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白居易唐代〕《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邯郸驿里冬至抱膝灯前

邯郸(邯鄲)hán dān
(1).古地名。今 河北省 邯郸市 。 春秋 时, 卫 地,后属 晋 。公元前386年 赵敬侯 自 晋阳 徙都 邯郸 。 秦王 政 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置 邯郸郡 。 三国 、 魏 、 晋 为 广平郡 , 隋 开皇 中改置县, 唐 、 宋 、 金 、 元 因之。《左传·哀公元年》:“夏四月, 齐侯 、 卫侯 救 邯郸 ,围 五鹿 。”《汉书·地理志下》:“ 邯郸 北通 燕 涿 ,南自 郑 卫 , 漳 河 之间一都会也。” 清 陈维嵩 《菩萨蛮·赠梁陶侣》词:“ 邯郸 年少春衫緑,鸣筝竞唱《棠村曲》。”
(2). 战国 赵 都 邯郸 ,因以为 赵 的代称。《竹书纪年·显王》:“六年,我师伐 邯郸 ,取 列人 。我师伐 邯郸 ,取 肥 。”《竹书纪年·显王》:“十六年…… 邯郸 之师败我于 桂陵 。”
(3).《邯郸曲》《文选·鲍照〈舞鹤赋〉》:“虽《邯郸》其敢伦,岂《阳阿》之能拟。” 张铣 注:“ 邯郸 善为歌曲。”参见“ 邯郸曲 ”。
(4).稻粱的一种。《管子·地员》:“五纑之状,彊力刚坚。其种,大邯郸、细邯郸,茎叶如扶櫄,其粟大。” 郭沫若 等集校引 王绍兰 曰:“此盖稻粱之属也……其种有大小,古人因名为大邯郸、细邯郸矣。”
(5).复姓。 汉 有 邯郸义 。见《通志·氏族三》。  ——《漢語大詞典》
驿里(驿里)
赵昂诗来同驿里题诗处  ——《韵府拾遗 纸韵》
逢 féng《國語辭典》

逢 [ féng ]

  1. 遭遇、碰上。如:「逢年过节」。《诗经·邶风·柏舟》:「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2. 遇见。如:「相逢」、「久别重逢」。
  3. 用言语或行动讨好别人。如:「逢迎」。《孟子·告子下》:「今之大夫皆逢君之恶。」《辽史·卷一○一·萧胡笃传》:「胡笃长于骑射,见天祚好游畋,每言从禽之乐,以逢其意。」
  1. 姓。如汉代有逢萌。

逢 [ péng ]

  1. 参见「[[逢逢]]」条。
  1. 姓。如夏朝有逢蒙。
冬至 dōng zhì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十二月二十二日前后。这一天太阳经过冬至点,北半球白天最短,夜间最长。《逸周书·时训》:“冬至之日蚯蚓结,又五日麋角解,又五日水泉动。”《吕氏春秋·有始》:“冬至日行远道,周行四极,命曰玄明。”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冬至》:“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明 王鏊 《震泽长语·象纬》:“冬至之日,一阳自地而升。”  ——《漢語大詞典》
抱膝 bào xī
以手抱膝而坐。有所思貌。《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亮 躬耕垄亩,好为《梁父吟》”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每晨夕从容,常抱膝长啸。” 唐 白居易 《邯郸冬至夜思家》诗:“ 邯郸 驛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宋 文天祥 《楼桑》诗:“天下 卧龙 人,多少空抱膝。” 清 萧芷厓 《冬日村居》诗之一:“小窗时抱膝,闲捡旧农书。”  ——《漢語大詞典》
灯前(灯前)
唐 崔知贤 上元夜效小庾体 月下多游骑,灯前饶看人。
唐 杜甫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 其十 自笑灯前舞,谁怜醉后歌。
唐 杜甫 陪王侍御同登东山最高顶宴姚通泉晚携酒泛江 灯前往往大鱼出,听曲低昂如有求。
唐 王建 赠陈评事 春夜酒醒长起坐,灯前一纸洞庭山。
唐 杜牧 南楼夜 枕上暗惊垂钓梦,灯前偏起别家愁。  ——《骈字类编》
影 yǐng《國語辭典》

影 [ yǐng ]

  1. 光线被遮挡而造成的阴暗形象。如:「人影」、「树影」、「阴影」。唐·李白〈月下独酌〉诗四首之一:「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2. 人、物的形象或图像。如:「摄影」、「背影」、「身影」。《水浒传·第三一回》:「写了武松乡贯、年甲、相模样,画影图形,出三千贯信赏钱。」《红楼梦·第三一回》:「老太太和舅母那日想是才拜了影回来。」
  1. 参见「影印 」条。
  2. 仿照、描摹。如:「这篇小说是影了此一真人实事所写成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通变》:「汉之赋颂,影写楚世。」
  3. 掩蔽、隐藏。《水浒传·第一六回》:「只见对面松林里影著一个人,在那里舒头探脑家望。」
伴 bàn《國語辭典》

伴 [ bàn ]

  1. 同在一起而能互助的人。如:「伴侶」、「老伴」、「夥伴」。《三國志·卷四○·蜀書·李嚴傳》:「吾與孔明俱受寄託,憂深責重,思得良伴。」
  1. 陪同、依隨。如:「伴我良宵」。唐·杜甫〈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詩:「轉添愁伴客,更覺老隨人。」宋·周邦彥〈瑞龍吟·章臺路〉詞:「知誰伴、名園露飲,東城閒步。」
  2. 和聲。如:「你歌我伴」。
  1. 陪著。如:「伴讀」、「伴遊」。
  2. 和著。如:「伴奏」、「伴唱」。
身 shēn《國語辭典》

身 [ shēn ]

  1. 軀體的總稱,或專指軀幹。如:「搜身」、「翻身」、「隨身攜帶」、「身長七尺」。《孟子·告子下》:「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楚辭·屈原·九歌·國殤》:「首身離兮心不懲。」
  2. 物體的中心或主要部分。如:「車身」、「船身」、「機身」。
  3. 生命。如:「奮不顧身」、「捨身救人」。《石點頭·卷八·貪婪漢六院賣風流》:「五臟六腑,顯出在外,方才氣斷身絕。」
  4. 自己。如:「以身作則」。《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戰國策·趙策四》:「此其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
  5. 品格、修養。如:「修身齊家」。《晏子春秋·內篇·問上》:「稱身就位,計能受祿 。」
  6. 身分、地位。如:「出身寒微」、「身敗名裂」。《論語·微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7. 女子懷孕稱為「有身」。《詩經·大雅·大明》:「大任有身,生此文王。」《金瓶梅·第四○回》:「一腳躡滑了,把個六、七個月身扭吊了。」
  8. 量詞。計算佛像數量的單位。如:「夾道兩旁有菩薩五百身。」
  9.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親自。如:「身臨其境」。《墨子·號令》:「伍有罪,若能身捕罪人,若告之吏,皆構之。」
  1. 第一人稱,相當於「我」。魏、晉朝人多自稱為「身」。《三國志·卷三六·蜀書·張飛傳》:「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身今日當與君共談析理。」

身 [ juān ]

  1. 參見「身毒 」條。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