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陆游宋代〕《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鸣。
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搔首怆平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遗民胡尘南望王师一年

遗民(遺民)yí mín
(1).亡国之民;前朝留下的老百姓。《左传·哀公四年》:“司马致邑,立宗焉,以诱其遗民,而尽俘以归。” 杜预 注:“ 楚 復诈为 蛮子 作邑,立其宗主。”《史记·周本纪》:“ 成王 既迁 殷 遗民, 周公 以王命告,作《多士》《无佚》。” 元 王逢 《钱塘春感》诗之六:“遗民暗忆名都会,尚绕湖脣唱大堤。” 清 唐孙华 《读顾亭林集二十四韵》:“胜国遗民在,贞心匪石坚。” 吴晗 《论中立》:“﹝ 秦国 ﹞害怕六国的遗民反抗,叛乱,在武力控制之下,执行全面的文化杀戮,焚书坑儒。”
(2).指沦陷区的人民。 宋 陆游 《感兴》诗:“遗民沦左衽,何由雪烦寃?”
(3).指改朝换代后不仕新朝的人。《艺文类聚》卷七引 汉 杜笃 《首阳山赋》:“其二老(指 伯夷 、 叔齐 )乃答余曰:吾 殷 之遗民也。” 清 梁章钜 《归田琐记·鼓楼刻漏》:“ 陈石堂 名 普 ……以 宋 遗民不受 元 聘,隐居授徒,岿然为后学师表。” 鲁迅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这是 明 的遗民 朱舜水 先生客死的地方。”
(4).指劫后馀留的人民。《左传·闵公二年》:“ 卫 之遗民男女七百有三十人。”《三国志·魏志·卫觊传》:“当今千里无烟,遗民困苦,陛下不善留意,将遂凋弊不可復振。”
(5).后裔;后代。《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为之歌 唐 ,曰:‘思深哉!其有 陶唐氏 之遗民乎?不然,何忧之远也。非令德之后,谁能若是?’” 宋 梅尧臣 《寄题苏子美沧浪亭》诗:“莫与 吴 俗尚, 吴 俗多文身。蛟龙刺两股,未变此遗民。” 清 钱谦益 《父诰》:“予观於土风, 巴 之人有好古乐道之诗焉。今其遗民犹有存者。”
(6).指隐士。 唐 张登 《招客游寺》诗:“招取遗民赴僧社,竹堂分坐静看心。” 明 李介 《天香阁随笔》卷二:“ 梁谿 陈卿茂 ,字 本符 ,予未识其人,曾於友人处见其诗笺一幅,玩其词意,亦今日之遗民也。”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八:“ 张遗 字 瑶星 , 金陵 遗民也。居 栖霞 一小庵,数十年不入城市,著书十餘种。”
(7).泛指老百姓。 宋 叶适 《再申省状》:“伏乞俯加矜惻,特赐奏闻,许令就今年致仕。渔樵故物,復还山泽之臞;耕凿遗民,永被乾坤之造。” 宋 陈亮 《胡夫人吕氏墓碣铭》:“因叹承平遗民,虽妇人犹能如此。”  ——《漢語大詞典》
泪 ( 淚 ) lèi《國語辭典》
  1. 「泪 」的异体字。
尽 ( 儘 盡 ) jìn/jǐn《國語辭典》
  1. 「盡 」的異體字。
胡尘(胡塵)hú chén
(1).胡地的尘沙。 北周 庾信 《王昭君》诗:“朝辞 汉 闕去,夕见 胡 尘飞。” 明 梁辰鱼 《拟出塞》曲:“有崎嶇北污胡尘,哀笳倚拍,家山何处。”
(2).胡人兵马扬起的沙尘。喻胡兵的凶焰。 南朝 梁 任昉 《宣德皇后令》:“拥旄司部, 代 马不敢南牧;推轂 樊邓 ,胡尘罕尝夕起。” 唐 白居易 《法曲》:“以乱干和 天寳 末,明年胡尘犯宫闕。” 宋 辛弃疾 《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词:“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明 屠隆 《綵毫记·访道仙翁》:“万户伤心泣野燐,衣冠无处避胡尘。”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诛妖檄文》:“用 夏 变夷,斩邪留正,誓扫胡尘。” 柳亚子 《题〈张苍水集〉》诗:“北望中原涕泪多,胡尘惨淡 汉 山河。”  ——《漢語大詞典》
里 ( 裏 裡 ) lǐ《國語辭典》

里 [ lǐ ]

  1. 居所、居处。《诗经·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孟子·离娄下》:「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
  2. 街坊、巷弄。《后汉书·卷五四·杨震传》:「连里竟街,雕修缮饰,穷极巧技。」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
  3. 故乡。如:「故里」。《文选·江淹·别赋》:「割慈忍爱,离邦去里。」
  4. 今地方政府行政区域之一。在镇之下,邻之上,与村平行。
  5. 量词。计算长度的单位。古代以三百六十步为一里。今以一公里等于一千公尺。
  6. 内部。元·马致远〈四块玉·佐国心〉曲:「命里无时莫刚求,随时过遣休生受。」通「里」。
  7. 二一四部首之一。
南望
魏晋 卢谌 赠崔温诗 北眺沙漠垂,南望旧京路。
南北朝 鲍照 送盛侍郎饯候亭诗 北临出塞道,南望入乡津。
南北朝 谢朓 答张齐兴诗 北驰星斗正,南望朝云色。
南北朝 陆倕 和昭明太子钟山解讲诗 南望穷淮溆,北眺尽沧溟。
唐 李峤 清明日龙门游泛 纷纷洛阳道,南望伊川阙。
唐 唐彦谦 游清凉寺 南望水连桃叶渡,北来山枕石头城。
唐 刘沧 江行书事 远渚蒹葭覆绿苔,姑苏南望思裴徊。
唐 于武陵 感情 青山长寂寞,南望独高歌。
唐 韦庄 灞陵道中作 春桥南望水溶溶,一桁晴山倒碧峰。  ——《骈字类编》
王师(王師)wáng shī
天子的军队;国家的军队。《诗·周颂·酌》:“於鑠王师,遵养时晦。”《三国志·吴志·陆逊传》:“蛮夷猾夏……拒逆王师。” 唐 杜甫 《新安吏》诗:“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僕射如父兄。”《宣和遗事》前集:“王师问罪固能道,天子蒙尘争忍言?” 郁达夫 《闻杨云史先生之讣》诗:“最怜家祭传遗训,犹盼王师灭 贺兰 。”  ——《漢語大詞典》
又 yòu《國語辭典》

又 [ yòu ]

  1. 表示重复或反复。如:「一天又一天」、「看了又看」。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 表示加强、加重的语气。有「并」的意思。如:「你又不是三岁小孩子,怎么不懂这个?」《史记·卷一二四·游侠传·序》:「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
  3. 表示意思更进一层。如:「他的病又加重了。」
  4. 表示转折。相当于「却」。《墨子·节葬下》:「欲以干上帝鬼神之福,又得祸焉。」
  1. 用来连结平列的词意,表示同时存在。如:「做得又快又好。」、「他又唱又跳。」《诗经·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南朝齐·陆厥〈与沈约书〉:「辞既美矣,理又善焉。」
  2. 表示先后连接的情况或动作。如:「刚吃完饭又看起书来。」
  3. 表示数目的附加。如:「一又二分之一。」
  1. 二一四部首之一。
一年
魏晋 嵇康 幽愤诗 煌煌灵芝,一年三秀。
唐 徐凝 二月望日 长短一年相似夜,中秋未必胜中春。
唐 周繇 看牡丹赠段成式 逡巡又是一年别,寄语集仙呼索郎。
唐 罗邺 看花 家在楚乡身在蜀,一年春色负归期。
宋 苏轼 山村五绝 其四 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元 刘因 春游 十日得閒须小醉,一年最好是深春。
元 叶颙 示小儿阿真牡丹二首荼蘼春暮各一首 其四 又是一年春事了,杜鹃声里夕阳多。
宋 黄庚 暮春二首 其一 东风庭院夕阳天,恨绿愁红又一年。  ——《骈字类编》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