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

刘基明代〕《五月十九日大雨

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
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雨过龙去一池草色蛙鸣

雨过(雨过)
唐 杜牧 题扬州禅智寺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唐 李商隐 碧城三首 其一 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
唐 李咸用 临川逢陈百年 桃花雨过春光腻,劝我一杯灵液味。
唐 罗隐 九江早秋 雨过晚凉生,楼中枕簟清。  ——《骈字类编》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1.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2.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3.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1.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1.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1.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2.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1.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知 zhī/zhì《國語辭典》

知 [ zhī ]

  1.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3.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4.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5.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1.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2.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3.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1.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2.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龙去(龙去)
唐 李白 纪南陵题五松山 鱼与龙同池,龙去鱼不测。
唐 武元衡 和杨弘微春日曲江南望 龙去空仙沼,鸾飞掩妓楼。
唐 唐彦谦 洛神 惊鸿瞥过游龙去,漫恼陈王一事无。  ——《骈字类编》
处 ( 處 ) chǔ/chù
处 [ chǔ ]
  1. 居住:穴居野~。
  2. 存在,置身:设身~地。~心积虑。~世。
  3. 跟别人一起生活,交往:融洽相~。
  4. 决定,决断:~理。
  5. 对犯错误或有罪的人给予相当的惩戒:~罚。~决。
  6. 止,隐退:~暑。
处 [ chù ]
  1. 地方:~~。~所。
  2. 点,部分:长(cháng )~。好~。
  3. 机关,或机关、团体、单位里的部门:办事~。筹备~。
一池
金 高廷玉 柳絮 和风三径雪,微雨一池萍。
元 胡炳文 星源八景 其六 西湖水榭 两岸春风好杨柳,一池霁月芙蓉花。
元 叶颙 春雪 醉中犹自忆当时,鹅鸭城边一池月。
元 谢宗可 水纹 一池碧晕雨初落,千叠翠鳞风更微。
元 倪瓒 六月五日偶成 坐看青苔欲上衣,一池春水霭馀晖。
元 陈基 绿波亭 坐爱碧波千顷绿,梦回芳草一池春。
元 宋无 双陆 金缕纹桑斲局坚,红云倒浸一池莲。  ——《骈字类编》
草色
唐 岑参 春半与群公同游元处士别业 草色带朝雨,滩声兼夜钟。
唐 刘长卿 入白沙渚夤缘二十五里至石窟山下怀天台陆山人 对此瑶草色,怀君琼树枝。
唐 钱起 春暮过石龟谷题温处士林园 设罝连草色,晒药背松阴。
唐 王维 送钱少府还蓝田 草色日向好,桃源人去稀。手持平子赋,目送老莱衣。
唐 贾岛 送雍陶入蜀 草色分危磴,杉阴近古潭。
唐 曹邺 寄刘驾 一川草色青袅袅,绕屋水声如在家。
唐 罗邺 洛阳春望 草色花光惹襟袖,箫声歌响隔楼台。
唐 刘威 旅中早秋 草色萧条路,槐花零落风。
宋 张耒 春晚有感 茸茸草色铺风软,点点杨花著水轻。
宋 范成大 虎牙滩 牛眠草色里,犬吠竹林罅。
元 袁桷 次韵善之杂兴三首 其三 下帷怜草色,倚杖爱松声。
元 虞集 王朋梅东凉亭图延祐中奉敕所作草也 坡陀草色如波浪,长是銮舆六月来。
元 倪瓒 题张以中野亭 开门草色侵书幌,隔水松声和玉箫。
明 王冕 建康层楼 草色不羞吴地短,雁声空落楚天遥。
明 杨基 清明怀故园 高低草色相参绿,深浅桃花各自红。  ——《骈字类编》
万 ( 萬 ) wàn/mò《國語辭典》

万 [ mò ]

  1. 參見「万俟 」條。
蛙鸣(蛙鳴)wā míng
(1).蛙叫。《南史·孔稚珪传》:“门庭之内,草莱不翦,中有蛙鸣。” 金 元好问 《张主簿草堂赋大雨》诗:“浙树蛙鸣告雨期,忽惊银箭四山飞。”
(2).比喻浅见薄识。 梁启超 《变法通议·论科举》:“於是其所立以为标準者,不得不在雕虫之技,《兔园》之业,狗曲之学,蛙鸣之文,上以鼓下,下以应上,父詔兄勉,友习师传,虽有道艺,非由此进不为荣,虽有豪杰,非由此道不能进。”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