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怨杨叛儿,骀荡郎知否。

徐凝唐代〕《杨叛儿

哀怨杨叛儿,骀荡郎知否。香死博山炉,烟生白门柳。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哀怨杨叛儿骀荡

哀怨 āi yuàn
悲伤怨恨。 晋 石崇 《〈王明君辞〉序》:“其造新曲,多哀怨之声。” 唐 魏璀 《湘灵鼓瑟》诗:“瑶瑟多哀怨,朱弦且莫听。” 清 陈维嵩 《水龙吟·江行望秣陵作》词:“何处廻颿挝鼓,更玉笛数声哀怨。” 谢觉哉 《人造“鹊桥”》:“他和她们只能在书信上诗歌上写出‘哀怨’,不可能在事实上得到欢欣。”  ——《漢語大詞典》
杨叛儿(楊叛兒)yáng pàn ér
乐府西曲歌名。本为童谣。相传 南朝 齐隆昌 时,女巫之子 杨旻 随母入内宫,长大后,为 何后 所宠。当时童谣云:“ 杨婆儿 ,共戏来。”讹传为“杨伴儿”、“杨叛儿”,并演变而为西曲歌的乐曲之一。 南朝 梁武帝 《杨叛儿》诗:“桃花初发红,芳草尚抽緑。南音多有会,偏重《叛儿》曲。” 唐 李白 《杨叛儿》诗:“君歌《杨叛儿》,妾劝 新丰 酒。”参阅《乐府诗集》卷四九。  ——《漢語大詞典》
骀荡(駘盪)dài dàng
亦作“ 駘宕 ”。亦作“ 駘盪 ”。
(1).无所局限、拘束;放纵。《庄子·天下》:“惜乎 惠施 之才,駘荡而不得,逐万物而不反。” 明 汤显祖 《答凌初成书》:“昔有人嫌 摩詰 之冬景芭蕉,割蕉加梅。冬则冬矣,然非 王摩詰 冬景也。其中駘荡淫夷,转在笔墨之外耳。” 清 钱谦益 《张元长墓志铭》:“其为文,空明駘荡,汪洋曼衍,极其意之所之,而不诡於矩度。”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下》:“﹝ 方士庶 ﹞中年受学於 黄尊古 ,气韵駘宕,有出尘之目。” 章炳麟 《訄书·商鞅》:“当是时,民不患其作乱,而患其駘盪姚易,以大亡其身。”
(2).舒缓起伏;荡漾。 汉 马融 《长笛赋》:“安翔駘荡,从容阐缓。” 南朝 齐 谢朓 《直中书省》诗:“朋情以鬱陶,春物方駘荡。” 明 王宠 《入消夏湾》诗:“波光别駘宕,霞采相鲜新。”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馀韵》:“駘荡柳绵沾客鬢,叮嚀鶯色恼人肠。” 冰心 《往事(二)》八:“除了骀荡的海风,和岛上厓旁转青的小草,他不知春至。”
(3).怡悦。 宋 范成大 《行唐村平野晴色妍甚》诗:“云烟酿春色,心目两駘荡。”《隋唐演义》第八三回:“罗裙厌长,轻衫取凉,临风小立神駘宕。”亦指使怡悦。 清 王夫之 《薑斋诗话》卷下:“ 陈正字 、 张曲江 始倡《感遇》之作,虽所诣不深,而本地风光,駘宕人性情,以引名教之乐者,风雅源流,於斯不昧矣。”
(4). 汉 宫名。《三辅黄图·建章宫》:“ 駘荡宫 ,春时景物駘荡满宫中也。”《文选·班固〈西都赋〉》:“经 駘盪 而出 馺娑 ,洞 枍诣 以与 天梁 。” 李善 注引《关中记》:“ 建章宫 有 馺娑 、 駘盪 、 枍诣 、 承光 四殿。”
见“ 駘荡 ”。  ——《漢語大詞典》
郎 láng/làng《國語辭典》

郎 [ láng ]

  1. 秦漢時起,官多稱為「郎」。如:「侍郎」、「尚書郎」。《漢書·卷六八·霍光傳》:「時年十餘歲,任光為郎。」
  2. 對男子的美稱。如:「周郎」、「少年郎」。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王家諸郎,亦皆可嘉。」唐·李白〈橫江詞〉六首之五:「郎今欲渡緣何事?如此風波不可行。」
  3. 婦女對丈夫或情人的稱呼。如:「郎有情,妹有意。」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賢媛》:「生縱不得與郗郎同室,死寧不同穴!」唐·李白〈長干行〉:「郎騎竹馬來,遶床弄青梅。」
  4. 僕役對主人的稱呼。《新唐書·卷一二四·宋璟傳》:「君非其家奴,何郎之云?」
  5. 女子也稱為「郎」。如:「女郎」。
  6. 姓。如漢代有郎顗。
知 zhī/zhì《國語辭典》

知 [ zhī ]

  1.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3.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4.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5.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1.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2.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3.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1.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2.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否 fǒu/pǐ《國語辭典》

否 [ fǒu ]

  1. 不同意。相当于口语中的「不」字。如:「否认」、「否决」。《战国策·魏策四》:「否,非若是也。」
  1. 不然。如:「否则」。
  2. 用在问句句尾,表示询问。如:「知道否?」

否 [ pǐ ]

  1. 《易经》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坤(☷)​下干(☰)​上。象天地不交,万物不通之义。
  2. 坏、恶。如:「否极泰来」。《诗经·大雅·抑》:「于呼小子,未知臧否。」《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1. 不好、恶劣的。如:「否德」。汉·桓宽《盐铁论·复古》:「穷夫否妇,不知国家之 虑。」
  1. 贬斥。如:「臧否人物」。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