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白居易唐代〕《琵琶行 / 琵琶引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不得志 一作: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六幺 一作:绿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暂歇 一作: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银篦 一作:云篦)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钿头银篦击节血色罗裙

钿头(鈿頭)tián tóu
花钿。 唐 白居易 《琵琶行》:“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比喻华丽的镶绣。 唐 元稹 《梦游春七十韵》:“紕软鈿头裙,玲瓏合欢袴。”  ——《漢語大詞典》
银篦(銀篦)yín bì
古代妇女的一种银质首饰,亦可用以梳发。 唐 白居易 《琵琶行》:“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一本作“ 云篦 ”。 唐 白居易 《同诸客嘲雪中马上妓》诗:“银篦稳篸乌罗帽,花襜宜乘叱拨驹。”参见“ 金鎞 ”。  ——《漢語大詞典》
击节(擊節)jī jié
(1).谓出使。节,符节,使者的凭证。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八》:“古之君子,遇有为之时,不能默然而止,击节驱驰,有事四方者,盖为斯也。”《宋书·庾登之传》:“ 义熙 十二年, 高祖 北伐, 登之 击节驱驰,退告 刘穆之 ,以母老求郡。于时士庶咸惮远役,而 登之 二三其心, 高祖 大怒,除吏名。”
(2).打拍子。 晋 左思 《蜀都赋》:“ 巴 姬弹弦, 汉 女击节。”《晋书·乐志下》:“ 魏 晋 之世,有 孙氏 善歌旧曲, 宋识 善击节唱和。” 唐 白居易 《琵琶行》:“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飜酒污。”
(3).形容十分赞赏。《三国志·蜀志·马良传》:“ 良 留 荆州 ,与 亮 书曰:‘……此乃管絃之至, 牙 旷 之调也。虽非 钟期 ,敢不击节。’” 宋 陈亮 《题〈喻季直文编〉》:“四君子者尤工於诗,余病未能学也。然皆喜为余出,余亦能为之击节。”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叶生》:“闈后,索文读之,击节称叹。” 茅盾 《锻炼》八:“‘对,对!’ 谢林甫 这番话还没完, 王保长 已经击节赞赏起来。”  ——《漢語大詞典》
碎 suì《國語辭典》

碎 [ suì ]

  1. 破裂。如:「破碎」、「粉碎」。《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传》:「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西游记·第一○回》:「不容分说,就把他招牌、笔、砚等一齐捽碎。」
  1. 细小、不完整的。如:「碎布」、「碎石」。《汉书·卷三○·艺文志》:「后世经传既已乖离,博学者又不思多闻阙疑之义,而务碎义逃难,便辞巧说,破坏形体。」《水浒传·第三回》:「只自收拾了些少碎银两,打拴一个包裹。」
  2. 琐细、烦杂。如:「琐碎」。《晋书·卷四五·刘毅传》:「尚书以毅悬车致仕,不宜劳以碎务。」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序志》:「应论华而疏略,陆赋巧而碎乱。」
  3. 言语叼絮、啰嗦。如:「闲言碎语」。《红楼梦·第六二回》:「二则姨妈老人家嘴碎饶这么样,我还听见常说你们不知过日子。」
血色 xuè sè
(1).暗赤或鲜红的颜色。 唐 白居易 《琵琶引》:“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宋 张先 《南乡子·送客过馀溪听天隐二玉鼓胡琴》词:“天碧染衣巾,血色轻罗碎摺裙。”
(2).指皮肤健康红润的颜色。《红楼梦》第八三回:“看他那个病,竟是不好呢,脸上一点血色也没有。” 鲁迅 《彷徨·祝福》:“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3).指血迹。 鲁迅 《华盖集续编·记念刘和珍君》:“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鲁迅 《华盖集续编·记念刘和珍君》:“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漢語大詞典》
罗裙(羅裙)luó qún
丝罗制的裙子。多泛指妇女衣裙。 南朝 梁 江淹 《别赋》:“攀桃李兮不忍别,送爱子兮霑罗裙。” 唐 白居易 《琵琶行》:“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清 吴伟业 《阆州行》:“将书封断指,血泪染罗裙。”  ——《漢語大詞典》
翻 fān《國語辭典》

翻 [ fān ]

  1. 反转、覆转。如:「翻身」、「车翻了」。唐·杜甫〈白帝〉诗:「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2. 掀动。如:「翻书」、「翻报纸」。
  3. 越过。如:「翻山越岭」。
  4. 改变。如:「花样翻新」、「翻供」、「翻案」、「翻脸」。
  5. 将某种语言文字译成另一种语言文字。如:「把这段英文翻成中文。」
  6. 飞翔。如:「众鸟翻飞」。唐·李白〈天台晓望〉诗:「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鼇没。」
  1. 反而。唐·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诗:「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喻世明言·卷四十·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忠臣翻受奸臣制,肮脏英雄泪满襟。」
酒 jiǔ《國語辭典》

酒 [ jiǔ ]

  1. 用米、麦或水果等发酵酿制而成,内含酒精的刺激性饮料。如:「米酒」、「葡萄酒」。宋·陆游〈假中闭户终日偶得绝句〉三首之三:「官身常欠读书债,禄米不供沽酒资。」
污 wū
污 [ wū ]
  1. 浑浊的水:粪~。血~。
  2. 肮脏,不干净:~水。~泥。~浊。
  3. 肮脏的东西:~渍。~垢。
  4. 不廉洁:贪~。
  5. 弄脏:玷~。~损。~辱。~蔑(a.玷污;b.诬蔑)。~染。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