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秦中诸人引

金朝元好问

  关中风土完厚,人质直而尚义,风声习气,歌谣慷慨,且有秦汉之旧。至于山川之胜,游观之富,天下莫与为比。故有四方之志者8,多乐居焉。

  予年二十许时,侍先人官略阳,以秋试留长安中八九月。时纨绮气未除,沉涵酒间。知有游观之美而不暇也。长大来,与秦人游益多,知秦中事益熟,每闻谈周、汉都邑,及蓝田、鄠、杜间风物,则喜色津津然动于颜间。二三君多秦人,与余游,道相合而意相得也。常约近南山,寻一牛田,营五亩之宅,如举子结夏课时,聚书深读,时时酿酒为具,从宾客游,伸眉高谈,脱屣世事,览山川之胜概,考前世之遗迹,庶几乎不负古人者。然予以家在嵩前,暑途千里,不若二三君之便于归也。清秋扬鞭,先我就道,矫首西望,长吁青云。

  今夫世俗惬意事如美食、大官、高赀、华屋,皆众人所必争,而造物者之所甚靳,有不可得者。若夫闲居之乐,澹乎其无味,漠乎其无所得。盖其放于方之外者之所贪,人何所争,而造物者亦何靳耶?行矣诸君,明年春风,待我于辋川之上矣。

译文及注释

  关中风土完厚,人质直而尚义,风声习气,歌谣慷(kāng)(kǎi),且有秦汉之旧。至于山川之胜,游观之富,天下莫与为比。故有四方之志者,多乐居焉。
  关中地方风物土壤富庶肥沃,人民淳朴直爽又崇尚道义,风气习俗与喜欢激昂放歌的作风都还保留着秦汉时的旧貌。要说到山川之美,游览胜地之多,是天下没有能够与它相比的。所以志在四方的人都喜欢在关中居住。
  引:古代文体,与序同,也称赠序。关中:潼关以西,今陕西境内。风土:社会环境与地理条件的总称。质直:质朴爽直。尚义:崇尚义气。风声习气:风教习俗。慷慨:意气激昂。指秦腔高亢而嘹亮。秦汉之旧:秦汉时的遗风。游观:游览。有四方之志者:有经略天下雄心的人。

  予年二十许时,侍先人官略阳,以秋试留长安中八九月。时纨(wán)(qǐ)气未除,沉涵酒间。知有游观之美而不暇也。长大来,与秦人游益多,知秦中事益熟,每闻谈周、汉都邑(yì),及蓝田、鄠(hù)、杜间风物,则喜色津津然动于颜间。二三君多秦人,与余游,道相合而意相得也。常约近南山,寻一牛田,营五亩之宅,如举子结夏课时,聚书深读,时时酿(niàng)酒为具,从宾客游,伸眉高谈,脱屣(xǐ)世事,览山川之胜概,考前世之遗迹,庶几乎不负古人者。然予以家在嵩(sōng)前,暑途千里,不若二三君之便于归也。清秋扬鞭(biān),先我就道,矫(jiǎo)首西望,长吁青云。
  我二十岁左右时,随奉先父官居略阳,曾因秋试在长安住了八九个月。那时我还未脱尽纨绔习气,整天沉溺在灯红酒绿之中,虽然知道有许多名胜美景却无暇顾及。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与关中人士相处得更多了,就对关中的事情更为熟悉了。每当听到谈起长安以及蓝田、鄠杜一带地方的风土物情,就不禁露出跃跃欲往的喜色。你们诸位大都是关中人,与我一道游览,真是志同道合。我曾打算约你们一起在靠近终南山地方觅一块地,经营五亩田大小的庄园,像举子退居温课一般,收集佳书精研细读,常常酿造美酒供应,相随着宾客游览,扬眉高谈阔论,摆脱尘事困扰,赏览山河美景,考察前代遗迹,这样大概可算不辜负古人了。但是,我因为家在嵩山之南,这么热的天要长途跋涉千里,不像你们来去这么方便。
  侍先人官略阳:先人指元好问继父元格。略阳:地名,今甘肃秦安东北。秋试:秋季举行的乡试,每三年一次。纨绮气:富贵人家子弟的习气。纨绮:丝织品,富家子弟用作衣料。沉涵:沉湎、沉溺。周、汉都邑:周都镐京,在今陕西西安西南。汉都长安,在今陕西西安西北。蓝田:今陕西蓝田,以产玉知名。鄠:今陕西户县。杜:杜陵,在今陕西西安东南,汉宣帝筑陵于此。津津然:高兴的样子。颜:额,引申为面容。二三君:指“秦中诸人”。南山:终南山。一牛田:一条牛所能耕种的土地。营五亩之宅:经营五亩的田园。举子:参加考试的文人。结夏课:夏季邀集同辈,温习诗文,以备秋试。为具:整理饮食器具。脱屣世事:如同脱鞋一样摆脱世事。胜概:美丽的景物。嵩前:嵩山之前。金兴定二年(1218年),元好问移家河南登封,距嵩山不远。矫首:举头。

  今夫世俗惬(qiè)意事如美食、大官、高赀(zī)、华屋,皆众人所必争,而造物者之所甚靳(jìn),有不可得者。若夫闲居之乐,澹乎其无味,漠乎其无所得。盖其放于方之外者之所贪,人何所争,而造物者亦何靳耶?行矣诸君,明年春风,待我于辋(wǎng)川之上矣。
  你们在清秋佳日扬起马鞭,先我一步登上征途,举头西望,真是气干青云。现在世俗中称心满意的事情,像吃山珍海味、做高官、腰缠万贯、住华美的房子,都是大多数人所追求的,而老天爷却非常吝惜,因此不是人人都能得到。像那闲居的乐趣,或许是平淡得无味,空虚得一无所有,但这正是置身世外的人所追求的,一般的人怎么会去争它,而老天爷又怎么会去吝惜它呢?各位走吧!待到来年春风荡漾的时候,请在辋川岸边等我到来。
  高赀华屋:富足的钱财和华美的房屋。造物者:指上天。靳:吝惜。自放:自我放逐。方之外:世外。辋川:水名,今陕西蓝田南,唐诗人王维于此筑别墅闲居,吟咏甚多。

参考资料:

1、本书编委会.宋金元文观止.上海:学林出版社,2015年9月:第181页—第183页

2、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古典散文基本解读:古文观止.北京:人民武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49页—第150页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关中地方风物土壤富庶肥沃,人民淳朴直爽又崇尚道义,风气习俗与喜欢激昂放歌的作风都还保留着秦汉时的旧貌。要说到山川之美,游览胜地之多,是天下没有能够与它相比的。所以志在四方的人都喜欢在关中居住。

  我二十岁左右时,随奉先父官居略阳,曾因秋试在长安住了八九个月。那时我还未脱尽纨绔习气,整天沉溺在灯红酒绿之中,虽然知道有许多名胜美景却无暇顾及。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与关中人士相处得更多了,就对关中的事情更为熟悉了。每当听到谈起长安以及蓝田、鄠杜一带地方的风土物情,就不禁露出跃跃欲往的喜色。你们诸位大都是关中人,与我一道游览,真是志同道合。我曾打算约你们一起在靠近终南山地方觅一块地,经营五亩田大小的庄园,像举子退居温课一般,收集佳书精研细读,常常酿造美酒供应,相随着宾客游览,扬眉高谈阔论,摆脱尘事困扰,赏览山河美景,考察前代遗迹,这样大概可算不辜负古人了。但是,我因为家在嵩山之南,这么热的天要长途跋涉千里,不像你们来去这么方便。

  你们在清秋佳日扬起马鞭,先我一步登上征途,举头西望,真是气干青云。现在世俗中称心满意的事情,像吃山珍海味、做高官、腰缠万贯、住华美的房子,都是大多数人所追求的,而老天爷却非常吝惜,因此不是人人都能得到。像那闲居的乐趣,或许是平淡得无味,空虚得一无所有,但这正是置身世外的人所追求的,一般的人怎么会去争它,而老天爷又怎么会去吝惜它呢?各位走吧!待到来年春风荡漾的时候,请在辋川岸边等我到来。

注释
引:古代文体,与序同,也称赠序。
关中:潼关以西,今陕西境内。风土:社会环境与地理条件的总称。
质直:质朴爽直。尚义:崇尚义气。
风声习气:风教习俗。
慷慨:意气激昂。指秦腔高亢而嘹亮。
秦汉之旧:秦汉时的遗风。
游观:游览。
有四方之志者:有经略天下雄心的人。
侍先人官略阳:先人指元好问继父元格。略阳:地名,今甘肃秦安东北。
秋试:秋季举行的乡试,每三年一次。
纨绮(qǐ)气:富贵人家子弟的习气。纨绮:丝织品,富家子弟用作衣料。
沉涵:沉湎、沉溺。
周、汉都邑:周都镐京,在今陕西西安西南。汉都长安,在今陕西西安西北。
蓝田:今陕西蓝田,以产玉知名。鄠(hù):今陕西户县。杜:杜陵,在今陕西西安东南,汉宣帝筑陵于此。
津津然:高兴的样子。颜:额,引申为面容。
二三君:指“秦中诸人”。
南山:终南山。
一牛田:一条牛所能耕种的土地。
营五亩之宅:经营五亩的田园。
举子:参加考试的文人。结夏课:夏季邀集同辈,温习诗文,以备秋试。
为具:整理饮食器具。
脱屣(xǐ)世事:如同脱鞋一样摆脱世事。
胜概:美丽的景物。
嵩前:嵩山之前。金兴定二年(1218年),元好问移家河南登封,距嵩山不远。
矫首:举头。
高赀(zī)华屋:富足的钱财和华美的房屋。
造物者:指上天。靳(jìn):吝惜。
自放:自我放逐。方之外:世外。
辋(wǎng)川:水名,今陕西蓝田南,唐诗人王维于此筑别墅闲居,吟咏甚多。

参考资料:

1、本书编委会.宋金元文观止.上海:学林出版社,2015年9月:第181页—第183页

2、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古典散文基本解读:古文观止.北京:人民武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49页—第150页

创作背景

  此文约作于金哀宗正大二年(公元1225年)左右,当时元兵屡次攻打金国,世乱方殷。而作者刚中进士出仕不久,鄙弃权势,厌乱思安,绝意仕途。

参考资料:

1、陈振鹏,章培恒主编.古文鉴赏辞典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7月:第1491页—第1492页

赏析

  这篇文章作者先写关中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向往之情溢于言表。接着写弱冠之时,无暇欣赏关中之美,长大后想象与友人结庐南山,闭门读书,伸眉高谈,脱屣世事;如今友人归秦,而自己未能同行,遗憾之情,跃然纸上。最后作者对追名逐利的世俗之人进行了讽刺,表达来春与友人相聚秦中的美好愿望。文章质朴恬淡,潇洒自然。

  文章开篇落笔,便直写秦中风土民情之美,并以“天下莫与为比”的赞语和“有四方之志者,多乐居焉”的事实加以突现。接着是作者回忆秦中往事。随着阅历增多,元好问由“沉涵酒间,知有游观之美而不暇”,以至于每闻谈及秦中风物“则喜色津津然动于颜间”。然后引出送别之人,言昔日常相约在终南山“寻一牛田,营五亩之宅”,“脱屣世事”,过游山访古的自在日子。只可惜“家在嵩前”,终难如愿,不禁为“二三君之便于归”慨叹不已。若是一般送别文字,到此当可收煞。然而作者笔锋陡转,另起一端,锐意讽刺那些沽名钓誉、迫名逐利的仕途小人,表达自己对朴素、恬淡的田园生活的神往。显然,作者巧妙地以送别为名写秦中之美,其最后归向是表白自己洁身自好、愤世嫉俗之心,故冲淡了离情,而由归去之乐占据上风。

  文章以浓墨重彩极写山川之胜,人情之美,且皆从大处着手,虚处落笔。如介绍秦中奇观天下为尊,一概粗略勾勒,在整体上给人大致印象。虽提及周汉都邑、蓝田、鄂、杜,却又似蜻蜓点水,不作深入细致描写,仅以作者对秦中由来已久的切身体会来着意渲染,字里行间真情洋溢。同时,写秦中诸人,以“二三君多秦人,与余游,道相合而意相得也”一笔带过,然后补叙闲居南山的旧约。“二三”乃虚数,实为几人不得而知,其余就更是无可奉告了。虚写秦中秀色,易激发读者好奇心,探寻关中究竟美在何处,于是就蒙上一层神秘色彩,引人神往;“二三君”不明其人,可作“质直尚义”的关中人物代表。作者与之志同道合,反衬出秦中人情之醇美古朴,民风的慷慨耿介。作者此笔,虚实相映,于空灵中见深意。同时,人情美与自然美的融合,使读者从整体上把握秦中之美。而这种浑然一体的美,又恰好与后文作者所竭力鞭挞的“众人所必争”、“造物者之所甚靳”的“美食大官、高赀华屋”相比较,关中自成了净土和归宿。

  缘情而化,跌宕成韵,显示了文章的语言风格。“关中风土完厚,人质直而尚义,风声习气,歌谣慷慨,且有秦汉之旧。至于山川之胜,游观之富,天下莫与为比。”皆四六句相间,整饬精巧而又流转活脱,胸中情致随之直泻而出;抒写“二十许时”、“长大来”对关中的不同感受,则又笔法酣畅悠忽、疾徐有致,“津津然”喜气溢于言表;提及闲居之乐,则不乏桃源之风,至于澹泊清纯,语言也近乎典雅,往往使人想起终南山、“五亩之宅”(《孟子·梁惠王下》)、“伸眉”高谈(司马迁《报任安书》)等掌故;指斥世俗污浊,歌咏“方之外者”(《庄子·大宗师》引孔子语),顿然浩气充溢。文风沉稳而峭拔,句式不求工巧,唯在气魄。篇末以呼告式语句“行矣诸君,明年春风,待我于辋川之上矣”结束,又与前之“清秋扬鞭,先我就道,矫首西望,长吁青云”一气贯通,文人才子潇洒飘逸、倜傥风流之态,呼之欲出。

参考资料:

1、陈振鹏,章培恒主编.古文鉴赏辞典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7月:第1491页—第1492页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关中风土人质
风声习气歌谣慷慨
至于山川游观天下为比
故有四方8,乐居
二十先人秋试长安八九
纨绮
游观不暇
长大秦人
中事汉都
蓝田风物喜色津津
二三秦人相合意相得也
南山牛田
五亩举子结夏课时
聚书时时酿酒
客游伸眉高谈
脱屣世事山川胜概
前世遗迹庶几古人
予以千里不若二三便于
清秋扬鞭就道矫首西望长吁青云
今夫世俗惬意美食大官高赀华屋众人
造物者不可
若夫闲居无味所得
外者何所造物者亦何
诸君明年春风辋川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元好问简介

元好问

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元好问的诗词>>
猜您喜欢

永王东巡歌·其二

唐代李白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

河墅记

清代戴名世

  江北之山,蜿蜒磅礴,连亘数州,其奇伟秀丽绝特之区,皆在吾县。县治枕山而起,其外林壑幽深,多有园林池沼之胜。出郭循山之麓,而西北之间,群山逶逦,溪水潆洄,其中有径焉,樵者之所往来。数折而入,行二三里,水之隈,山之奥,岩石之间,茂树之下,有屋数楹,是为潘氏之墅。余褰裳而入,清池湫其前,高台峙其左,古木环其宅。于是升高而望,平畴苍莽,远山回合,风含松问,响起水上。噫!此羁穷之人,遁世远举之土,所以优游而自乐者也,而吾师木崖先生居之。

  夫科目之贵久矣,天下之士莫不奔走而艳羡之,中于膏盲,人于肺腑,群然求出于是,而未必有适于天下之用。其失者,未必其皆不才;其得者,未必其皆才也。上之人患之,于是博搜遍采,以及山林布衣之士,而士又有他途,捷得者往往至大官。先生名满天下三十年,亦尝与诸生屡试于有司。有司者,好恶与人殊,往往几得而复失。一旦弃去,专精覃思,尽究百家之书,为文章诗歌以传于世,世莫不知有先生。间者求贤之令屡下,士之得者多矣,而先生犹然山泽之癯,混迹于田夫野老,方且乐而终身,此岂徒然也哉?

  小子怀遁世之思久矣,方浮沉世俗之中,未克遂意,过先生之墅而有慕焉,乃为记之。

马伶传

清代侯方域

  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金陵为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又当太平盛时,人易为乐。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梨园以技鸣者,无虑数十辈,而其最著者二:曰兴化部,曰华林部。

  一日,新安贾合两部为大会,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列兴化于东肆,华林于西肆,两肆皆奏《鸣凤》,所谓椒山先生者。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当两相国论河套,而西肆之为严嵩相国者曰李伶,东肆则马伶。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座更近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也。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乃竟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

  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遍告其故侣,请于新安贾曰:“今日幸为开宴,招前日宾客,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奉一日欢。”既奏,已而论河套,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其夜,华林部过马伶:“子,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马伶曰:“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乃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

  马伶,名锦,字云将,其先西域人,当时犹称马回回云。

  侯方域曰:异哉,马伶之自得师也。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干求,乃走事昆山,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呜乎!耻其技之不若,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耳。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