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翻作步虚声。

刘一止宋代〕《浣溪沙

曾向蓬莱得姓名。坐中省识是飞琼。琵琶翻作步虚声。
一自当时收拨后,世间弦索不堪听。梦回凄断月胧明。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琵琶翻作步虚

琵琶 pí pá
(1).弹拨乐器。初名批把,见《释名·释乐器》。此类乐器原流行于 波斯 、 阿拉伯 等地, 汉 代传入我国。后经改造,圆体修颈,有四弦、十二柱,俗称“秦汉子”。一说,我国 秦 末,百姓苦 长城 之役,弦鼗而鼓之,琵琶即始于此。(见 晋 傅玄 《〈琵琶赋〉序》。) 南北朝 时又有曲项琵琶传入我国,四弦,腹呈半梨形,颈上有四柱,横抱怀中,用拨子弹奏,即现今琵琶的前身。 唐 宋 以来经不断改进,柱位逐渐增多,改横抱为竖抱,废拨子,改用手指弹奏。现今民间的琵琶有十七柱,通常称四相十三品,革新的琵琶有六相十八品;后者能弹奏所有半音,技法丰富,成为重要的民族独奏乐器。
(2).指弹奏琵琶的指法。 宋 王谠 《唐语林·识鉴》:“﹝ 王蝺 ﹞又见 康崑崙 弹琵琶云:‘琵声多,琶声少,亦未可弹五十四丝大弦也。’自下而上谓之琵,自上而下谓之琶。”《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怎的推手向外为琵,合手向内为琶,怎的为挑,为弄,为勾,为拨:--指使的他按谱徵歌都学得心手相应。”
(3).鱼名。《文选·左思〈吴都赋〉》:“於是乎长鲸吞航,修鯢吐浪,跃龙腾蛇,鮫鯔琵琶。” 刘逵 注:“琵琶鱼,无鳞,其形似琵琶,东海有之。”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上:“海鱼千岁为剑鱼,一名琵琶,形似琵琶而善鸣,因以名焉。”  ——《漢語大詞典》
翻作 fān zuò
写作。翻,按照曲调写歌词;谱制歌曲。例如: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漢語大詞典》
步虚 bù xū
(1).道士唱经礼赞。 唐 李白 《题随州紫阳先生壁》诗:“喘息飡妙气,步虚吟真声。” 王琦 注引《异苑》:“ 陈思王 游山,忽闻空里诵经声,清远遒亮,解音者则而写之,为神仙声。道士效之,作步虚声。” 唐 施肩吾 《闻山中步虚声》诗:“何人步虚南峯顶,鹤唳九天霜月冷。”《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宣和元年》:“都城暴水,遣 灵素 厌胜,方率其徒步虚城上,役夫争举梃将击之,走而免。” 明 无名氏 《精忠记·兆梦》:“小道小道,其实玄妙,善能步虚,又会佐醮。”
(2).见“ 步虚词 ”。
(3).指道家传说中神仙的凌空步行。《汉武帝内传》:“可以步虚,可以隐形。长生久视,还白留青。” 明 刘基 《升天行》:“中夜集五灵,步虚欵天关。” 清 蒋士铨 《第二碑·留香》:“浩气长生,灵旗暗闪,且喜时逢清晏,岁际丰盈,不免步虚巡按一回。”  ——《漢語大詞典》
声 ( 聲 ) shēng
声 [ shēng ]
  1. 物体振动时所产生的能引起听觉的波:~音。~带。
  2. 消息,音讯:~息。不通~气。
  3. 说出来让人知道,扬言,宣称:~明。~辩(公开辩白)。~泪俱下。~嘶力竭。
  4. 名誉:名~。
  5. 音乐歌舞:~伎(女乐,古代的歌姬舞女)。~色。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