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杨山人归嵩阳

唐代高适

不到嵩阳动十年,旧时心事已徒然。
一二故人不复见,三十六峰犹眼前。
夷门二月柳条色,流莺数声泪沾臆。
凿井耕田不我招,知君以此忘帝力。
山人好去嵩阳路,惟余眷眷长相忆。

译文及注释

不到嵩(sōng)阳动十年,旧时心事已徒然。
不到嵩阳转眼过去十年,从前隐居的心事已经徒然。
嵩阳:隋唐时县名,在嵩山之南;唐武后时期改称登封(今属河南)。动:近。心事:指欲隐居嵩阳之事。徒然:枉然,空然,意谓不能实现。

一二故人不复见,三十六峰犹眼前。
一二位老朋友不能相见,少室山的三十六峰还在眼前。
三十六峰:嵩山有三十六峰。犹眼前:依然还在眼前。

夷门二月柳条色,流莺数声泪沾臆(yì)
夷门的初春二月柳条泛绿,流莺数声令人热泪沾衣。
夷门:战国大梁的城门。在今河南开封县城内。战国时魏国的贤士侯赢为夷门监者。流莺:莺鸟。流,谓其鸣声圆转。

(záo)井耕田不我招,知君以此忘帝力。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招我,知道你以此来忘掉帝力。
不我招:即不招我之意。帝力:帝王的作用,指皇权统治。

山人好去嵩阳路,惟余眷(juàn)眷长相忆。
山人一心前往嵩阳路,只留下无穷眷念长久回忆。
眷眷:同睠睠,反顾的样子,表示心里顾念很深。

参考资料:

1、周蒙,冯宇主编.全唐诗广选新注集评2: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08:620

2、吕树坤,徐潜选注译.新编·注释·今译唐诗一千首: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7.01:102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不到嵩阳转眼过去十年,从前隐居的心事已经徒然。
一二位老朋友不能相见,少室山的三十六峰还在眼前。
夷门的初春二月柳条泛绿,流莺数声令人热泪沾衣。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招我,知道你以此来忘掉帝力。
山人一心前往嵩阳路,只留下无穷眷念长久回忆。

注释
杨山人:具体事迹不详,李白亦有《送杨山人归嵩山》诗,写的应是同一人。嵩阳:隋唐时县名,在嵩山之南;唐武后时期改称登封(今属河南)。
动:近。
心事:指欲隐居嵩阳之事。徒然:枉然,空然,意谓不能实现。
三十六峰:嵩山有三十六峰。犹眼前:依然还在眼前。
夷门:战国大梁的城门。在今河南开封县城内。战国时魏国的贤士侯赢为夷门监者。
流莺:莺鸟。流,谓其鸣声圆转。
不我招:即不招我之意。
帝力:帝王的作用,指皇权统治。
眷眷:同睠睠,反顾的样子,表示心里顾念很深。

参考资料:

1、周蒙,冯宇主编.全唐诗广选新注集评2: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08:620

2、吕树坤,徐潜选注译.新编·注释·今译唐诗一千首: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7.01:102

创作背景

  从诗中“夷门二月柳条色”一句,可以推断出这首诗写于大梁,因为夷门是战国时代魏国都城大梁的东门。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有不同说法。有人认为作于天宝三载(744);有人认为李白与高适两首同题诗,都是天宝四载(745)五月后所作。兹从天宝四载之说,但从诗中的“二月柳条色”推断,此诗应是在该年春二月左右所写。

参考资料:

1、刘常编著.高适:五洲传播出版社,2008.07:43-47

赏析

  诗的前两句诗人感叹十年的时间,人事屡经变迁,心境发生很大变化,过去曾经有过的种种梦想和想法都被时间慢慢地消磨直至淡忘,隐居的心事也已经徒然。三、四句中写诗人来到嵩山之后的情形,本想会会旧友叙叙旧情,可是遗憾的是仅有的几个挚友可能都遭遇变故,没有再见到。看着挺立眼前的嵩山三十六峰,诗人不由发出慨叹:青山依旧,故人难求。唯其如此,他才格外珍惜与杨山人的友情。

  五、六两句点明了送别的具体时节、地点。开封二月,草长莺飞,阵阵春意令人流连忘返。春色使人欣喜,却也使人生出感伤,因为诗人就要在此时此地告别朋友。本来报春的流莺,现在却叫人感伤不已。这时的春色越迷人,越惹动离情,所谓“以乐景写哀”,更觉悲哀。诗人面对将要归嵩阳的故人,面对让人伤情的景致,离别之情难耐,不禁潸然泪下。

  七、八句用了《击壤歌》的传说典故。这个传说原本是对尧安民之政的歌颂和赞扬,本诗则以“凿井耕田”、“忘帝力”等表示隐居生活。诗中说的“不我招”,体现出诗人欣羡杨山人过着超然世外的恬淡隐居生活。

  最后两句描写别离。挚友别离,前路漫漫,离愁别绪总会涌上心头。诗人祝愿友人这一去前路顺利,申说别后必然相忆之情。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与友人的叙旧分别,诗人触景生情,以景写情,通过此诗抒发内心的依依惜别。诗写得婉转流畅,情深意切。

参考资料:

1、刘常编著.高适:五洲传播出版社,2008.07:43-47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不到嵩阳十年旧时心事徒然
一二故人三十六峰眼前
夷门二月柳条流莺沾臆
凿井耕田以此忘帝力
山人好去嵩阳眷眷长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高适简介

高适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高适的诗词>>
猜您喜欢

留别郑三、韦九兼洛下诸公

唐代高适

忆昨相逢论久要,顾君哂我轻常调。羁旅虽同白社游,
诗书已作青云料。蹇质蹉跎竟不成,年过四十尚躬耕。
长歌达者杯中物,大笑前人身后名。幸逢明盛多招隐,
高山大泽征求尽。此时亦得辞渔樵,青袍裹身荷圣朝。
犁牛钓竿不复见,县人邑吏来相邀。远路鸣蝉秋兴发,
华堂美酒离忧销。不知何日更携手,应念兹晨去折腰。

九日酬颜少府

唐代高适

檐前白日应可惜,篱下黄花为谁有。行子迎霜未授衣,
主人得钱始沽酒。苏秦憔悴人多厌,蔡泽栖迟世看丑。
纵使登高只断肠,不如独坐空搔首。

人日寄杜二拾遗

唐代高适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