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雨湿清明香火残

宋代朱敦儒

雨湿清明香火残。碧溪桥外燕泥寒。日长独自倚阑干。
脱箨修篁初散绿,褪花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与谁看。

译文及注释

雨湿清明香火残。碧溪桥外燕泥寒。日长独自倚阑(lán)干。
清明时节的雨水落在祭拜后残留的香烛纸钱上,桥下溪水碧绿,桥外燕子衔湿泥筑巢。白日渐长,独自一个人寂寞的倚着栏杆。
香火:香烛纸钱.用以祭祀鬼神。燕泥寒:燕子衔湿泥筑巢。日长:春分后,夜短日长。

脱箨(tuò)修篁(huáng)初散绿,褪花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与谁看。
刚退去竹皮的竹子正散发着嫩绿之色,刚掉落花瓣的新杏,还未散发出酸味。如此好的江南美景与谁一起观赏呢。
箨:竹皮,笋壳。修篁:美好的竹子。篁:竹.褪花:花瓣掉落。与谁看:与谁一起观赏。

参考资料:

1、倪木兴.《唐宋词精华》: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第100页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清明时节的雨水落在祭拜后残留的香烛纸钱上,桥下溪水碧绿,桥外燕子衔湿泥筑巢。白日渐长,独自一个人寂寞的倚着栏杆。
刚退去竹皮的竹子正散发着嫩绿之色,刚掉落花瓣的新杏,还未散发出酸味。如此好的江南美景与谁一起观赏呢。

注释
香火:香烛纸钱.用以祭祀鬼神。
燕泥寒:燕子衔湿泥筑巢。
日长:春分后,夜短日长。
箨(tuò):竹皮,笋壳。
修篁(huáng):美好的竹子。篁:竹.
褪花:花瓣掉落。
与谁看:与谁一起观赏。

参考资料:

1、倪木兴.《唐宋词精华》: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第100页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在北宋灭亡的时候,作者流落江南之时创作的,此时的作者正值中年,满腔爱国热情的作者,看到眼前的美景,想到灭国之痛,写下这首用江南清明之美景来衬托对故国(北宋)灭亡之悲情的作品。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以上内容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赏析

  这首小词写于南渡后的某个清明节。全词以生动朴素的语言勾画了江南清明时节如画的风光,抒发了远离家乡的孤独感和忧时伤事的苦闷心情。

  上片抓住清明时节江南特有的风光展开画面。“雨湿清明”,既点明了时间,又描状了江南一带清明时节雨纷纷的特色。“香火残”,指清明扫墓时焚烧的香烛纸钱被雨水打湿后的情状。“碧溪”,写江满溪碧青色的春水。“燕泥寒”,说南来的燕子正啄着带寒意的泥土准备筑巢。词人面对以上这些风物,不由得件件触起深沉悲凉的感慨。由清明扫墓而联想起自己逃离家乡客居江南,无法祭扫先人之坟;由燕子啄泥做窠,而联想起自己四处飘零无以为家,更由霏霏淫雨,料峭春寒,而联想起国事的暗淡艰难。透过歇拍“日长独自倚阑干”的背后,可以想见词人心中蕴含着多少辛酸沉痛的潜台词啊!上片中迷漾的景色又正与词人凄迷的心境妙合交融,富有一种深沉动人的韵。

  下片写江南美好的春景及悲苦的心绪。首句描画出刚脱了笋壳的修长的新竹青翠欲滴,散发出一片耀眼的绿色,沁人心脾。次句化用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蝶恋花》)句意,状写新近褪落了娇艳花瓣的杏花杏子尚小,嫩绿而酸,清新可爱。这样美妙的江南春色是多么令人心花怒放,神怡颜开啊!然而词人笔锋陡转,以反诘句“江南春好与谁看”收结全词。既与上片歇拍孤独怆然韵心境相呼应,又表达了自己失国亡家、忧念时事而无心观赏的沉痛心情,烙上了时代的印记。这正是朱敦儒南渡后中期词作的可贵之处。这首词如同这一时期其它同类题材的词作一样,如“独倚危楼,无限伤心处。芳草连天云薄暮”(《苏幕遮》)’“东风寂寞,可怜谁为攀折”(《念奴娇》),“秋风又到人间,叶珊珊。四望烟波无尽,欠青山”(《相见欢》),以真性情写真景物,将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地交织成浑然一体的境界,思想性和艺术性均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资料:

1、田宝琴,诗词曲赋名作鉴赏大辞典词曲赋卷,北岳文艺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第296页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雨湿清明香火
碧溪桥外燕泥
日长独自倚阑
修篁绿
江南春好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朱敦儒简介

朱敦儒

朱敦儒 (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有词三卷,名《樵歌》。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 (楼钥《跋朱岩壑鹤赋及送闾丘使君诗》)朱敦儒的诗词>>
猜您喜欢

浣溪沙

宋代朱敦儒

碧玉阑干白玉人。倚花吹叶忍黄昏。萧郎一去又经春。
眉淡翠峰愁易聚,脸残红雨泪难匀。纤腰减半缘罗裙。

浣溪沙

宋代朱敦儒

银海清泉洗玉杯。恰篘白酒冷偏宜。水林檎嫩折青枝。
争看使君长寿曲,旋教法部太平词。快风凉雨火云摧。

浣溪沙(玄真子有渔父词,为添作)

宋代朱敦儒

西塞山边白鹭飞。吴兴江上绿杨低。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将风里戴,短蓑衣向雨中披。斜风细雨不须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