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桥晚望

唐代孟郊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译文及注释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天津桥下的冰刚刚冻结不久,洛阳的大道上几乎已经没了行人。
天津桥:即洛桥,在今河南省洛阳西郊洛水之上。

榆柳萧疏(shū)楼阁闲,月明直见嵩(sōng)山雪。
叶落枝秃的榆柳掩映着静谧的楼台亭阁,皎洁的月光下,一眼便看到了嵩山上那皑皑白雪。
萧疏:形容树木叶落。嵩山: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河南省登封市西北面,是五岳中的中岳。

参考资料:

1、贺莼,李云朵,王春华编著.唐诗宝鉴闲情逸致卷: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03:第202页-第203页.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天津桥下的冰刚刚冻结不久,洛阳的大道上几乎已经没了行人。
叶落枝秃的榆柳掩映着静谧的楼台亭阁,皎洁的月光下,一眼便看到了嵩山上那皑皑白雪。

注释
天津桥:即洛桥,在今河南省洛阳西郊洛水之上。
萧疏:形容树木叶落。
嵩山: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河南省登封市西北面,是五岳中的中岳。

参考资料:

1、贺莼,李云朵,王春华编著.唐诗宝鉴闲情逸致卷: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03:第202页-第203页.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公元806年(元和年)初,诗人随河南尹郑余庆为水路转运从事之时。

参考资料:

1、贺莼,李云朵,王春华编著.唐诗宝鉴闲情逸致卷: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03:第202页-第203页

赏析

  题名《洛桥晚望》,突出了一个“望”字。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这首小诗的一、二句是说,天津桥下的冰刚结不久,洛阳的大道上几乎没有了行人。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诗的三、四句是说,叶落枝秃的榆柳掩映着静谧的楼台亭阁,在明净的月光下,一眼便看到了嵩山上那皑皑白雪。

  四句诗,都写所见之景,然而前三句境界与末句的境界迥然不同。前三句描摹了初冬时节的萧瑟气氛:桥下冰初结,路上行人绝,光秃秃的榆柳掩映着静谧的楼台亭阁,万籁俱寂,悄无人声。就在这时,诗人大笔一转:“月明直见嵩山雪”。笔力遒劲,气象壮阔,将视线一下延伸到遥远的嵩山,给沉寂的画面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在人们面前展现了盎然的意趣。到这时,人们才恍然惊悟,诗人写冰初结,是为积雪张本;写人行绝,是为气氛作铺陈;写榆柳萧疏,是为远望创造条件。同时,从初结之“冰”,到绝人之“陌”,再到萧疏之“榆柳”、闲静之“楼阁”,场景不断变换,而每一变换后的场景,都与末句的望山接进一步。这样由近到远,视线逐步开阔,他忽然发现在明净的月光下,一眼看到了嵩山上那皑皑白雪,感受到惊人的快意和美感。而“月明”一句,不仅增添了整个画面的亮度,使得柔滑的月光和白雪的反射相得益彰,而且巧妙地加一“直见”,使人精神为之一振。

  这首诗写出了“明月照积雪”的壮丽景象。天空与山峦,月华与雪光,交相辉映,上下通明一片银白,真是美极了。诗人从萧疏的洛城冬景中,开拓出一个美妙迷人的新境界,而明月、白雪都是冰清玉洁之物,展现出一个清新淡远的境界,寄寓着诗人高远的襟怀。

  前人有云孟诗开端最奇,而此诗却奇在结尾。它通过前后映衬,积攒力量,造成气势,最后以警语结束全篇,有画龙点睛之妙。

参考资料:

1、李万龙.古典诗歌鉴赏规律:甘肃教育出版社,2005-8:第41页-第42页.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天津初结洛阳
榆柳萧疏楼阁月明嵩山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孟郊简介

孟郊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孟郊的诗词>>
猜您喜欢

旅次洛城东水亭

唐代孟郊

水竹色相洗,碧花动轩楹。自然逍遥风,荡涤浮竞情。
霜落叶声燥,景寒人语清。我来招隐亭,衣上尘暂轻。

嵩少

唐代孟郊

沙弥舞袈裟,走向踯躅飞。闲步亦惺惺,芳援相依依。
噎塞春咽喉,蜂蝶事光辉。群嬉且已晚,孤引将何归。
流艳去不息,朝英亦疏微。

与王二十一员外涯游昭成寺

唐代孟郊

洛友寂寂约,省骑霏霏尘。游僧步晚磬,话茗含芳春。
瑶策冰入手,粉壁画莹神。赪廓芙蓉霁,碧殿琉璃匀。
玄讲岛岳尽,渊咏文字新。屡笑寒竹宴,况接青云宾。
顾惭馀眷下,衰瘵婴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