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铸汉建初铜尺歌和翁覃溪先生(壬申)
苏斋寄我汉尺篇,三尺分弆诗应联⑴。
摩挲蠖屈屡叹息,此尺与我尤多缘。
江都闵氏旧宝此,鉴藏尚在吾生前(此尺本在江都为吾卿之物此一缘也)。
家乡汉石竟手获,吉金岂不增惜怜(予手获西汉厉王胥冢石字于甘泉山)。
一从法物归阙里,较量礼器相后先。
忆昔再试四氏学,量才借尺曾两年⑵。
自兹一别十七载,壬申复由鲁至燕⑶。
苏斋重见喜作考,叶氏仿古铸且镌。
翁叶阮各得其一,日本铜质镕精坚⑷。
我曾获燬越南印,模铸汉尺分豪悬。
叶氏铸用原尺较,一丝不爽符货泉⑸。
世间尚有晋前尺,周汉尺赖拓本传。
晋尺亦为我所得,复斋宋册相骈连⑹。
积古斋中列观八,商角周罍及汉砖⑺。
末列一观汉鼎尺,定陶仿铸量与权。
惟度量衡共二器,周汉制度今兼全⑻。
古今度数无二理,适于世用斯为便。
测量粟米刱捷法,一尺算遍船五千⑼。
寒冬垆火小阁暖,淮阴官舍如琅嬛。
诗成握尺天欲雪,茶瓯香杂沈坛烟。
摩挲蠖屈屡叹息,此尺与我尤多缘。
江都闵氏旧宝此,鉴藏尚在吾生前(此尺本在江都为吾卿之物此一缘也)。
家乡汉石竟手获,吉金岂不增惜怜(予手获西汉厉王胥冢石字于甘泉山)。
一从法物归阙里,较量礼器相后先。
忆昔再试四氏学,量才借尺曾两年⑵。
自兹一别十七载,壬申复由鲁至燕⑶。
苏斋重见喜作考,叶氏仿古铸且镌。
翁叶阮各得其一,日本铜质镕精坚⑷。
我曾获燬越南印,模铸汉尺分豪悬。
叶氏铸用原尺较,一丝不爽符货泉⑸。
世间尚有晋前尺,周汉尺赖拓本传。
晋尺亦为我所得,复斋宋册相骈连⑹。
积古斋中列观八,商角周罍及汉砖⑺。
末列一观汉鼎尺,定陶仿铸量与权。
惟度量衡共二器,周汉制度今兼全⑻。
古今度数无二理,适于世用斯为便。
测量粟米刱捷法,一尺算遍船五千⑼。
寒冬垆火小阁暖,淮阴官舍如琅嬛。
诗成握尺天欲雪,茶瓯香杂沈坛烟。
⑴ 叶东卿志诜仿铸汉建初铜尺三枚以二尺分赠苏斋暨予而自留其一
⑵ 予两至曲阜试士皆借此尺于衍圣公府彻棘后还之此二缘也
⑶ 壬申年予从阙里借汉尺至京师铸毕还之阙里此三缘也
⑷ 叶氏用日本铜仿铸三尺予得其一此四缘也
⑸ 予于庚申年剿获安南四总兵铜印于台州销为一剑一尺其尺仅以汉尺拓本仿铸今以原尺较之弱一分有奇不及叶氏此铸分豪不爽
⑹ 世间除此汉尺外惟宋王复斋钟鼎款识册内有晋前尺拓本其尺铭载与周尺刘歆尺相同即沈冠云据以著周官禄田考者此册今藏予斋中此五缘也
⑺ 予以商铜角周齐侯罍汉晋八砖唐贞观涂金铜碑宋王复斋钟鼎款识宋尤延之板文选旧拓未剪本华山庙汉碑及仿铸汉鼎尺铜贮积古斋中列为八观
⑻ 予得汉定陶恭王铜鼎置之焦山仿铸一鼎存之斋中汉人凿所重斤两所容升斗于鼎盖器上再合此尺可得古度量衡之全此六缘也
⑼ 漕运总督盘粮之法旧用尺量船三乘四因始得米数予以今米一石积为六面立方形即命此一面为一尺创为新尺秪用再乘即得米数
⑵ 予两至曲阜试士皆借此尺于衍圣公府彻棘后还之此二缘也
⑶ 壬申年予从阙里借汉尺至京师铸毕还之阙里此三缘也
⑷ 叶氏用日本铜仿铸三尺予得其一此四缘也
⑸ 予于庚申年剿获安南四总兵铜印于台州销为一剑一尺其尺仅以汉尺拓本仿铸今以原尺较之弱一分有奇不及叶氏此铸分豪不爽
⑹ 世间除此汉尺外惟宋王复斋钟鼎款识册内有晋前尺拓本其尺铭载与周尺刘歆尺相同即沈冠云据以著周官禄田考者此册今藏予斋中此五缘也
⑺ 予以商铜角周齐侯罍汉晋八砖唐贞观涂金铜碑宋王复斋钟鼎款识宋尤延之板文选旧拓未剪本华山庙汉碑及仿铸汉鼎尺铜贮积古斋中列为八观
⑻ 予得汉定陶恭王铜鼎置之焦山仿铸一鼎存之斋中汉人凿所重斤两所容升斗于鼎盖器上再合此尺可得古度量衡之全此六缘也
⑼ 漕运总督盘粮之法旧用尺量船三乘四因始得米数予以今米一石积为六面立方形即命此一面为一尺创为新尺秪用再乘即得米数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猜您喜欢
高宗寿八旬,目无叆叇照。
臣赋眼镜诗,褒许得优诏。
尔时颇自恃,焉知惜壮少。
无何中年来,泪泣屡哀吊。
鼎湖与雷波,心肝伤两窍。
况在经籍中,千卷自雠挍。
今年邺下归,麻茶非意料。
秋来加镜看,忽使镜呈效。
帝恩命司空,出转七省漕。
六百万石粟,案牍待披报。
竟欲仗此君,心折不能傲。
古人知非年,来岁五十到。
岂今一岁前,尚争后先觉。
亟须荡吾胸,无为不正眊。
臣赋眼镜诗,褒许得优诏。
尔时颇自恃,焉知惜壮少。
无何中年来,泪泣屡哀吊。
鼎湖与雷波,心肝伤两窍。
况在经籍中,千卷自雠挍。
今年邺下归,麻茶非意料。
秋来加镜看,忽使镜呈效。
帝恩命司空,出转七省漕。
六百万石粟,案牍待披报。
竟欲仗此君,心折不能傲。
古人知非年,来岁五十到。
岂今一岁前,尚争后先觉。
亟须荡吾胸,无为不正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