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

晁错两汉〕《论贵粟疏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 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署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无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遨,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而欲国富法立,不可得也。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今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车骑者,天下武备也,故为复卒。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窃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天下粟。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如此,德泽加于万民,民俞勤农。时有军役,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宁;岁孰且美,则民大富乐矣。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足支一岁以上时赦勿收农民

足支
汉书赵充国传今大司农所转榖至者足支万人一岁食  ——《骈字类编》
一岁(一岁)
唐 杜甫 发同谷县 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
唐 耿湋 送姚校书因归河中 十年相见少,一岁又还乡。
唐 王季文 九华山谣 杉松一岁抽数尺,琼草夤缘秀层壁。
唐 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唐 裴说 中秋月 一岁几盈亏,当轩重此期。
唐 钱珝 江行无题一百首 其六十六 放歌虽自遣,一岁又峥嵘。
唐 薛能 除夜作 不辞加一岁,唯喜到三春。
唐 陆龟蒙 五歌 其三 刈穫 敢言一岁囷仓实,不了如今朝暮舂。
宋 杨万里 木犀落尽有感二首 其一 一岁秋香又一空,落英憔悴怨西风。  ——《骈字类编》
以上 yǐ shàng
(1).表示品第、数量、级别、位置等在某一点之上。《穀梁传·僖公二年》:“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国之后,此中知以上乃能虑之。”《史记·商君列传》:“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四:“ 天禧 元年八月敕,自今两省、諫舍、宗室、将军以上,许乘狨毛煖座。”如:半山以上,石级更陡了。
(2).表示时代在前的,犹言以前。《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昔 匄 之祖,自 虞 以上为 陶唐氏 。”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结构》:“岂《西厢》以前,别有跳墙之 张珙 ;《琵琶》以上,另有剪髮之 赵五娘 乎?”
(3).指前面的话或文字。如: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以上写 西湖 初夏的景色。  ——《漢語大詞典》
可 kě/kè《國語辭典》

可 [ kě ]

  1. 肯定、赞成、赞同。如:「许可」。《史记·卷八七·李斯传》:「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吾子好道而可吾文,或者其于道不远矣。」
  2. 适宜。《庄子·天运》:「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西游记·第一二回》:「凛凛威颜多雅秀,佛衣可体如裁就。」
  3. 病愈、痊愈。《董西厢·卷五》:「针灸没灵验,医疗难痊可。」《三国演义·第八○回》:「待军师病可,行之未迟。」
  4. 当、对著。唐·刘禹锡〈生公讲堂〉诗:「高坐寂寥尘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
  5. 值得、堪。如:「可贵」、「可敬」。《诗经·豳风·东山》:「町畽鹿场,熠燿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唐·陈陶〈陇西行〉四首之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 能够。如:「你可以走了。」《诗经·秦风·黄鸟》:「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汉·王充《论衡·率性》:「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
  2. 却。如:「你去,我可不去。」唐·李白〈相逢行〉:「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元·关汉卿《拜月亭·第二折》:「那玉砌朱廉与画堂,我也可觑得寻常。」
  3. 约略、约计。《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夺辔代之御,可数百步。」唐·王维〈洛阳女儿行〉:「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
  4. 岂。唐·韦庄〈长安清明〉诗:「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5. 表示疑问。如:「你可知道?」、「你可想过?」
  6. 真、确实。《辽史·卷三○·天祚皇帝本纪·赞曰》:「太祖、太宗乘百战之势,辑新造之邦,英谋叡略,可谓远矣。」《水浒传·第七三回》:「谷雨初晴,可是丽人天气。」
  1. 但是、可是。如:「他虽然笨,可很用功。」
  1. 用于句中,表示加强语气。如:「你可回来了。」、「这下可好了!」
  1. 美好的。如:「可人儿」。
  1. 姓。如唐代有可中正。

可 [ kè ]

  1. 参见「可汗 」条。
时赦(时赦)
汉书食货志晁错复奏言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边食足㠯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足支一岁㠯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如此德泽加于万民民俞勤农时有军役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宁岁孰且美则民大富乐矣上复从其言乃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税  ——《分类字锦》
勿收
汉书昭帝纪三年以前逋更赋未入者皆勿收  ——《韵府拾遗 尤韵》
农民(農民)nóng mín
指务农的人。《穀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 范宁 注:“农民,播殖耕稼者。”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 朱德 《和何香凝主任〈农村〉原韵》之一:“农民分地大翻身,苦战九年镇日勤。”  ——《漢語大詞典》
租 zū《國語辭典》

租 [ zū ]

  1. 田赋。《说文解字·禾部》:「租,田赋也。」《汉书·卷四·文帝纪》:「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新唐书·卷五一·食货志一》:「凡授田者,丁岁输粟二斛,稻三斛,谓之租。」
  2. 税捐。《史记·卷一○二·张释之传》:「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
  3. 出借房屋、物品等所收取的报酬费用。如:「房租」、「收租」。
  1. 以一定的代价出借或借用他人物品、房地。如:「吉屋出租」。《红楼梦·第四回》:「偏生这拐子又租了我们的房舍居住。」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