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遏寇虐,惨不畏明。

左丘明先秦〕《子产论政宽猛

  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

  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诗》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施之以宽也。‘毋从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惨不畏明。’纠之以猛也。‘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又曰:‘不竞不絿,不刚不柔,布政优优,百禄是遒。’和之至也。”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式遏寇虐畏明

式遏 shì è
(1).《诗·大雅·民劳》:“式遏寇虐,无俾民忧。” 郑玄 笺:“式,用;遏,止也。”后以“式遏”为:遏制;制止。《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臣等备位,不能匡救祸乱,式遏姦逆,奉令震悚,肝心悼慄。”《梁书·王茂传》:“ 茂 以不能式遏姦盗,自表解职,优詔不许。” 宋 司马光 《言程戡第二札子》:“ 赵谅祚 数违旧制,易姓建官,妄有邀求,不遵朝命, 戡 不能式遏,而容纳其使。”
(2).防卫;抵御。 晋 葛洪 《抱朴子·释滞》:“ 尹生 委衿带之职,违式遏之任,而 有周 不罪之以不忠。”《周书·梁昕传》:“寻又移镇 阎韩 。式遏边垒,甚著诚信。”《隋书·达奚长儒传》:“ 长儒 受任北鄙,式遏贼寇,所部之内,少将百倍。” 唐 李德裕 《牛僧孺等奉敕公卿集议其中有未尽处须更令分析谨连如前》:“又近者 回鶻 攻劫 云州 ,渐入内地,节级城守,莫能式遏。亦未见邻近堡栅首尾救援者。” 明 杨慎 《大中丞百川张公招饮静居寺十四韵》:“晏粲倚 文翁 ,式遏怀 葛亮 。”  ——《漢語大詞典》
寇虐 kòu nüè
(1).指残贼凶暴之人。《诗·大雅·民劳》:“式遏寇虐,憯不畏明。” 俞樾 《群经平议·毛诗四》:“言为寇虐者必遏止之,不以其高明而畏之也。”《晋书·景帝纪》:“内摧寇虐,外静姦宄。”
(2).谓侵掠残害之行。 汉 桓宽 《盐铁论·备胡》:“往者,四夷俱强,并为寇虐。”  ——《漢語大詞典》
惨 ( 慘 ) cǎn
惨 [ cǎn ]
  1. 狠,恶毒:~毒。~刻。~虐。~烈。~无人道。
  2. 可悲伤,使人难受:凄~。悲~。~淡。~剧。~案。~景。~象。~不忍睹。~绝人寰。
  3. 程度严重:~重(zhòng )。~败。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1.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2.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3.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1.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1.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1.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2.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1.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畏明 wèi míng
(1).谓畏惧明法。《诗·大雅·民劳》:“无纵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憯不畏明。” 郑玄 笺:“曾不畏敬明白之刑罚。” 孔颖达 疏:“当用正法刑罚而禁止之。” 陈奂 传疏:“明,犹法也。不畏明法,即是寇虐,言为政者用以遏止之。”
(2).谓事态彰明才知所戒惧。《管子·霸言》:“圣人畏微,而愚人畏明。” 尹知章 注:“愚人近火方知热,履冰乃知寒,故曰畏明也。”参见“ 畏微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