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邻家吹笙

唐代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译文及注释

凤吹声如隔彩霞(xiá),不知墙外是谁家。
吹笙的声音如隔着彩霞从天而来,不知是从墙外哪一家传来。
凤吹声:吹笙的声音。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重重的大门紧锁无处可寻,猜想其中必有千树的桃花,灼灼其华。
重门:重重的大门。千树花:千桃树上的花。

参考资料:

1、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45-646.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吹笙的声音如隔着彩霞从天而来,不知是从墙外哪一家传来。
重重的大门紧锁无处可寻,猜想其中必有千树的桃花,灼灼其华。

注释
笙:笙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
凤吹声:吹笙的声音。
重门:重重的大门。
千树花:千桃树上的花。

参考资料:

1、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45-646.

赏析

  这是一首听笙诗。笙这种乐器由多根簧管组成,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宛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传说仙人王子乔亦好吹笙作凤凰鸣(见《列仙传》)。

  首句“凤吹声如隔彩霞”就似乎由此作想,说笙曲似从天降,极言其超凡入神。具象地写出“隔彩霞”三字,就比一般地说“此曲只应天上有”(杜甫)、“如听仙乐耳暂明”(白居易)来得高妙。将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印象,给读者的感觉更生动具体。同时,这里的“彩霞”,又与白居易《琵琶行》、韩愈《听颖师弹琴》中运用的许多摹状乐声的视觉形象不同。它不是说声如彩霞,而是说声自彩霞之上来;不是摹状乐声,而是设想奏乐的环境,间接烘托出笙乐的明丽新鲜。

  “不知墙外是谁家”,对笙乐虽以天上曲相比拟,但对其实际来源必然要产生悬想揣问。诗人当是在自己院内听隔壁“邻家”传来的笙乐,所以说“墙外”。这悬揣语气,不仅进一步渲染了笙声的奇妙撩人,还见出听者“寻声暗问”的专注情态,也间接表现出那音乐的吸引力。于是,诗人动了心,由“寻声暗问‘吹’者谁”,进而起身追随那声音,欲窥探个究竟。然而“重门深锁无寻处”,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不禁令人于咫尺之地产生“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强烈的憧憬,由此激发了一个更为绚丽的幻想。

  “疑有碧桃千树花”。以花为意象描写音乐,“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是从如泣如笑的乐声着想,“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是从《梅花落》曲名着想,而此诗末句与它们都不同,仍是从奏乐的环境着想。与前“隔彩霞”呼应,这里的“碧桃”是天上碧桃,是王母桃花。灼灼其华,竟至千树之多,是十分繁缛绚丽的景象。它意味着那奇妙的、非人世间的音乐,宜乎如此奇妙的、非人世间的灵境。它同时又象征着那笙声的明媚、热烈、欢快。而一个“疑”字,写出如幻如真的感觉,使意象给人以飘渺的感受而不过于质实。

  此诗从听笙写起,采用侧面烘托、联想想象等方法极其浪漫地创造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意境。全诗章法流走回环中有递进,用视觉形象写听觉感受,间接有力地表现出笙乐的美妙,在“通感”手法的运用上独具特色。

参考资料:

1、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45-646.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凤吹彩霞墙外谁家
重门碧桃千树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郎士元简介

郎士元

郎士元(生卒年不详,一说727年—780年?) ,字君胄,唐代诗人,中山(今河北定县)人。天宝十五载(756)登进士第。安史之乱中,避难江南。宝应元年(762)补渭南尉,历任拾遗、补阙、校书等职,官至郢州刺史。郎士元与钱起齐名,世称"钱郎"。他们诗名甚盛,当时有"前有沈宋,后有钱郎"(高仲武《中兴间气集》)之说。郎士元的诗词>>
猜您喜欢

郢城西楼吟(一作张继诗)

唐代郎士元

连山尽处水萦回,山上戍门临水开。朱栏直下一百丈,
日暖游鳞自相向。昔人爱险闭层城,今日爱闲江复清。
沙洲枫岸无来客,草绿花红山鸟鸣。

春宴王补阙城东别业

唐代郎士元

柳陌乍随州势转,花源忽傍竹阴开。能将瀑水清人境,
直取流莺送酒杯。山下古松当绮席,檐前片雨滴春苔。
地主同声复同舍,留欢不畏夕阳催。

宿杜判官江楼

唐代郎士元

适楚岂吾愿,思归秋向深。故人江楼月,永夜千里心。
叶落觉乡梦,鸟啼惊越吟。寥寥更何有,断续空城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