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

佚名先秦〕《苏秦以连横说秦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苏秦曰:“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尧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伯天下。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古者使车毂击驰,言语相结,天下为一,约从连横,兵革不藏。文士并饬,诸侯乱惑,万端俱起,不可胜理。科条既备,民多伪态,书策稠浊,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无所聊,明言章理,兵甲愈起。辩言伟服,战攻不息,繁称文辞,天下不治。舌弊耳聋,不见成功,行义约信,天下不亲。于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效胜于战场。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虽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贤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势不能。故以战续之,宽则两军相攻,迫则杖戟相橦,然后可建大功。是故兵胜于外,义强于内,威立于上,民服于下。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今不嗣主,忽于至道,皆惛于教,乱于治,迷于言,惑于语,沈于辩,溺于辞。以此论之,王固不能行也。”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紝,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溢,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转毂连骑,炫熿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忽乎哉?”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苏秦连横大王之国西汉中

苏秦 sū qín
战国时期纵横家。字季子,东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主张合纵攻秦。先奉燕昭王命入齐,进行反间活动,使齐疲于对外战争。齐b167王末年任齐相。与赵国李兑一起约五国合纵攻秦,迫使秦归还部分侵占的魏、赵之地。齐亦乘机攻灭宋国。后来燕将乐毅联合五国大举攻齐,他的反间活动暴露,被车裂处死。  ——《漢語大詞典》
始 shǐ《國語辭典》

始 [ shǐ ]

  1. 起点、开端。如:「周而复始」、「自始至终」。《孟子·梁惠王上》:「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礼记·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1. 方才、然后。如:「始告完成」、「始见成效」。唐·白居易〈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2. 尝、曾。《庄子·齐物论》:「有以为未始有物者。」宋·王禹偁〈答张扶书〉:「吾观吏部之文,未始句之难道也。」
  3. 最初、当初。《左传·庄公十一年》:「始吾敬子,今子鲁囚也,吾弗敬子矣。」《史记·卷五四·曹相国世家》:「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郤。」

始 [ shì ]

  1. (一)​1.2.之又音。
将 ( 將 ) jiāng/jiàng
将 [ jiāng ]
  1. 快要:~要。~至。~来。即~。
  2. 带领,扶助:~雏。扶~。~军。
  3. 拿,持:~心比心。
  4. 把:~门关好。
  5. 下象棋时攻击对方的“将”或“”。
  6. 用言语刺激:你别~他的火儿了。
  7. 保养:~养。~息。
  8. 兽类生子:~驹。~小猪。
  9. 顺从:~就(迁就,凑合)。~计就计。
  10. 又,且:~信~疑。
  11. 助词,用在动词和“出来”、“起来”、“上去”等中间:走~出来。
  12. 刚,刚刚:~~。~才。
  13. 姓。
将 [ jiàng ]
  1. 军衔的一级,在校以上,泛指高级军官:~领。
  2. 统率,指挥:~百万之众。
连横(連横)lián héng
(1). 战国 时 张仪 游说六国共同事奉 秦国 称连横; 苏秦 说六国联合抗 秦 叫合纵。《战国策·齐策一》:“ 张仪 为 秦 连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於是彊国务攻,弱国备守,合从连横,驰车击轂,介胄生蟣蝨,民无所告愬。” 唐 刘知几 《史通·言语》:“若《史记》载 苏秦 合从, 张仪 连横, 范雎 反间以相 秦 , 鲁连 解纷而全 赵 是也。”
(2).泛指结盟。《梁书·张缅传》:“收散亡之餘弱,结与国而连横。”《陈书·高祖纪上》:“ 豫章 祅寇,依凭山泽,缮甲完聚,多歷岁时,结从连横,爰洎 交 广 。”《旧五代史·汉书·史弘肇传》:“居无何,河中、 永兴 、 凤翔 连横 谋叛。”  ——《漢語大詞典》
说 ( 說 説 ) shuō/shuì/yuè
说 [ shuō ]
  1. 用话来表达意思:~话。~明。演~。解~。
  2. 介绍:~合(a.从中介绍;b.商议;c.说和。“”均读轻声)。~媒。
  3. 言论,主张:学~。著书立~。
  4. 责备:数~。
  5. 文体的一种,如韩愈的《师说》。
说 [ shuì ]
◎ 用话劝说别人,使他听从自己的意见:游~。
    说 [ yuè ]
    ◎ 古同“”。
      秦 qín《國語辭典》

      秦 [ qín ]

      1. 朝代名。参见「秦朝 」条。
      2. 大陆地区陕西省的简称。
      3. 姓。如宋代有秦观。
      惠 huì《國語辭典》

      惠 [ huì ]

      1. 恩、好处。如:「恩惠」、「略施小惠」。《左传·庄公十年》:「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梅颐尝有惠于陶公。后为豫章太守,有事,王丞相遣收之。」
      2. 姓。如战国时宋有惠施。
      1. 赐赠、赠送。三国魏·曹植〈喜雨〉诗:「弃之必憔悴,惠之则滋荣。」唐·郑谷〈宗人惠四药〉诗:「宗人忽惠西山药,四味清新香助茶。」
      2. 宠爱。《诗经·邶风·北风》:「惠而好我,携手同行。」唐·张潮〈江风行〉:「妾本富家女,与君为偶匹,惠好一何深,中门不曾出。」
      1. 柔顺、和顺。《诗经·邶风·燕燕》:「终温且惠,淑慎其身。」晋·王羲之〈三月三日兰亭集序〉:「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1. 请求人时的敬辞。如:「惠存」、「惠顾」、「惠临」、「惠赐一票」。
      王 wáng/wàng《國語辭典》

      王 [ wáng ]

      1. 古代稱統治天下的君主。如:「君王」、「帝王」、「國王」。《書經·洪範》:「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
      2. 古代封建社會中地位在公侯之上的爵位。秦漢以後,天子的伯叔兄弟及異姓藩王均稱為「王」。如:「淮南王」。《漢書·卷一九·百官公卿表上》:「諸侯王,高帝初置,金璽盭綬,掌治其國。」
      3. 泛稱同類中的首領。如:「萬獸之王」。唐·杜甫〈前出塞〉詩九首之六:「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西遊記·第一回》:「那一個有本事的,鑽進去尋個源頭出來,不傷身體者,我等即拜他為王。」
      4. 技藝超群的人。如:「歌王」、「拳王」。
      5. 古代對祖父母輩的尊稱。參見「王父」、「王母」等條。
      6. 姓。如宋代有王安石。
      1. 古代諸侯朝見天子。《詩經·商頌·殷武》:「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史記·卷四·周本紀》:「要服者貢,荒服者王。」
      1. 大。參見「王虺」、「王鮪」等條。

      王 [ yù ]

      1. 《廣韻·入聲·燭韻》:「玉,說文本作王,隸加點以別王字。」同「玉 」。

      王 [ wàng ]

      1. 統治天下、稱王。《詩經·大雅·皇矣》:「王此大邦,克順克比。」《史記·卷七·項羽本紀》:「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1. 興盛、旺盛。《莊子·養生主》:「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神雖王,不善也。」唐·李白〈贈張相鎬〉詩二首之二:「英烈遺厥孫,百代神猶王。」通「旺」。
      曰 yuē《國語辭典》

      曰 [ yuē ]

      1. 说。用于文言文。《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子·梁惠王下》:「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
      2. 称为、叫做。用于文言文。《书经·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
      1. 用于句首或句中,无义。《诗经·豳风·东山》:「我东曰归,我心西悲。」《文选·张衡·东京赋》:「曰止曰时,昭明有融。」
      1. 二一四部首之一。
      大王 dài wáng
      (1).古代对君主或诸侯王的敬称。《战国策·魏策四》:“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史记·项羽本纪》:“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汉 邹阳 《狱中上梁王书》:“愿大王孰察,少加怜焉。”
      (2).指垄断某种事业的人。 茅盾 《子夜》八:“就是公债大王 赵伯韬 ,有名的大户多头?” 邹韬奋 《萍踪忆语》二十:“原来这位报界大王第一号是 美国 压迫劳工,阻碍革命运动,最反动的一个脚色。”
      (3).指长于某种事情的人。如:足球大王;钻探大王。
      (4).称 晋 书法家 王羲之 。 唐 李绰 《尚书故实》:“ 太宗 酷好书法,有 大王 书跡三千六百纸。”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三》:“ 唐太宗 极意推服 大王 ,然其体裁结构,未免径落 大令 局中。”
      旧戏曲小说中对山寨头领的称呼。《水浒传》第五回:“近来山上有两箇大王,扎了寨栅,聚集着五七百人,打家劫舍。”《警世通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 周大王 与客人交手,料这客人鬭大王不过,我们先送你在 张大王 那边去。”《说岳全传》第六回:“这些人都是小本经纪,有甚油水?可放他们去,少停待我等多送些与大王便了。”
      古公亶父 , 周文王 的祖父。《诗·周颂·天作》:“天作高山, 大王 荒之。”《孟子·梁惠王下》:“昔者 大王 好色,爱厥妃。《诗》云:‘ 古公亶甫 ,来朝走马。’”  ——《漢語大詞典》
      之国(之國)zhī guó
      前往封地。《史记·孝景本纪》:“ 广川 、 长沙王 皆之国。” 司马贞 索隐:“遣就国也。”《后汉书·第五伦传》:“举孝廉,补 淮阳国 医工长,随王之国。”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四五章:“如今 潞王 是第二代,他的父亲是 万历 皇帝的同母弟,在之国之前,住在 北京 的 潞王邸 。”  ——《漢語大詞典》
      西 xī《國語辭典》

      西 [ xī ]

      1. 方位名。為日落的一方,與「東」相對。如:「由西往東」。
      2. 稱歐美西方國家。如:「中西合併」。
      3. 西班牙的簡稱。
      4. 姓。如明代有西鳴岐。
      1. 西邊的。如:「日落西山」。
      2. 西方國家的、歐美國家的。如:「西服」、「西餐」、「西裝」、「西醫」。
      有 yǒu/yòu《國語辭典》

      有 [ yǒu ]

      1.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1. 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2. 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3. 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1. 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1.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1. 姓。如漢代有有祿。

      有 [ yòu ]

      1. 表示重複、反複、連續。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通「又」。
      1. 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巴 bā《國語辭典》

      巴 [ bā ]

      1. 国名。春秋时所建的国家,故城约在今大陆地区四川省东部。
      2. 量词。计算大气压力的单位。为英语 bar的音译。每平方公尺受力十万牛吨,即每平方公分受力一百万达因的压力称为「一巴」,其千分之一称为「毫巴」。也译作「巴尔」。
      3. 姓。如汉代有巴祗。
      1. 期望、盼望。如:「巴望」。元·秦𥳑夫《东堂老·第二折》:「冻剌剌窑中巴不到那明,痛亲眷敲门都没个应。」
      2. 努力营求。《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六》:「守了一世书窗,指望巴个出身,多少挣些家私。」
      3. 接近、贴近。《水浒传·第三回》:「前不巴村,后不巴店。」《红楼梦·第九九回》:「巴著窗户眼儿一瞧,原来宝妹妹坐在炕沿上,宝兄弟站在地上。」
      1. 附属在物体下面、后面的东西。如:「尾巴」、「下巴」。
      2. 指因干燥、湿稠凝结成块的东西。如:「锅巴」、「泥巴」、「盐巴」。
      蜀 shǔ《國語辭典》

      蜀 [ shǔ ]

      1. 朝代名:➊ ​ 参见「蜀汉 」条。➋ ​ 十国之一。起讫年不详。王建建立,为后唐所灭。历史上称为「前蜀」。➌ ​ 参见「[[后蜀]]」条。
      2. 大陆地区四川省的简称。秦时隶属巴、蜀二郡属地,故简称为「蜀」。
      汉中 hàn zhōng
      古郡名。治所在南郑(今陕西汉中东);辖境相当于今陕西秦岭以南,留坝、勉县以东,乾祐河流域以西及湖北部分地区
      陕西省县级市及专区政府所在地。位于陕西省南部,汉水北岸阳安铁路线上。人口40万。为陕南最大城市和物产品集散地  ——《漢語大詞典》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1.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2.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3.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1.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2.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3.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4.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1.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1.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2.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3.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1.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2.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3.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4.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1.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利 lì《國語辭典》

      利 [ lì ]

      1. 好处、益处。如:「利益」、「福利」、「渔翁得利」。《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 从本金生出的子钱。如:「利息」、「利润」、「红利」、「高利贷」。
      3. 姓。如汉代有利干。
      1. 有益于。如:「利人利己」。
      1. 锋锐。如:「锐利」、「锋利」。《孟子·公孙丑下》:「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2. 祥瑞、顺利。如:「大吉大利」。《史记·卷八·高祖本纪》:「东阳𡩋君、沛公引兵西,与战萧西,不利。」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