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之《泰》:“上下交而其志同。”其《否》曰:“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盖上之情达于下,下之情达于上,上下一体,所以为“泰”。下之情壅阏而不得上闻,上下间隔,虽有国而无国矣,所以为“否”也。
交则泰,不交则否,自古皆然,而不交之弊,未有如近世之甚者。君臣相见,止于视朝数刻;上下之间,章奏批答相关接,刑名法度相维持而已。非独沿袭故事,亦其地势使然。何也?国家常朝于奉天门,未尝一日废,可谓勤矣。然堂陛悬绝,威仪赫奕,御史纠仪,鸿胪举不如法,通政司引奏,上特视之,谢恩见辞,湍湍而退,上..........
..........则孝宣以致中兴。若陛下能自得师,莫若近取诸贽。夫六经三史,诸子百家,非无可观,皆足为治。但圣言幽远,末学支离,譬如山海之崇深,难以一二而推择。如贽之论,开卷了然。聚古今之精英,实治乱之龟鉴。臣等欲取其奏议,稍加校正,缮写进呈。愿陛下置之坐隅,如见贽面,反覆熟读,如与贽言。必能发圣性之高明,成治功于岁月。臣等不胜区区之意,取进止。
思魏徵之棠,不如列疏屏之十渐。
爱卫公之柏,不如存舟扆之五箴。
谏说岂腾口,格君当以心。
想引笔而行墨,方危冠而正襟。
追古事以比迹,见忠臣之虑深。
是虽不足契当时之感悟,不犹可以镜方来之佞壬。
此左氏所以愤乾溪之痛,而三叹于祈招之德音。
爱卫公之柏,不如存舟扆之五箴。
谏说岂腾口,格君当以心。
想引笔而行墨,方危冠而正襟。
追古事以比迹,见忠臣之虑深。
是虽不足契当时之感悟,不犹可以镜方来之佞壬。
此左氏所以愤乾溪之痛,而三叹于祈招之德音。
沪上酒楼遇高啸桐太守旋辱诒宝竹坡侍郎奏议及公子伯茀编修绝命诗札报赠三首 其二
怪事夫何如,狡狯匪细故。
行取置谏垣,开国有制度。
明诏复其初,外贡治行著。
君名列第一,薄海仰嘉誉。
仓猝改廷擢,儿戏遣之去。
旷典二百年,颠倒徇喜怒。
大臣谁尸之,寂未问三疏。
出处焉足论,吾为纲纪惧。
行取置谏垣,开国有制度。
明诏复其初,外贡治行著。
君名列第一,薄海仰嘉誉。
仓猝改廷擢,儿戏遣之去。
旷典二百年,颠倒徇喜怒。
大臣谁尸之,寂未问三疏。
出处焉足论,吾为纲纪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