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司马迁两汉〕《管晏列传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

  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晏子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惧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缌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闲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好恶

通货(通貨)tōng huò
(1).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管子·轻重乙》:“黄金刀布者,民之通货也。”《魏书·食货志》:“以为‘ 太和 五銖’,乃大 魏 之通货。” 毛泽东 《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财政收支接近平衡,通货停止膨胀和物价趋向稳定。”
(2).交换商货。《史记·管晏列传》:“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汉 王符 《潜夫论·务本》:“商贾者,以通货为本。”《后汉书·孔奋传》:“通货 羌 胡 ,市日四合。”
(3).流通的商货。 唐 刘禹锡 《令狐相公见示河中杨少尹赠答兼命继声》诗:“四面诸侯瞻节制,八方通货溢河渠。”  ——《漢語大詞典》
积财(積財)jī cái
(1).殷实的财富;积累的财富。《管子·事语》:“非有积财,无以劝下。泰奢之数,不可用於危隘之国。”《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管仲 曰:‘臣闻之,上有积财,则民臣必匱乏於下。’”《旧五代史·唐书·李袭吉传》:“今僕散积财而募勇辈,輦寳货以诱义戎。”
(2).聚积财富。《荀子·大略》:“多积财而羞无有,重民任而诛不能,此邪行之所以起,刑罚之所以多也。”《韩诗外诗》卷三:“故聚敛以招穀,积财以肥敌,危身亡国之道也。”《史记·管晏列传》:“ 管仲 既任政相 齐 ,以区区之 齐 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汉书·郦食其传》:“﹝ 项王 ﹞为人刻印,玩而不能授;攻城得赂,积财而不能赏。”  ——《漢語大詞典》
富国(富國)fù guó
(1).使国家富有。《管子·制分》:“是故治国有器,富国有事,强国有数,胜国有理,制天下有分。”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有客难主人曰:‘吾见彊弩长戟,诛罪安民,以取公侯者有矣;文义习吏,匡时富国,以取卿相者有矣;学备古今,才兼文武,身无禄位,妻子飢寒者不可胜数,安足贵学乎?’” 郑观应 《盛世危言·中国宜求格致之学论》:“今夫保民之道莫先於强兵,强兵之道莫先於富国。”
(2).富裕的国家;经济发达的国家。 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十:“ 中国 的穷国地位和在国际上无权的地位也会起变化,穷国将变为富国,无权将变为有权--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漢語大詞典》
强兵 qiáng bīng
亦作“彊兵”。
(1).使军队强大。《孙膑兵法·强兵》:“ 齐 士教寡人强兵者,皆不同道。”《战国策·秦策一》:“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史记·苏秦列传》:“臣闻明主絶疑去谗,屏流言之迹,塞朋党之门,故尊主广地彊兵之计臣得陈忠於前矣。”
(2).强大的军队。《吴子·图国》:“其名又有五:一曰义兵,二曰彊兵。” 唐 杜甫 《奉寄章十侍御》诗:“指麾能事迴天地,训练强兵动鬼神。”《水浒传》第二十回:“又没强兵猛将,如何收捕得这伙强人。”  ——《漢語大詞典》
与 ( 與 ) yǔ/yù/yú
与 [ yǔ ]
  1. 给:赠~。~人方便。
  2. 交往,友好:相~。~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3. 赞助,赞许:~人为善。
  4. 〈书〉等待:时不我~。
  5. 〈连〉和:我~你。山~水。
  6. 〈介〉跟;向:~虎谋皮。生死~共。
与 [ yù ]
  1. 参加:参~。~会。
与 [ yú ]
  1. 同“欤”。
俗 sú《國語辭典》

俗 [ sú ]

  1. 群众的风尚习惯。如:「礼俗」、「陋俗」、「入境随俗」、「移风易俗」。《礼记·曲礼上》:「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2. 世人、一般人。汉·杨恽〈报孙会宗书〉:「足下不深惟其终始,而猥随俗之毁誉也!」《三国志·卷五七·吴书·虞翻传》:「性不协俗,多见谤毁。」
  3. 尘世、世间。如:「还俗」。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二折》:「自幼舍俗出家,在白马寺中修行。」
  1. 粗鄙的。如:「粗俗」、「鄙俗」。三国蜀·诸葛亮〈表废廖立〉:「国家不任贤而任俗吏。」
  2. 平凡的、平庸的。如:「俗士」、「俗人」。唐·白居易〈早春闻提壶鸟因题邻家〉诗:「欲期明日东邻醉,变作腾腾一俗夫。」
  3. 大众化的、浅近的。如:「俗语」、「俗谚」、「俗文学」、「通俗小说」。
同 ( 衕 ) tóng/tòng《國語辭典》

同 [ tóng ]

  1. 会合、聚集。如:「会同」。《说文解字·𠔼部》:「同,合会也。」唐·钱起〈送钟评事应宏词下第东归〉诗:「劝君稍尽离筵酒,千里佳期难再同。」
  2. 统一、齐一。《书经·舜典》:「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宋·陆游〈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3. 一齐分享、从事等。如:「同甘苦,共患难。」《孙子·谋攻》:「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
  4. 赞成。如:「赞同」、「同意」。
  1. 一样的。如:「同类」、「相同」、「同工同酬」。
  1. 一起、共同。如:「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唐·李白〈长干行〉二首之一:「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1. 和、与、跟。如:「有事同你商量。」、「我同他一起去看电影。」
  1. 和谐、和平。如:「促进世界大同」。《礼记·礼运》:「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 契约。如:「合同」。
  3. 姓。如唐代有同谷。

同 [ tòng ]

  1. 巷弄、小街道。如:「胡同」。
好恶(好惡)hào wù
喜好与嫌恶。《礼记·王制》:“命市纳贾,以观民之所好恶,志淫好辟。” 晋 葛洪 《抱朴子·擢才》:“且夫爱憎好恶,古今不钧,时移俗易,物同贾异。”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观人好恶,乃知人之本情,顺之则合,逆之则离。” 巴金 《秋》十二:“他们像疯狂的专制君主,凭着个人一时的好恶,任意屠戮没有抵抗力的臣民。”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