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 诗词 / 标题 / 作者 / 诗句 / 古籍 1 / 1页

黄帝内经·素问·疟论

  黄帝问曰:夫痎疟皆生于风,其蓄作有时者何也?

  岐伯对曰: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饮。

  帝曰:何气使然?愿闻其道。

  岐伯曰: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则寒栗,鼓颔也;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痛;三阳俱虚则阴气胜,阴气胜则骨寒而痛;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外内皆热则喘而渴,故欲冷饮也。此皆得之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

针灸甲乙经·卷三·足阳明及股凡三十穴第三十三

..........上去陷骨三寸,足阳明脉之所过也。为原。刺入三分,留十呼,灸三壮。

  解溪者,火也。在冲阳后一寸五分腕上陷者中,足阳明脉之所行也。为经。刺入五分,留五呼,灸三壮。(气穴论注云二寸五分,刺疟论注云三寸五分。)

  丰隆,足阳明络也,在外踝上八寸,下廉 外廉陷者中,别走太阴者,刺入三分,灸三壮。

  巨虚下廉,足阳明与小肠合,在上廉下三寸,刺入三分,灸三壮。(气穴论注云..........

针灸大成·卷一·刺疟论

  黄帝问曰:“刺疟奈何?”

  歧伯对曰:“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熇熇暍暍然,热止汗出。难已,刺郄中出血。足少阳之疟,令人身体解筩,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热多汗出甚,刺足少阳。足阳明之疟,令人先寒,洒淅洒淅,寒甚久乃热,热去汗出,喜见日月光火气,乃快然,刺足阳明跗上。足太阴之疟,令人不乐,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善呕,呕已乃衰,即取之。足少阴之疟,令人呕吐甚,多寒热,热多寒少,欲闭户牖而处,其病难已。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少腹满,小便..........

针灸大成·卷七·督脉

..........之使人失音。《明堂》针四分,留三呼。《素注》针四分。

  主中风,舌缓不语,振寒汗出,身重恶寒,头痛,项急不得回顾,偏风半身不遂,鼻衄,咽喉肿痛,伤寒狂走欲自杀,目妄视。头中百病,马黄黄疸。

  疟论曰:“邪客于风府,循膂而下。卫气一日夜大会于风府,明日日下一节,故其作晏。每至于风府,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以此日作稍益晏也。其出于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五日下至骨,二十六日入于脊内..........

清史稿·列传·卷二百八十九

..........同。并著论制方,一一辨别。古无瘟疫专书,自有性书出,始有发明。

  其后有戴天章、余霖、刘奎,皆以治瘟疫名。

  天章,字麟郊,江苏上元人。诸生。好学强记,尤精於医。所著伤寒、杂病诸书,及咳论注、疟论注、广瘟疫论,凡十馀种。其论瘟疫,一宗有性之说。谓瘟疫之异於伤寒,尤慎辨於见证之始。辨气、辨色、辨舌、辨神、辨脉,益加详焉。为人疗病,不受谢。子瀚,成雍正元年一甲第二名进士。

  霖,字师愚,安徽桐..........

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湿温

..........(三钱) 生姜(五钱) 茯苓(五钱) 蜀漆(炒,三钱) 浓朴(三钱)

  水五杯,煮取两杯,分二次温服。

  六十一、少阴三疟,久而不愈,形寒嗜卧,舌淡脉微,发时不渴,气血两虚,扶阳汤主之。

  《疟论》篇∶黄帝问曰∶时有间二日,或至数日发,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岐伯曰∶其间日者,邪气客于六腑,而有时与卫气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数日乃作也。疟者,阴阳更胜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刺疟篇》曰∶足少阴之疟,..........

上一页  下一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