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万雉(zhì)云边万马屯,筑来直欲障(zhàng)胡尘。
为了防备北方的胡人入侵,秦始皇修筑了长城。长城又高又长,上接云霄,沿边屯扎着千军万马。
秦纪:史书中有关秦国历史的部分。《史记》有《秦本纪》及《秦始皇本纪》。万雉:形容极高极长。城三丈长一丈高为一雉。
谁知斩木为竿者,只是长城里面人。
他怎么也无法预料后来起义推翻秦政权,却个个都是在长城内安家的人。
斩木为竿:指陈胜、吴广等起义。
参考资料:
1、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504
2、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85-286
3、黄瑞云.两宋诗三百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279-280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为了防备北方的胡人入侵,秦始皇修筑了长城。长城又高又长,上接云霄,沿边屯扎着千军万马。
他怎么也无法预料后来起义推翻秦政权,却个个都是在长城内安家的人。
注释
秦纪:史书中有关秦国历史的部分。《史记》有《秦本纪》及《秦始皇本纪》。
万雉:形容极高极长。城三丈长一丈高为一雉。
斩木为竿:指陈胜、吴广等起义。
参考资料:
1、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504
2、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85-286
3、黄瑞云.两宋诗三百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279-280
创作背景
此诗具体创作年代已无可考,据诗风来看,当属晚年读《史记》时有感之作。
参考资料:
1、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504
赏析
这首咏史诗,就秦始皇筑万里长城事发表议论。前两句写筑城。第一句说长城高而广,城上屯扎着千军万马,铺陈城的高大稳固,守城的人众多,难以撼动。次句说筑城的目的,是为了抵御外部胡人的侵略,巩固自己的政权,以便于“一世而达万世”,永保帝业。三、四句突转,说秦始皇只知道危险来自外边,自以为有了长城,便可高枕无忧,却不知道体恤人民,结果酿成内乱,激起民变,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秦政权没多久就完结了。诗揭示的是这样一个历史规律:内政不修,对人民残酷压迫,是国家灭亡的主要原因,外部的侵扰倒是其次的。当时宋朝对人民的压榨也很厉害,百姓怨声载道,诗人在这里明是咏史,也是针对现实,对统治者发出警告。
咏史诗所咏如果是前人没咏过的史实,就应该述清事件的来龙去脉,直接发表议论;如果所咏是熟事,务必转换角度,翻出新意,切忌人云亦云。胡仲参这首诗所咏是秦以暴政失国,这个题目,前人已经作了许多论述,所以这首诗擒住修筑长城备胡这一点,肯定长城的高广及防御功能,然后生发开去,牵出对立面,说秦始皇刻意预防的地方倒没出什么问题,他没想到的地方反而成了导致亡国的关键。这样组织材料加以议论,便给人以思考,也给人以新鲜感。
胡仲参这首诗的构思布局,与唐章碣的《焚书坑》有些相同。章碣诗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说秦始皇提防书生,结果灭秦的人恰是不读书的人,与胡诗一样,都是从相反处做文章。元人陈孚有首《博浪沙》诗,是从正面做文章的,也很有趣味,诗云:“一击军中胆气豪,祖龙社稷已动摇。如何十二金人外,犹有人间铁未销。”说秦始皇收尽民间铁,铸成十二金人,没想到仍然有大铁椎在,使他差点丧命。由此可见,诗材遍地皆是,只要细心挖掘,就能找到好的题目。
参考资料:
1、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504
2、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85-286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百里山行迷碧草,息心对山觉山好。六朝僧去忽千霜,三秋招隐惟五老。
一峰初上晓松哀,瀑布声闻客绪开。舍车纵步过东寺,山僧谓我结莲来。
莲社年来孰为首,我亦渊明性耽酒。颓颜独倩菊英滋,酣情易令苍山朽。
祇今望阙复趋庭,云舍南溟动远汀。他时散发罗浮上,对望仙庐九叠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