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阃兼文德,持衡有武功。

吴融唐代〕《赴阙次留献荆南成相公三十韵

分阃兼文德,持衡有武功。荆南知独去,海内更谁同。
拔地孤峰秀,当天一鹗雄。云生五色笔,月吐六钧弓。
骨格凌秋耸,心源见底空。神清餐沆瀣,气逸饮洪濛。
临事成奇策,全身仗至忠。解鞍欺李广,煮弩笑臧洪。
往昔逢多难,来兹故统戎。卓旗云梦泽,扑火细腰宫。
铲土楼台构,连江雉堞笼。似平铺掌上,疑涌出壶中。
岂是劳人力,宁因役鬼工。本遗三户在,今匝万家通。
画舸横青雀,危樯列彩虹。席飞巫峡雨,袖拂宋亭风。
场广盘球子,池闲引钓筒。礼贤金璧贱,煦物雪霜融。
酒满梁尘动,棋残漏滴终。俭常资澹静,贵绝恃穹崇。
唯要臣诚显,那求帝渥隆。甘棠名异奭,大树姓非冯。
自念为迁客,方谐谒上公。痛知遭止棘,频叹委飘蓬。
借宅诛茅绿,分囷指粟红。只惭燕馆盛,宁觉阮途穷。
涣汗沾明主,沧浪别钓翁。去曾忧塞马,归欲逐边鸿。
积感深于海,衔恩重极嵩。行行柳门路,回首下离东。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分阃文德持衡武功

分阃(分閫)fēn kǔn
指出任将帅或封疆大吏。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檄移》:“故分閫推轂,奉辞伐罪,非唯致果为毅,亦且厉辞为武。” 唐 元稹 《李愬妻韦氏封魏国夫人制》:“ 愬 当分閫之际终无内顾之忧者,由此妇也。” 宋 张先 《喜朝天·清暑堂赠蔡君谟》词:“佳景在,吴儂还望,分閫重来。” 明 屠隆 《綵毫记·预识汾阳》:“书生愧请缨,大将膺分閫。”《明史·刘宁传》:“吾佩印分閫,分已足,独未尝大破敌,抱恨入地矣。”  ——《漢語大詞典》
兼 jiān《國語辭典》

兼 [ jiān ]

  1. 合并、吞并。《左传·昭公八年》:「孺子长矣,而相吾室,欲兼我也。」唐·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之六:「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
  2. 同时担任或具有两种以上的职务或身分、行为等。如:「兼差」、「兼职」、「父兼母职」。
  3. 加倍、超越、胜过。如:「兼程赶路」。《论语·先进》:「由也兼人。」唐·韩愈〈韩滂墓志铭〉:「读书倍文,功力兼人。」
  4. 重复、累积。《荀子·正名》:「单足以喻则单,单不足以喻则兼。」《后汉书·卷七八·宦者传·吕强传》:「重金兼紫,相继为蕃辅。」
  1. 同时、一起。如:「兼顾」、「二者兼备」、「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2. 尽、完全。《荀子·王制》:「官施而衣食之,兼覆无遗。」《韩非子·难四》:「夫日兼照天下,一物不能当也。」
文德 wén dé
(1).指礼乐教化。与“武功”相对。《易·小畜》:“君子以懿文德。”《论语·季氏》:“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言武功则莫之敢抗,论文德则无所与辞。” 元 傅若金 《书南宁驿》诗:“也知文德能柔远,传道新恩欲罢征。” 鲁迅 《伪自由书·王化》:“还有什么事可以做呢?自然只有修文德以服‘远人’的 日本 了。”
(2).写文章的道德。 鲁迅 《伪自由书·从幽默到正经》:“又不幸而 榆关 失守, 热河 吃紧了,有名的文人学士,也就更加吃紧起来……讲文德的也有,骂人固然可恶,俏皮也不文明,要大家做正经文章,装正经脸孔,以补‘不抵抗主义’之不足。”  ——《漢語大詞典》
持衡 chí héng
(1).见“ 持衡拥璇 ”。
(2).持秤称物。比喻公允地品评人才。 唐 綦毋潜 《送崔员外黔中监选》诗:“持衡出帝畿,星指 夜郎 飞。”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然自后北闈试事,不復令新殿撰持衡,遂改三百餘年之旧制矣。”  ——《漢語大詞典》
有 yǒu/yòu《國語辭典》

有 [ yǒu ]

  1.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1. 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2. 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3. 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1. 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1.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1. 姓。如漢代有有祿。

有 [ yòu ]

  1. 表示重複、反複、連續。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通「又」。
  1. 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武功 wǔ gōng
(1).军事方面的功绩。《诗·大雅·文王有声》:“ 文王 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 崇 ,作邑于 丰 。” 郑玄 笺:“武功,谓伐四国及 崇 之功也。” 唐 李峤 《饯薛大夫护边》诗:“佇见 燕然 上,抽毫颂武功。”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五:“文武大臣或阵亡,或军营病故,武功未成者,均不得拟用‘襄’字。”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一篇第一章第二节:“民还不安定,应该要先务内政,不要去图武功。”
(2).指武事。《诗·豳风·七月》:“二之日其同,载纘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 孔颖达 疏:“至二之日之时,君臣及其民俱出田猎,则继续武事,年常习之,使不忘战也。”
(3).指武力。 宋 苏轼 《书王奥所藏太宗御书后》:“ 太宗 以武功定祸乱,以文德致太平。” 明 唐顺之 《条陈蓟镇练兵事宜》:“臣窃观 高皇帝 以武功定天下,深虑承平之后,武备寖弛,以启戎心。” 清 曾国藩 《湘乡县宾兴堂记》:“自古开国之主,以武功龕定祸乱,而继体蒙业之君,恒以文德致太平。”
(4).武术功夫。 唐 张鷟 《游仙窟》:“ 张郎 才器,乃是 曹植 天然。今见武功,又復 子南 夫也。”《太平天囯歌谣传说·好和尚》:“老和尚,听説你的武功不坏,我带了几箇教师来和你比比武。” 徐迟 《牡丹》一:“这边看不行了,也搭起三张桌子,把观众又吸引了回来。可是,他没有武功底子,翻下来摔断了腿。”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