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侯将许之。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

左丘明先秦〕《季梁谏追楚师

  楚武王侵随,使薳章求成焉,军于瑕以待之。随人使少师董成。

  斗伯比言于楚子曰:“吾不得志于汉东也,我则使然。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以武临之,彼则惧而协以谋我,故难间也。汉东之国,随为大。随张,必弃小国。小国离,楚之利也。少师侈,请羸师以张之。”熊率且比曰:“季梁在,何益?”斗伯比曰:“以为后图。少师得其君。”

  王毁军而纳少师。少师归,请追楚师。随侯将许之。

  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羸,其诱我也,君何急焉?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今民馁而君逞欲,祝史矫举以祭,臣不知其可也。”公曰:“吾牲牷肥腯,粢盛丰备,何则不信?”对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硕肥腯。’谓民力之普存也,谓其畜之硕大蕃滋也,谓其不疾瘯蠡也,谓其备腯咸有也。奉盛以告曰:‘洁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奉酒醴以告曰:‘嘉栗旨酒。’谓其上下皆有嘉德而无违心也。所谓馨香,无谗慝也。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亲其九族,以致其禋祀。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免于难。”

  随侯惧而修政,楚不敢伐。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天方

随 ( 隨 ) suí
随 [ suí ]
  1. 跟着:~从。~员。~葬。~即(立刻)。~行(xíng )。~身。~喜。~波逐流。~行(hāng )就市。
  2. 顺从,任凭:~意。~口。~宜。~和。~俗。~笔。~遇而安。
  3. 顺便,就着:~带。~手关门。
  4. 像:他长得~他父亲。
  5. 姓。
侯 hóu/hòu《國語辭典》

侯 [ hóu ]

  1. 中国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二等。《公羊传·隐公五年》:「其余大国称侯。」《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2. 泛指达官贵人。如:「侯门」。《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3. 士大夫间彼此的尊称。唐·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诗:「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唐·李颀〈送陈章甫〉诗:「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4. 箭靶。《诗经·齐风·猗嗟》:「终日射侯,不出正兮。」宋·朱熹·注:「侯,张布而射之者也。大射则张皮侯而设鹄,宾射则张布而设正。」
  5. 姓。如战国时魏国有侯嬴。
  1. 美好。《诗经·郑风·羔裘》:「羔裘如濡,洵直且侯。」郑玄笺引韩诗云:「侯,美也。」
  1. 何。表示疑问。《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君乎!君乎!侯不迈哉!」司马贞索隐引李奇曰:「侯,何也。言君何不行封禅之事也。」
  1. 发语词。相当于「惟」、「维」、「伊」。《诗经·小雅·六月》:「侯谁在矣,张仲孝友。」《汉书·卷一○○·叙传上》:「侯屮木之区别兮,苟能实而必荣。」唐·颜师古·注:「侯,发语辞也。」
将 ( 將 ) jiāng/jiàng
将 [ jiāng ]
  1. 快要:~要。~至。~来。即~。
  2. 带领,扶助:~雏。扶~。~军。
  3. 拿,持:~心比心。
  4. 把:~门关好。
  5. 下象棋时攻击对方的“将”或“”。
  6. 用言语刺激:你别~他的火儿了。
  7. 保养:~养。~息。
  8. 兽类生子:~驹。~小猪。
  9. 顺从:~就(迁就,凑合)。~计就计。
  10. 又,且:~信~疑。
  11. 助词,用在动词和“出来”、“起来”、“上去”等中间:走~出来。
  12. 刚,刚刚:~~。~才。
  13. 姓。
将 [ jiàng ]
  1. 军衔的一级,在校以上,泛指高级军官:~领。
  2. 统率,指挥:~百万之众。
许 ( 許 ) xǔ/hǔ
许 [ xǔ ]
  1. 应允,认可:~可。允~。特~。
  2. 承认其优点:赞~。嘉~。
  3. 预先答应给与:~诺。
  4. 女方接受男方求亲:~配。~嫁。以身相~。
  5. 或者,可能:也~。或~。
  6. 处,地方:何~人。
  7. 表示约略估计的词:几~。少~。
  8. 这样:如~。
  9.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许昌市东。
  10. 姓。
许 [ hǔ ]
  1. 〔~~〕众人共同用力的声音。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1.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2.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3.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1.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2.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3.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4.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1.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1.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2.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3.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1.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2.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3.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4.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1.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季 jì《國語辭典》

季 [ jì ]

  1. 古人用伯、仲、叔、季作兄弟排行,年龄最小的称为「季」。
  2. 弟的代称。唐·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群季俊秀,皆为惠连。」
  3. 计时的名称。一季有三个月。如:「春季」、「夏季」。
  4. 一个固定的时期。如:「花季」、「雨季」、「球季」、「旺季」、「淡季」。
  5. 量词。计算时间的单位。一季有三个月。如:「这个节目已经做了十三季。」
  6. 姓。如春秋时吴国有季札,汉代有季布。
  1. 末了的。如:「季春」、「季冬」。唐·刘禹锡〈祭福建桂尚书文〉:「始识尚书,贞元季年。」
  2. 幼稚未成熟的。如:「季女」。《周礼·地官·山虞》:「凡服耜,斩季材,以时入之。」
梁 liáng《國語辭典》

梁 [ liáng ]

  1. 桥。如:「桥梁」。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河梁幸未拆,枝撑声窸窣。」
  2. 架在柱上,用来支撑屋顶的横木。如:「栋梁」、「余音绕梁」。《后汉书·卷六二·陈寔传》:「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
  3. 物体隆起的部分。如:「脊梁」、「鼻梁」、「山梁」。《文明小史·第九回》:「(傅知府)​穿了一件家人们的长褂子,一双双梁的鞋子,不坐轿子。」
  4. 朝代名:➊ ​南朝萧衍所建(西元502~556)​。建都建康。参见「南朝 」条。➋ ​见 「后梁」条。
  5.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梁益。
止 zhǐ《國語辭典》

止 [ zhǐ ]

  1. 停住、不动。如:「适可而止」。《易经·艮卦·彖曰》:「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2. 达到、安住。《礼记·大学》:「止于至善。」
  3. 不准、阻挡。《左传·桓公六年》:「少师归,请追楚师,随侯将许之,季梁止之。」《吕氏春秋·季秋纪·知士》:「静郭君不能止。」
  4. 居住。《诗经·商颂·玄鸟》:「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1. 脚。《汉书·卷二三·刑法志》:「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止者,笞五百。」同「趾 」。
  2. 仪容行动、威仪。《诗经·鄘风·相鼠》:「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3. 打击柷的槌子。《尔雅·释乐》:「所以鼓柷谓之止。」晋·郭璞·注:「柷如漆桶,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连底桐之,令左右击,止者其椎名。」
  4.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静的、不动的。《庄子·德充符》:「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
  1. 仅、只。如:「不止一回」。唐·杜甫〈无家别〉诗:「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
  1. 用于语尾,以加强语气。《诗经·周颂·良耜》:「百室盈止,妇子宁止。」
曰 yuē《國語辭典》

曰 [ yuē ]

  1. 说。用于文言文。《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子·梁惠王下》:「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
  2. 称为、叫做。用于文言文。《书经·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
  1. 用于句首或句中,无义。《诗经·豳风·东山》:「我东曰归,我心西悲。」《文选·张衡·东京赋》:「曰止曰时,昭明有融。」
  1. 二一四部首之一。
天方 tiān fāng
原指伊斯兰教发源地 麦加 ,后泛指 阿拉伯 。《明史·西域传四·天方》:“ 天方 ,古 筠冲 地,一名 天堂 ,又曰 默伽 。”此指 麦加 。 清 刘智 《天方典礼释要解·例言》:“是书皆 天方 之语,用汉译成文。”此泛指 阿拉伯 。  ——《漢語大詞典》
授 shòu《國語辭典》

授 [ shòu ]

  1. 给与、交与。如:「授权」、「授旗」。《说文解字·手部》:「授,予也。」《礼记·曲礼上》:「女不杂坐,不同椸枷,不同巾栉,不亲授。」
  2. 以学术相传习。如:「讲授」、「函授」、「传授」。《三国志·卷四三·蜀书·王平传》:「其所识不过十字,而口授作书,皆有意理。」
  3. 任命。《晋书·卷九二·文苑传·左思传》:「父雍,起小吏,以能擢授殿中侍御史。」
楚 chǔ《國語辭典》

楚 [ chǔ ]

  1. 痛苦。如:「苦楚」。《史记·卷一○·孝文本纪》:「夫刑至断支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楚痛而不德也,岂称为民父母之意哉!」
  2. 清晰、整齐。如:「清楚」。《诗经·小雅·宾之初筵》:「边豆有楚,殽核维旅。」
  3. 鲜明、华丽。《诗经·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南朝梁·沈约〈少年新婚为之咏诗〉:「腰肢既软弱,衣服亦华楚。」
  1. 古时教师用以责罚学生的小杖。《礼记·学记》:「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汉·郑玄·注:「夏,槄也;楚,荆也。二者所以扑挞犯礼者。」
  2. 国名:➊ ​ 周成王封熊绎于楚,春秋时称王,为战国七雄之一。领有今大陆地区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及河南南部,后为秦所灭。➋ ​ 五代时马殷所建,为五代十国之一。有今大陆地区湖南及广西东部等地,后为南唐所灭。
  3. 大陆地区湖南、湖北的通称。或专指大陆地区湖北而言。
  4. 植物名。马鞭草科蔓荆属,落叶灌木。叶为掌状复叶,边缘有细锯齿。七八月间开淡黄紫色花。也称为「牡荆」。
  5. 姓。如宋代有楚公辅。
  1. 拷打。《聊斋志异·卷一·三生》:「鬼力楚之,痛甚而蹶。」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