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踏歌 tà gē
亦作“蹋歌”。
(1).拉手而歌,以脚踏地为节拍。 唐 储光羲 《蔷薇篇》:“连袂蹋歌从此去,风吹香去逐人归。”《资治通鉴·唐则天后圣历元年》:“尚书位任非轻,乃为虏蹋歌。” 胡三省 注:“蹋歌者,连手而歌,蹋地以为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五回:“记得昨宵踏歌处,有人连臂唱刀鐶。” 邓拓 《忆多姿·赶集》词:“最是春风吹舞衣,踏歌如梦飞。”参见“ 踏地 ”。
(2).指行吟;边走边歌。 唐 李白 《赠汪伦》诗:“ 李白 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漢語大詞典》
(1).拉手而歌,以脚踏地为节拍。 唐 储光羲 《蔷薇篇》:“连袂蹋歌从此去,风吹香去逐人归。”《资治通鉴·唐则天后圣历元年》:“尚书位任非轻,乃为虏蹋歌。” 胡三省 注:“蹋歌者,连手而歌,蹋地以为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五回:“记得昨宵踏歌处,有人连臂唱刀鐶。” 邓拓 《忆多姿·赶集》词:“最是春风吹舞衣,踏歌如梦飞。”参见“ 踏地 ”。
(2).指行吟;边走边歌。 唐 李白 《赠汪伦》诗:“ 李白 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漢語大詞典》
夜 yè《國語辭典》
夜 [ yè ]
名- 从天黑到天亮之间的一段时间。如:「夜以继日」、「夙兴夜寐」。《左传·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
- 姓。如汉代有夜龙。
- 昏暗的。汉·王符《潜夫论·赞学》:「是故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唐·卢照邻〈同崔录事哭郑员外〉诗:「夜台无晓箭,朝奠有虚尊。」
- 夜行。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结 ( 結 ) jié/jiē
结 [ jié ]
- 系(jì),绾(wǎn ):~网。~绳。~扎。
- 条状物打成的疙瘩:打~。蝴蝶~。
- 聚,合:~晶。~识。~盟。~交。~集。~合。~党营私。
- 收束,完了(liǎo):~账。~局。~案。~果。~论。归根~底。
- 一种保证负责的字据:具~。
- 植物长果实:开花~果。~实。
田神 tián shén
农神。《周礼·地官·大司徒》“设其社稷之壝而树之田主” 汉 郑玄 注:“田主,田神。后土、田正之所依也。” 唐 王维 《凉州郊外游望》诗:“婆娑依里社,簫鼓赛田神。” 宋 梅尧臣 《野田行》:“茅旌送山鬼,瓦鼓迎田神。” ——《漢語大詞典》
社 shè《國語辭典》
社 [ shè ]
名- 传说中的土地神。《礼记·祭法》:「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
- 祭土地神的地方。《左传·昭公十七年》:「日有食之,天子不举,伐鼓于社。」
- 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如:「春社」、「秋社」。
- 祭土地神的典礼。《左传·庄公二十三年》:「公如齐观社,非礼也。」
- 为工作、生活或共同目标结合成的组织、团体。如:「报社」、「通讯社」、「合作社」、「学社」。
- 姓。如元代有社佑。
- 祭祀土地神。《书经·召诰》:「戊午,乃社于新邑。牛一、羊一、豕一。」
游女(遊女)yóu nǚ
(1).出游的女子。《诗·周南·汉广》:“ 汉 有游女,不可求思。” 郑玄 笺:“贤女虽出游流水之上,人无欲求犯礼者。”一说为 汉水 女神。见 刘向 《列女传》及《文选·嵇康〈琴赋〉》 李善 注引 薛君 说。 前蜀 李珣 《南乡子》词之四:“游女带花偎伴笑,争窈窕,竞折团荷遮晚照。”
(2).无业妇女。《管子·轻重甲》:“ 伊尹 以 薄 之游女工文绣,纂组一纯得粟百钟于 桀 之国。”
(3). 汉水 女神。 汉 张衡 《南都赋》:“ 耕父 扬光於 清泠之渊 , 游女 弄珠於 汉皐 之曲。”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舞鸑鷟於庭阶, 游女 飘焉而来萃。” 李善 注引《列女传》:“ 游女 , 汉水 神。” 清 姚鼐 《咏古》:“客行 汉江 渚,思见 游女 神。”
(4).指 秦穆公 之女 弄玉 。其夫 萧史 善吹箫,教 弄玉 作凤鸣。一夕吹箫引凤, 弄玉 遂随夫升天仙去。见 汉 刘向 《列仙传·萧史》。 元 李孝光 《八月十八日送张仲举置酒云峰台望月》诗之一:“ 謫仙 被酒骑鲸去, 游女 吹簫学凤鸣。”
(1).出游的妇女。 唐 李白 《惜馀春赋》:“想游女于 峴 北,愁帝子于 湘 南。” 元 马臻 《春归曲》:“翠鸦游女卷香归,一夜花神老风雨。” 清 魏源 《扬州病起春郊偶泛》诗之二:“游女那知陵谷感,红桥白塔作中秋。”
(2).指妓女。 明 陈继儒 《〈楚江情〉序》:“自《西楼记》出,海内达官文士、冶儿游女以至京都戚里、旗亭邮驛之间,往往抄写传诵。” 苏曼殊 《碎簪记》:“自由之女、爱国之士,曾游女、市侩之不若。” ——《漢語大詞典》
(2).无业妇女。《管子·轻重甲》:“ 伊尹 以 薄 之游女工文绣,纂组一纯得粟百钟于 桀 之国。”
(3). 汉水 女神。 汉 张衡 《南都赋》:“ 耕父 扬光於 清泠之渊 , 游女 弄珠於 汉皐 之曲。”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舞鸑鷟於庭阶, 游女 飘焉而来萃。” 李善 注引《列女传》:“ 游女 , 汉水 神。” 清 姚鼐 《咏古》:“客行 汉江 渚,思见 游女 神。”
(4).指 秦穆公 之女 弄玉 。其夫 萧史 善吹箫,教 弄玉 作凤鸣。一夕吹箫引凤, 弄玉 遂随夫升天仙去。见 汉 刘向 《列仙传·萧史》。 元 李孝光 《八月十八日送张仲举置酒云峰台望月》诗之一:“ 謫仙 被酒骑鲸去, 游女 吹簫学凤鸣。”
(1).出游的妇女。 唐 李白 《惜馀春赋》:“想游女于 峴 北,愁帝子于 湘 南。” 元 马臻 《春归曲》:“翠鸦游女卷香归,一夜花神老风雨。” 清 魏源 《扬州病起春郊偶泛》诗之二:“游女那知陵谷感,红桥白塔作中秋。”
(2).指妓女。 明 陈继儒 《〈楚江情〉序》:“自《西楼记》出,海内达官文士、冶儿游女以至京都戚里、旗亭邮驛之间,往往抄写传诵。” 苏曼殊 《碎簪记》:“自由之女、爱国之士,曾游女、市侩之不若。” ——《漢語大詞典》
多 duō《國語辭典》
多 [ duō ]
形- 丰富、不少。如:「多事之秋」、「友直、友谅、友多闻。」《文选·潘岳·杨荆州诔》:「多才丰艺,强记洽闻。」
- 有余。如:「一年多」、「十万多人」。
- 经常。如:「多读多写」。《文选·孔融·荐祢衡表》:「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 非常。表程度高。如:「多谢」、「好得多」、「快得多」。
- 大部分。表数量大。《孟子·梁惠王下》:「诸侯多谋伐寡人者。」《洛阳伽蓝记·卷四·法云寺》:「王侯第宅,多题为寺。」
- 过分、不必要。如:「多疑」、「多管闲事」。
- 只、只是。《论语·子张》:「多见其不知量也。」唐·徐凝〈独住僧〉诗:「多应独住山林惯,唯照寒泉自剃头。」
- 称美、称赞。《史记·卷一○○·季布传》:「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汉书·卷六八·霍光传》:「众庶莫不多光。」
- 胜、超过。明·汤显祖《紫箫记·第一○出》:「想他才似相如,貌多王粲。」
- 姓。如商代有多父鼎。
多 [ duó ]
副- 何等、如何。表疑问、感叹的语气。如:「多好」、「多高」、「带大一个孩子是多么不容易啊!」
随 ( 隨 ) suí
随 [ suí ]
- 跟着:~从。~员。~葬。~即(立刻)。~行(xíng )。~身。~喜。~波逐流。~行(hāng )就市。
- 顺从,任凭:~意。~口。~宜。~和。~俗。~笔。~遇而安。
- 顺便,就着:~带。~手关门。
- 像:他长得~他父亲。
- 姓。
陌 mò《國語辭典》
陌 [ mò ]
名- 田间的道路。南北为阡,东西为陌。如:「阡陌纵横」。《文选·曹操·短歌行》:「越陌度阡,枉用相存。」晋·陶渊明〈咏荆轲诗〉:「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 市中街道。《后汉书·卷七四上·袁绍传》:「士无贵贱,与之抗礼,辎𫐌柴毂,填接街陌。」唐·王昌龄〈闺怨〉诗:「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 突然。《刘知远诸宫调·第二》:「正是相别,陌闻人叫。」《三国志平话·卷中》:「众官未吃,陌闻一声响亮若雷。」同「蓦 」。
上 shàng/shǎng《國語辭典》
上 [ shàng ]
名- 物體的表面、高處或邊側。如:「門上」、「山上」、「樓上」。《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 皇帝。《史記·卷八·高祖本紀》:「上問左右,左右爭欲擊之。」
- 尊長或在上位的人。《禮記·王制》:「樂事勸功,尊君親上,然後興學。」《孝經·士章》:「忠順不失,以事其上。」
- 首座。《禮記·曲禮上》:「席南鄉北鄉,以西方為上。」
- 表示範圍或某方面。如:「路上」、「世上」、「文學上」、「感情上」、「公堂上」。
- 升、由下而上。《易經·需卦·象曰》:「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唐·王之渙〈登鸛雀樓〉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 去、到。如:「上街」、「上天津」。
- 進呈。如:「上表」、「上書」、「上奏」。
- 添加。如:「這鋪子總不上新貨。」
- 教讀。如:「今日老師上了那課?」
- 安裝。如:「上燈」、「上刺刀」。《鏡花緣·第三七回》:「鏤窗上鎖,不能開放。」
- 旋緊。如:「上錶」、「上發條」。
- 登載。如:「上報」、「上帳」。
- 塗抹。如:「上漆」、「上顏色」。
- 表示動作的發生或結果。如:「考上大學」、「關上大門」。
- 表示動作的開始或繼續。如:「愛上」、「迷上武俠小說」。
- 表動作的方向。如:「爬上去」、「跳上來」。
- 最好的、優等的。如:「上計」、「上策」。
- 地位高。如:「上級」、「上流社會」。
- 在前面的。如:「上篇」、「上卷」。《商君書·開塞》:「上不及虞夏之時,而下不修湯武。」
- 接近、將近。如:「成千上萬」。《儒林外史·第七回》:「王員外共借了上千兩的銀子與荀家。」
- 表時間或次序在前。如:「上一位」、「上個月」。
上 [ shǎng ]
- 參見「上聲 」條。
郎 láng/làng《國語辭典》
郎 [ láng ]
名- 秦漢時起,官多稱為「郎」。如:「侍郎」、「尚書郎」。《漢書·卷六八·霍光傳》:「時年十餘歲,任光為郎。」
- 對男子的美稱。如:「周郎」、「少年郎」。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王家諸郎,亦皆可嘉。」唐·李白〈橫江詞〉六首之五:「郎今欲渡緣何事?如此風波不可行。」
- 婦女對丈夫或情人的稱呼。如:「郎有情,妹有意。」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賢媛》:「生縱不得與郗郎同室,死寧不同穴!」唐·李白〈長干行〉:「郎騎竹馬來,遶床弄青梅。」
- 僕役對主人的稱呼。《新唐書·卷一二四·宋璟傳》:「君非其家奴,何郎之云?」
- 女子也稱為「郎」。如:「女郎」。
- 姓。如漢代有郎顗。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