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 诗词 / 标题 / 作者 / 诗句 / 古籍 3 / 18页

韩非子·解老

..........中心怀而不谕,故疾趋卑拜而明之;实心爱而不知,故好言繁辞以信之。礼者,外饰之所以谕内也。故曰:礼以貌情也。凡人之为外物动也,不知其为身之礼也。众人之为礼也,以尊他人也,故时劝时衰。君子之为礼,以为其身;以为其身,故神之为上礼;上礼神..........;。为人子孙者,体此道以守宗庙,宗庙不灭之谓"祭祀不绝"。身以积精为德,家以资财为德,乡国天下皆以民为德。今治身而外物不能乱其精神,故曰:"修之身,其德乃真。"真者,慎之固也。治家者,无用之物不能动其计,则资有馀,故曰:"修之家,..........

初刻拍案惊奇·卷一

..........,未到实地,性命也还是与海龙王合着的哩!”正在感怆,只见望去远远草丛中一物突高。移步往前一看,却是床大一个败龟壳。大惊道:“不信天下有如此大龟!世上人那里曾看见?说也不信的。我自到海外一番,不曾置得一件海外物事,今我带了此物去,也是一件希罕的东西,与人看看,省得空日说着,道是苏州人会调谎。又且一件,锯将开来,一盖一板,各置四足,便是两张床,却不奇怪!”遂脱下两只裹脚接了,穿在龟壳中间,打个扣儿,拖了便走。......

传习录·卷下·门人黄省曾录

..........庄、不坚不介的,纵然没一个人说他,他的恶意终须一日发露。所以孟子说‘有求全之毁,有不虞之誉:’毁誉在外的,安能避得,只要自修何如尔。”

  〔9〕刘君亮要在山中静坐。先生曰:“汝若以厌外物之心去求之静,是反养成一个骄惰之气了;汝若不厌外物,复于静处涵养,却好。”

  〔10〕王汝中、省曾侍坐。先生握扇命曰:“你们用扇。”省曾起对日:“不敢。”先生曰:“圣人之学不是这等捆缚苦楚的。不是装做道学的模样。”汝中曰:“观仲尼与曾点言志..........

明儒学案·白沙学案上·文恭陈白沙先生献章

..........缓急之序,故以且省为辞,省之言略也,谓姑略去,不为害耳。此盖为初学未知立心者言之,非初学,不言且也。若以外事为外物累己,而非此之谓,则当绝去,岂直省之云乎。

  仆年二十七,始发愤从吴聘君学,其於古圣贤垂训之书,盖无所..........挠。孟子云:“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山林朝市一也,死生常变一也,富贵贫贱威武一也,而无以动其心,是名曰“自得”。自得者,不累於外物,不累於耳目,不累於造次颠沛,鸢飞鱼跃,其机在我。知此者谓之善学,不知此者虽学无益也。

  题采芳园记后

.........

明儒学案·浙中王门学案·知府季彭山先生本

..........有所谓约礼,而礼之约处,即是达德之一。道之本体如是,故工夫即本体也。

  明明德工夫,要於格物,此是实践处,盖外物而言德,则德入於虚矣。第其所谓物者,与“万物皆备於我”之物同,盖吾心所见之实理也,先师谓“心之感应谓之物”是也。心未..........不可以理名矣。《易》曰:“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器则形而下之名也,故物与理之分,只在形而上下之间耳。成形之后,即为外物,而吾心之所感者,亦不过顺应乎此而已,正不当为其所滞也。知此,则物不违则而谓之格矣。

  过是天理中流出,顺..........

明儒学案·甘泉学案·文选唐曙台先生伯元

..........心其身。小人不知天命之谓性也,故性为心用,心为身用。刘子曰:“人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孟子曰:“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身心性命解》)

  道无体,性无体,仁无体,诚无体,总之以物为体。外物无道、无性、不仁、不诚,此吾道与异端之辨。(《道德仁诚解》)

  《鲁论》记夫子之言至矣,《家语》得其十之七,荀子、刘向、大、小戴十之五,庄、列十之三。(以下《论语解》)

  《论语》记言严谨,不..........

云笈七签·金丹部·卷八

..........也;言硃砂可以驻年者,不知道也。不知道惑妄人之言,去真远矣!夫汞者,姹女之别名,砂者,铅中之至宝。丹经所谓砂汞者,此其真诀也。且铅中有砂汞,犹人之有情性。情性于人,非外物也;砂汞生于铅,非外类也。三一之道,修性合情,然后可以返魂还元。若引外物为情,为性不可合,水银代汞,则铅不可亲。性不可合,三宫其可固乎?铅不可亲,八石其能妙乎?故《参同契》云:结白见宝造黄金。此者皆非人间硃砂水银为之。有顷之间,当为白烟矣..........

近思录·卷二·为学

..........圣人可学而欤?曰:然。曰:天地储精,得五行之秀者为人。其本也真而静,其未发也五性具焉,曰仁、义、礼、智、信。形既生矣、外物触其形而动其中矣。其中动而七情出焉,曰喜、怒、哀、惧、爱、恶、欲。情既炽而益荡,其性凿矣。是故觉者约其情使合于中,正其心..........其端无穷,不可得而除也。人之情各有所蔽,故不能适道,大率在于自私而用智。自私则不能以有为为应迹,用智则不能以明觉为自然。今以恶外物之心,而求照无物之地,是反鉴而索照也。《易》曰:“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孟子亦曰:“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

清史稿·列传·卷二百六十七

..........,意甚不怿,时目为狷者。其辨朱、陆异同:“论者多以陆为尊德性,朱为道问学。此言殊未然。盖朱子之道问学,实以尊德性也,陆氏则自锢其德性矣,何尊之可云?陆子尝曰:‘不求本根,驰心外物,理岂在於外物乎?’此告子义外之学也。朱子曰:‘本心物理,原无内外。以外物为外者,是告子义外之学也。’即此数语,可以见二家之异同矣。若粗论其同,二家皆欲扶世教,崇天理,去私欲,其秉心似无大异者。而实究其学,则博文约礼者,孔、颜之家法,屡见於论语..........

艺文类聚·卷三十六·人部二十

..........寔大猷而是经,处遁之士,奚眷于时,行矣先觉,捐俗长辞,明乎忧患,故超尔不疑,解发灵崖,被褐弦丝,飘飘台上,轻举高之,穆穆二仲,携策相期,盘幽隐寂,与物无治,凡厥后来,顺乃所往,鉴兹俗累,戒于颠荡,无殉外物,心烦披养,无弃恬旷,忧勤是掌,林人司箴,敢进善党。

  【志】梁陶隐居寻山志曰:倦世情之易绕,乃杖策而寻山,既沿幽以达峻,穷实阻而备艰,眇来心其未已,方际夕乎云根,欣夫得志者忘形,遗形者神存,於是..........

上一页  下一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