生产科方》一卷

  沈柄《产乳十八论》(卷亡)

  《温舍人方》一卷(不知名)

  党禹锡《嘉祐本草》二十卷

  刘方明《幼幼新书》四十..........

清史稿·志·卷一百四十七

..........。陆懋修撰。

  《伤寒卒病论读》不分卷。沈又彭撰。

  《伤寒集注》十卷,《附录》五卷,《伤寒六经定法》一卷。舒诏撰。

  《伤寒论后条辨》十五卷。程应旄撰。

  《伤寒缵论》二卷,《伤寒绪论》二卷。张璐撰。

  《伤寒类方》一卷。徐大椿撰。

  《伤寒论补注》一卷。顾观光撰。

  《伤寒辨证广注》十四卷,《中寒论辨证广注》三卷。汪琥撰。

  《伤寒舌鉴》一卷。张登撰。

  《伤寒..........

清史稿·列传·卷二百八十九

..........,四十年间,谈轩、岐之学者咸归之。注素问、灵枢二经,集诸家之说,随文衍义,胜明马元台本。

  又注伤寒论、金匮要略,於伤寒论致力尤深,历二十年,再易稿始成。用王叔和原本,略改其编次。首列六经病,次列霍乱易复并湿、暍汗、吐下,后列辨..........,由於不识阳明病,故著阳明病释一篇,以阐明之。又据难经“伤寒有五”之文,谓:“仲景撰用难经,温病即在伤寒中,治温病法不出伤寒论外。”又谓:“瘟疫有温、有寒,与温病不同,医者多混称。吴有性、戴天章为治疫专家,且不免此误。”著论辨之,并精确,有功学..........

医学源流论·卷下·书论·《伤寒论》论

..........,编次者不下数十家,因致聚讼纷纭。此皆不知仲景作书之旨故也。观《伤寒》叙所述,乃为庸医误治而设。所以正治之法,一经不过三四条,余皆救误之法,故其文亦变动不居。读《伤寒论》者,知此书皆设想悬拟之书,则无往不得其义矣。今人必改叔和之次序,或以此条在前,或以此条在后;或以此症因彼症而生;或以此经因彼经而变,互相诟厉。孰知病变万端,传经无定,古人因病以施方,无编方以待病。其..........

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原病篇

..........奉生之地。盖能藏精者一切病患皆可却,岂独温病为然哉!《金匮》谓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是也。何喻氏不明此理,将冬伤于寒作一大扇文本,将不藏精又作一大扇文本,将不藏精而伤于寒,又总作一大扇文本,勉强割裂《伤寒论》原文以实之,未免有过虑则凿之弊。不藏精三字须活看,不专主房劳说,一切人事之能摇动其精者皆是,即冬日天气应寒而阳不潜藏,如春日之发泄,甚至桃李反花之类亦是。

  四、《热论篇》曰∶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

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温毒、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

  按仲景《伤寒论》原文,太阳病(谓如太阳证,即上文头痛身热恶风自汗也),但恶热不恶寒而渴者,名曰温病,桂枝汤主之。盖温病忌汗,最喜..........,心阳受伤,必有神明内乱,谵语癫狂、内闭外脱之变。再,误汗虽曰伤阳,汗乃五液之一,未始不伤阴也。

  《伤寒论》曰∶“尺脉微者为里虚,禁汗,”其义可见。

  其曰伤阳者,特举其伤之重者而言之耳。温病最善伤阴,用药又复伤..........

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补秋燥胜气论

..........,又详辨之,并特补燥证胜气治法如下。再按胜复之理,与正化对化,从本从标之道,近代以来,多不深求,注释之家,亦不甚考。如仲景《伤寒论》中之麻桂、姜附,治寒之胜气也,治寒之正化也,治寒之本病也。白虎、承气,治寒之复气也,治寒之对化也,治寒之标病也。余气俱可从此..........一理也。谓清燥救肺汤治燥之复气,断非治燥之胜气,喻氏自无从致辨;若谓竟与燥不相及,未免各就一边谈理。盖喻氏之清燥救肺汤,即《伤寒论》中后半截之复脉汤也。伤寒必兼母气之燥,故初用辛温甘热,继用辛凉苦寒,终用甘润,因其气化之所至而然也。至谓仲景立伤寒温病二大纲..........

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白虎汤主之;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而实者,大承气汤主之。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

  阳明之脉荣于面,《伤寒论》谓阳明病面缘缘正赤,火盛必克金,故目白睛亦赤也。语声重浊,金受火刑而音不清也。呼吸俱粗,谓鼻息来去俱粗,其粗也平等,方是..........人若真能透彻此义,则施用承气,自无弊窦。大黄荡涤热结,芒硝入阴软坚,枳实开幽门之不通,浓朴泻中宫之实满(浓朴分量不似《伤寒论》中重用者,治温与治寒不同,畏其燥也)。曰大承气者,合四药而观之,可谓无坚不破,无微不入,故曰大也。非真正实热蔽痼,气..........

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湿温

..........人参(一钱)

  炙甘草(一钱五分) 生姜(三片) 大枣(去核,二枚)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温服。加减如伤寒论中法。渴甚者去半夏,加栝蒌根三钱。

  小柴胡加干姜陈皮汤方(苦辛温法)

  即于小柴胡汤内,加干姜(二钱),陈皮..........古之贤医金针度人处,后人不审病情,不识句读,以致妄解耳。按《内经》热病禁食,在少愈之际,不在受病之初。仲景《伤寒论》中,现有食粥却病之条,但不可食重浊肥腻耳。痢疾暑湿夹饮食内伤,邪非一端,肠胃均受其殃!古人每云淡薄滋味,如..........

避暑录话·卷上

..........在黄州,蕲州医庞安常亦善医伤寒,得仲景意。蜀人巢谷出圣散子方,初不见于前世医书,自言得之于异人,凡伤寒,不问证候如何,一以是治之无不愈。子瞻奇之,为作序,比之孙思邈三建散,虽安常不敢非也,乃附其所著《伤寒论》中,天下信以为然。疾之毫厘不可差,无甚于伤寒,用药一失其度,则立死者皆是,安有不问证候而可用者乎?宣和后此药盛行于京师,太学诸生信之尤笃,杀人无数。今医者悟,始废不用。巢谷本任侠好奇,从陕西将韩存宝..........
上一页  下一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