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踪迹(蹤蹟)zōng jì
亦作“ 踪跡 ”。亦作“ 踪蹟 ”。亦作“踪蹟”。亦作“踪跡”。
(1).脚印;足迹。 汉 焦赣 《易林·豫之明夷》:“鵠怒追求, 郭 氏之虚。不见踪跡,使伯心忧。” 前蜀 韦庄 《虎迹》诗:“白额频频夜到门,水边踪跡渐成群。” 宋 苏轼 《蔡州道上遇雪》诗之二:“踪跡尚可寻,窟穴何足掀。”《花月痕》第四五回:“摶沙踪跡含沙射,销骨谗言刺骨悲。” 洪深 《申屠氏》第五本:“又说发觉后,如何领着众人追寻,不见踪迹。”
(2).行踪。《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淮南王 ﹞使人上书告相,事下廷尉治。踪跡连王,王使人候伺 汉 公卿,公卿请逮捕治王。” 唐 牟融 《赠欧阳詹》诗:“为客囊无 季子 金,半生踪跡任浮沉。”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娥》:“犹冀父母尚在人间,随在探访,而终无踪蹟矣。” 清 李渔 《慎鸾交·首奸》:“凡有踪蹟可疑及阴行魘魅者,即是奸党。”《东周列国志》第三五回:“ 秦穆公 使人访 重耳 踪跡,知其在 楚 ,已数月矣。”
(3).事物所遗留的痕迹。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一:“又检温鐺中犹如常酒气,瓦盆中被水汤无气,都不见药踪迹,竟不测何所因託。” 宋 张齐贤 《洛阳搢绅旧闻记·洛阳染工见鬼》:“寻之数日,果见有枯井踪跡。掘之,得所弃尸。” 章炳麟 《文学说例》:“若夫地处要荒,开化稍后,君臣既立,而酋长时代之遗语,踪迹未亡,则其名号,又多错杂。”
(4).前人的遗迹。多指操行、学术、书画而言。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不师古之踪跡,犹蒙被而卧耳。”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文》:“凡字之为体,缓不如紧,润不如密,斜不如正,浊不如清。右欲重,左欲轻。考古人踪跡,其言不妄也。” 明 唐顺之 《与李少卿中麓书》:“ 会稽 禹穴 之间, 龙门 太史踪迹所在,兄倘亦有意乎?”
(5).交往;来往。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五》:“交游踪跡诡祕,莫有知其端者。” 明 陈继儒 《读书镜》卷六:“臣与 修 踪跡素疎, 修 之待臣亦薄。” 清 恽敬 《答蒋如松书》:“今又三易寒暑矣,与足下踪跡不可谓不疏。”
(6).行动;行为。 明 徐渭 《女状元》第三出:“后来又有一箇光棍,叫做 昌多心 ,説这箇小印记儿,入他罪不得,他既有这样踪跡,就好改做大的出首。”《文明小史》第十六回:“当下师徒五个人,因见这两人踪跡奇怪,或者是甚么新学朋友,不可当面错过,於是仍旧坐下,查看他们的行动。” 茅盾 《昙》五:“父亲近来的行动在她这面没有好的印象,而且父亲近来又常常查问她的踪迹;她实在不愿意见他。”
(7).指起居、供职。 清 叶廷琯 《吹网录·开赵埋铭》:“观 赵 生平,不愧为忠义奇杰之士,且踪跡在吾 吴 最久。”
(8).来历;出身。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四·濮州女子》:“遂携至家,拜母。母疑其踪跡,俾子遣之。”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邬生艳遇》:“﹝丽人﹞笑曰:‘郎志在美妇,妾志在情郎,偶听高吟,知情之所钟,故冒嫌学私奔之 红拂 ,郎何必嘵嘵询踪跡。’”
(9).按行踪影迹追查、追寻。《史记·孟尝君列传》:“ 湣王 乃惊,而踪跡验问, 孟尝君 果无反谋。” 明 方孝孺 《大司农张公行状》:“妖寇有败而微服行乞民间者,后就擒,吏踪跡其宿食,逆旅家皆欲论诛之。”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杂记下·命中缺水》:“侍郎忽念此妇养育之恩,使人踪蹟之。其妇尚在,年七十餘矣。”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题画》:“恐为 许 兵踪跡,故又买舟南来。” 郭沫若 《十批判书·前期法家的批判》:“但从这儿可以踪迹出两个渊源。 李悝 、 吴起 、 商鞅 都出于儒家的 子夏 ,是所谓 子夏氏 之儒; 慎到 和 申不害 是属于 黄 老 学派。”
亦作“踪跡”。 见“ 踪迹 ”。
亦作“踪蹟”。 见“ 踪迹 ”。 ——《漢語大詞典》
(1).脚印;足迹。 汉 焦赣 《易林·豫之明夷》:“鵠怒追求, 郭 氏之虚。不见踪跡,使伯心忧。” 前蜀 韦庄 《虎迹》诗:“白额频频夜到门,水边踪跡渐成群。” 宋 苏轼 《蔡州道上遇雪》诗之二:“踪跡尚可寻,窟穴何足掀。”《花月痕》第四五回:“摶沙踪跡含沙射,销骨谗言刺骨悲。” 洪深 《申屠氏》第五本:“又说发觉后,如何领着众人追寻,不见踪迹。”
(2).行踪。《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淮南王 ﹞使人上书告相,事下廷尉治。踪跡连王,王使人候伺 汉 公卿,公卿请逮捕治王。” 唐 牟融 《赠欧阳詹》诗:“为客囊无 季子 金,半生踪跡任浮沉。”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娥》:“犹冀父母尚在人间,随在探访,而终无踪蹟矣。” 清 李渔 《慎鸾交·首奸》:“凡有踪蹟可疑及阴行魘魅者,即是奸党。”《东周列国志》第三五回:“ 秦穆公 使人访 重耳 踪跡,知其在 楚 ,已数月矣。”
(3).事物所遗留的痕迹。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一:“又检温鐺中犹如常酒气,瓦盆中被水汤无气,都不见药踪迹,竟不测何所因託。” 宋 张齐贤 《洛阳搢绅旧闻记·洛阳染工见鬼》:“寻之数日,果见有枯井踪跡。掘之,得所弃尸。” 章炳麟 《文学说例》:“若夫地处要荒,开化稍后,君臣既立,而酋长时代之遗语,踪迹未亡,则其名号,又多错杂。”
(4).前人的遗迹。多指操行、学术、书画而言。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不师古之踪跡,犹蒙被而卧耳。”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文》:“凡字之为体,缓不如紧,润不如密,斜不如正,浊不如清。右欲重,左欲轻。考古人踪跡,其言不妄也。” 明 唐顺之 《与李少卿中麓书》:“ 会稽 禹穴 之间, 龙门 太史踪迹所在,兄倘亦有意乎?”
(5).交往;来往。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五》:“交游踪跡诡祕,莫有知其端者。” 明 陈继儒 《读书镜》卷六:“臣与 修 踪跡素疎, 修 之待臣亦薄。” 清 恽敬 《答蒋如松书》:“今又三易寒暑矣,与足下踪跡不可谓不疏。”
(6).行动;行为。 明 徐渭 《女状元》第三出:“后来又有一箇光棍,叫做 昌多心 ,説这箇小印记儿,入他罪不得,他既有这样踪跡,就好改做大的出首。”《文明小史》第十六回:“当下师徒五个人,因见这两人踪跡奇怪,或者是甚么新学朋友,不可当面错过,於是仍旧坐下,查看他们的行动。” 茅盾 《昙》五:“父亲近来的行动在她这面没有好的印象,而且父亲近来又常常查问她的踪迹;她实在不愿意见他。”
(7).指起居、供职。 清 叶廷琯 《吹网录·开赵埋铭》:“观 赵 生平,不愧为忠义奇杰之士,且踪跡在吾 吴 最久。”
(8).来历;出身。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四·濮州女子》:“遂携至家,拜母。母疑其踪跡,俾子遣之。”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邬生艳遇》:“﹝丽人﹞笑曰:‘郎志在美妇,妾志在情郎,偶听高吟,知情之所钟,故冒嫌学私奔之 红拂 ,郎何必嘵嘵询踪跡。’”
(9).按行踪影迹追查、追寻。《史记·孟尝君列传》:“ 湣王 乃惊,而踪跡验问, 孟尝君 果无反谋。” 明 方孝孺 《大司农张公行状》:“妖寇有败而微服行乞民间者,后就擒,吏踪跡其宿食,逆旅家皆欲论诛之。”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杂记下·命中缺水》:“侍郎忽念此妇养育之恩,使人踪蹟之。其妇尚在,年七十餘矣。”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题画》:“恐为 许 兵踪跡,故又买舟南来。” 郭沫若 《十批判书·前期法家的批判》:“但从这儿可以踪迹出两个渊源。 李悝 、 吴起 、 商鞅 都出于儒家的 子夏 ,是所谓 子夏氏 之儒; 慎到 和 申不害 是属于 黄 老 学派。”
亦作“踪跡”。 见“ 踪迹 ”。
亦作“踪蹟”。 见“ 踪迹 ”。 ——《漢語大詞典》
大纲(大綱)dà gāng
(1).网的总绳。 三国 魏 曹植 《白鹤赋》:“冀大纲之解结,得奋翅而远游。”
(2).总纲;要点。《汉书·叙传下》:“略存大纲,以统旧文。” 宋 苏洵 《上韩枢密书》:“太尉取其大纲而无责其纤悉。”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词采》:“文章头绪之最繁者,莫填词若矣。予请总其大纲,则不出情景二字。”
(3).特指著作、讲稿、计划等经系统排列的内容要点。 郭沫若 《洪波曲》第七章一:“决定工作方针,颁发每周宣传大纲,而一切工作大抵是由三厅总其成。”
(4).主要的法纪。 三国 魏 曹植 《节游赋》:“愈志荡以淫游,非经国之大纲。” 元 刘埙 《隐居通议·经史二》:“看来 武侯 相业,大纲常严,盖其学出於 申 韩 ,故其政刻深。”
(5).犹大概。《二程语录》卷十一:“又问:‘或言人如寿得一百二十数,是否?’曰:‘固是,此亦是大纲数,不必如此。’”亦作“ 大刚 ”。 元 关汉卿 《裴度还带》第二折:“大刚来则是我时兮命矣。”
(6).亦作“ 大刚 ”。犹言总之。 元 张鸣善 《水仙子·讥时》曲:“铺眉苫眼早三公,裸袖揎拳享万钟,胡言乱语成时用,大纲来都是烘。” 元 汤式 《一枝花·桧轩为越中沙子正赋》曲:“能借取四时春造化,似生成一片翠屏帷,大刚是即景成规。”
(7).犹言特意,硬要。 元 无名氏 《翫江亭》第四折:“这廝便指望,大纲要成双,百般的不肯将咱放。” ——《漢語大詞典》
(2).总纲;要点。《汉书·叙传下》:“略存大纲,以统旧文。” 宋 苏洵 《上韩枢密书》:“太尉取其大纲而无责其纤悉。”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词采》:“文章头绪之最繁者,莫填词若矣。予请总其大纲,则不出情景二字。”
(3).特指著作、讲稿、计划等经系统排列的内容要点。 郭沫若 《洪波曲》第七章一:“决定工作方针,颁发每周宣传大纲,而一切工作大抵是由三厅总其成。”
(4).主要的法纪。 三国 魏 曹植 《节游赋》:“愈志荡以淫游,非经国之大纲。” 元 刘埙 《隐居通议·经史二》:“看来 武侯 相业,大纲常严,盖其学出於 申 韩 ,故其政刻深。”
(5).犹大概。《二程语录》卷十一:“又问:‘或言人如寿得一百二十数,是否?’曰:‘固是,此亦是大纲数,不必如此。’”亦作“ 大刚 ”。 元 关汉卿 《裴度还带》第二折:“大刚来则是我时兮命矣。”
(6).亦作“ 大刚 ”。犹言总之。 元 张鸣善 《水仙子·讥时》曲:“铺眉苫眼早三公,裸袖揎拳享万钟,胡言乱语成时用,大纲来都是烘。” 元 汤式 《一枝花·桧轩为越中沙子正赋》曲:“能借取四时春造化,似生成一片翠屏帷,大刚是即景成规。”
(7).犹言特意,硬要。 元 无名氏 《翫江亭》第四折:“这廝便指望,大纲要成双,百般的不肯将咱放。” ——《漢語大詞典》
王 wáng/wàng《國語辭典》
王 [ wáng ]
名- 古代稱統治天下的君主。如:「君王」、「帝王」、「國王」。《書經·洪範》:「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
- 古代封建社會中地位在公侯之上的爵位。秦漢以後,天子的伯叔兄弟及異姓藩王均稱為「王」。如:「淮南王」。《漢書·卷一九·百官公卿表上》:「諸侯王,高帝初置,金璽盭綬,掌治其國。」
- 泛稱同類中的首領。如:「萬獸之王」。唐·杜甫〈前出塞〉詩九首之六:「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西遊記·第一回》:「那一個有本事的,鑽進去尋個源頭出來,不傷身體者,我等即拜他為王。」
- 技藝超群的人。如:「歌王」、「拳王」。
- 古代對祖父母輩的尊稱。參見「王父」、「王母」等條。
- 姓。如宋代有王安石。
- 古代諸侯朝見天子。《詩經·商頌·殷武》:「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史記·卷四·周本紀》:「要服者貢,荒服者王。」
- 大。參見「王虺」、「王鮪」等條。
王 [ yù ]
- 《廣韻·入聲·燭韻》:「玉,說文本作王,隸加點以別王字。」同「玉 」。
王 [ wàng ]
動- 統治天下、稱王。《詩經·大雅·皇矣》:「王此大邦,克順克比。」《史記·卷七·項羽本紀》:「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 興盛、旺盛。《莊子·養生主》:「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神雖王,不善也。」唐·李白〈贈張相鎬〉詩二首之二:「英烈遺厥孫,百代神猶王。」通「旺」。
粲 càn《國語辭典》
粲 [ càn ]
名- 精米。《说文解字·米部》「粲」字·清·段玉裁·注:「稻米九斗而舂为八斗,……则曰粲。……稻米至于粲,皆精之至矣。」
- 笑。清·徐珂《清稗类钞·讥讽类·官金二十字之别解》:「今之弄笔,意在一粲。」
- 鲜明华美的样子。《诗经·唐风·葛生》:「角枕粲兮,锦衾烂兮。」《文选·曹植·赠徐干诗》:「圆景光未满,众星粲以繁。」
- 明白、清楚。《汉书·卷八·宣帝纪》:「骨肉之亲粲而不殊。」唐·颜师古·注:「粲,明也。殊,绝也。」
传 ( 傳 ) chuán/zhuàn
传 [ chuán ]
- 转(zhuǎn )授,递:~递。~输。~戒。~统。言~身教。
- 推广,散布:宣~。流~。~名。~奇(➊中国唐代兴起的短篇小说;➋中国明、清两代盛行的长篇戏曲;➌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乎寻常的故事)。
- 解说经义的文字:经~。《左~》。
- 记载某人一生事迹的文字:小~。自~。纪~。~记。~略。树碑立~。
- 以演述历史和人物故事为中心的文学作品:《水浒~》。
- 古代设于驿站的房舍,亦指驿站上所备的马车:~舍(供来往行人居住的旅舍)。
情怀(情懷)qíng huái
(1).心情。 晋 袁宏 《后汉纪·灵帝纪下》:“老臣得罪,当与新妇俱归私门,惟受恩累世,今当离宫殿,情怀恋恋。” 唐 杜甫 《北征》诗:“老夫情怀恶,呕泄卧数日。” 元 乔吉 《金钱记》第三折:“扫愁箒扫不了我鬱闷情怀。” 郁达夫 《过去》:“两旁店家的灯火,照耀得很明亮,反照出了些离人的孤独的情怀。”
(2).情趣;兴致。 明 叶盛 《水东日记·张云门书印谱后》:“太平盛时,文人滑稽如此,情怀可见,今不可得矣。”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五:“不料 刘霞裳 和云:‘ 刘郎 去后情怀减,不肯红粧直到今。’”
(3).犹胸怀。 峻青 《海啸》第二章:“为革命事业而献身,就是你毕生的高尚情怀。” ——《漢語大詞典》
(2).情趣;兴致。 明 叶盛 《水东日记·张云门书印谱后》:“太平盛时,文人滑稽如此,情怀可见,今不可得矣。”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五:“不料 刘霞裳 和云:‘ 刘郎 去后情怀减,不肯红粧直到今。’”
(3).犹胸怀。 峻青 《海啸》第二章:“为革命事业而献身,就是你毕生的高尚情怀。” ——《漢語大詞典》
小样(小樣)xiǎo yàng
(1).模型。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二:“将建 开寳寺 塔, 浙 匠 喻皓 料一十三层, 郭 ( 郭忠恕 )以所造小样末底一级折而计之,至上层餘一尺五寸,杀收不得。” 清 褚人穫 《坚瓠广集·盘飣山水》:“ 吴 越 戚里 孙承祐 者,豪奢炫俗,用龙脑煎酥,製小样 驪山 。” 赵树理 《三里湾》八:“ 玉生 说:‘对啊!咱们要是早会算的话,哪里用得着费那么多的工夫做小样?’”
(2).略似。 宋 张端义 《贵耳集》卷下引无名氏诗:“踪迹大纲 王粲 传,情怀小样 杜陵 诗。” 宋 葛胜仲 《临江仙·上巳游法华山九曲池流杯》词:“小样洪河分九曲,飞泉环绕粼粼。”
(3).小型。 宋 陶谷 《清异录·衣服》:“小样云。士人暑天不欲露髻,则顶矮冠……计止是 梁朝 物,匠者遂依傚造小样求售。”此指小型帽子。 宋 王仲甫 《满朝歌》词:“小样罗衫,淡红拂过,风流万般做处。”此指小腰身的衣服。
(4).小家子气。 元 武汉臣 《老生儿》第三折:“这廝祭祖先呵,可怎生无些儿大量,则这个便是上坟的小样。” 元 秦简夫 《剪发待宾》第二折:“你分明是般调人家小样儿。”《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我 陈商 不是恁般小样的人。”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五段:“ 小朱 斜着白眼瞅了 大乱 一下,鼻子一蹙说:‘小样!屎蚵蜋戴花,臭美不觉的,还笑人呢!’”
(5).小的例证。《水浒传》第七三回:“你原来是个酒色之徒:杀了 阎婆惜 便是小样;去 东京 养 李师师 便是大样。”
(6).短时间。 元 张可久 《天净沙·闺怨》曲:“檀郎何处忘归?玉楼小样别离。”
(7).报纸的一条消息或一篇文章的校样。参见“ 大样 ”。 ——《漢語大詞典》
(2).略似。 宋 张端义 《贵耳集》卷下引无名氏诗:“踪迹大纲 王粲 传,情怀小样 杜陵 诗。” 宋 葛胜仲 《临江仙·上巳游法华山九曲池流杯》词:“小样洪河分九曲,飞泉环绕粼粼。”
(3).小型。 宋 陶谷 《清异录·衣服》:“小样云。士人暑天不欲露髻,则顶矮冠……计止是 梁朝 物,匠者遂依傚造小样求售。”此指小型帽子。 宋 王仲甫 《满朝歌》词:“小样罗衫,淡红拂过,风流万般做处。”此指小腰身的衣服。
(4).小家子气。 元 武汉臣 《老生儿》第三折:“这廝祭祖先呵,可怎生无些儿大量,则这个便是上坟的小样。” 元 秦简夫 《剪发待宾》第二折:“你分明是般调人家小样儿。”《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我 陈商 不是恁般小样的人。”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五段:“ 小朱 斜着白眼瞅了 大乱 一下,鼻子一蹙说:‘小样!屎蚵蜋戴花,臭美不觉的,还笑人呢!’”
(5).小的例证。《水浒传》第七三回:“你原来是个酒色之徒:杀了 阎婆惜 便是小样;去 东京 养 李师师 便是大样。”
(6).短时间。 元 张可久 《天净沙·闺怨》曲:“檀郎何处忘归?玉楼小样别离。”
(7).报纸的一条消息或一篇文章的校样。参见“ 大样 ”。 ——《漢語大詞典》
杜陵 dù líng
(1).地名。在今 陕西省 西安市 东南。古为 杜伯国 。 秦 置 杜县 , 汉宣帝 筑陵于东原上,因名 杜陵 。并改 杜县 为 杜陵县 。 晋 曰 杜城县 , 北魏 曰 杜县 , 北周 废。 唐 卢照邻 《长安古意》诗:“挟弹飞鹰 杜陵 北,探丸借客 渭桥 西。” 唐 白居易 《新乐府·杜陵叟》:“ 杜陵 叟, 杜陵 居,岁种薄田一顷餘。” 宋 张先 《更漏子》词:“ 杜陵 春, 秦 树晚,伤别更堪临远。”
(2). 汉 宣帝 陵墓。《汉书·元帝纪》:“ 初元 元年春正月辛丑, 孝宣皇帝 葬 杜陵 。”《三辅黄图·陵墓》:“ 宣帝 杜陵 ,在 长安 城南五十里。帝在民间时,好游 鄠 杜 间,故葬此。”
(3).指 唐 杜甫 。 宋 戴复古 《答杜子野主簿》诗:“ 杜陵 之后有孙子,自守诗家法度严。” 明 郑昂 《感怀》诗:“ 王粲 凄凉仍去国, 杜陵 老大竟飘蓬。” 清 孙枝蔚 《同程穆倩访周元亮司农》诗:“ 杜陵 仍作客, 曹霸 可无诗。”参见“ 杜陵野老 ”。 ——《漢語大詞典》
(2). 汉 宣帝 陵墓。《汉书·元帝纪》:“ 初元 元年春正月辛丑, 孝宣皇帝 葬 杜陵 。”《三辅黄图·陵墓》:“ 宣帝 杜陵 ,在 长安 城南五十里。帝在民间时,好游 鄠 杜 间,故葬此。”
(3).指 唐 杜甫 。 宋 戴复古 《答杜子野主簿》诗:“ 杜陵 之后有孙子,自守诗家法度严。” 明 郑昂 《感怀》诗:“ 王粲 凄凉仍去国, 杜陵 老大竟飘蓬。” 清 孙枝蔚 《同程穆倩访周元亮司农》诗:“ 杜陵 仍作客, 曹霸 可无诗。”参见“ 杜陵野老 ”。 ——《漢語大詞典》
诗 ( 詩 ) shī
诗 [ shī ]
- 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歌。~话(❶评论诗人、诗歌、诗派以及记录诗人议论、行事的著作;❷古代说唱艺术的一种)。~集。~剧。~篇。~人。~章。~史。吟~。
- 中国古书名,《诗经》的简称。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