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寺僧
旧唐书柳浑传魏少游镇江西署浑判官有开元寺僧与徒夜饮醉而延火归罪于守门瘖奴浑白少游醉僧首伏宗又李训传训谋诛宦官事不济走入终南山投寺僧 密 宋史查道传游五台将落发为僧一夕震雷破柱道坐其下了无怖色寺僧异之咸劝以仕 ——《骈字类编》
使 shǐ《國語辭典》
使 [ shǐ ]
动- 命令、派遣。《左传·桓公五年》:「夜郑伯使祭足劳王,且问左右。」《水浒传·第八五回》:「若得如此,宋江星夜使人回家搬取老父,以绝根本。」
- 让、以致于。《诗经·郑风·狡童》:「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唐·杜甫〈蜀相〉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役用、役使。《论语·学而》:「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晋·范宁〈为豫章临发上疏〉:「古之使人,岁不过三日;今之劳扰,殆无二日休停。」
- 可、行、做。如:「使不得」。《红楼梦·第九六回》:「若说服里娶亲,当真使不得。」《文明小史·第一六回》:「如要看全,也不过一百多钱,倘若租看,亦使得。」
- 用。《文明小史·第一五回》:「至少也得几百块钱,少了不够使的。」
- 放纵、放任。如:「使性子」。
- 出使。《论语·子路》:「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 奉命到外国执行任务或留驻的外交长官。如:「大使」、「公使」。
- 假设、如果。《论语·泰伯》:「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汉·王充《论衡·祀义》:「使天地有口能食,祭食宜食尽。」
使 [ shì ]
名- (一)、
- 之又音。
小童 xiǎo tóng
(1).幼童,小孩。《庄子·徐无鬼》:“ 黄帝 曰:‘异哉小童。’”
(2).亦作“ 小僮 ”。年幼的男仆。 唐 杜甫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诗:“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 宋 范成大 《戏书四绝》之三:“小童三唤先生起,日满东窗暖似春。”《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请大人吩咐一个小僮把我那半肩行李搬了进来。”
(3).古代国君夫人的自称。《论语·季氏》:“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礼记·曲礼下》:“﹝夫人﹞自称於君曰小童。”
(4).古代国君居丧时自称。《左传·僖公十九年》:“凡在丧,王曰小童,公侯曰子。” ——《漢語大詞典》
(2).亦作“ 小僮 ”。年幼的男仆。 唐 杜甫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诗:“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 宋 范成大 《戏书四绝》之三:“小童三唤先生起,日满东窗暖似春。”《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请大人吩咐一个小僮把我那半肩行李搬了进来。”
(3).古代国君夫人的自称。《论语·季氏》:“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礼记·曲礼下》:“﹝夫人﹞自称於君曰小童。”
(4).古代国君居丧时自称。《左传·僖公十九年》:“凡在丧,王曰小童,公侯曰子。” ——《漢語大詞典》
持斧 chí fǔ
《汉书·王訢传》:“ 武帝 末,军旅数发,郡国盗贼羣起,绣衣御史 暴胜之 使持斧逐捕盗贼,以军兴从事,诛二千石以下。”后以“持斧”指执法或皇帝派出的御史等执法之官。 唐 沈亚之 《上家官书》:“顾世之持斧之士,安足以摹哉!” 宋 王禹偁 《贺冯起张秉二舍人》诗:“绣衣脱后休持斧,珠履抛来免过厅。” ——《漢語大詞典》
于 ( 於 ) yú《國語辭典》
于 [ yú ]
動- 去、往。《文選·曹植·責躬詩》:「煢煢僕夫,于彼冀方。」
- 取。《詩經·豳風·七月》:「晝爾于茅,宵爾索綯。」《孟子·萬章下》:「殺越人于貨,閔不畏死,凡民罔不譈。」
- 在。《儀禮·士昏禮》:「婿立于門外。」同「於 」。
- 以、用。《左傳·宣公十二年》:「楚自克庸以來,其君無日不以討國人而訓之,于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怠。」
- 對、對於。《詩經·邶風·泉水》:「有懷于衛,靡日不思。」
- 至、到。《淮南子·原道》:「以恬養性,以漠處神,則入于天門。」
- 依照。《書經·盤庚下》:「歷告爾百姓于朕志。」
- 為了。《孟子·萬章上》:「唯茲臣庶,女其于予治。」
- 和、與。《書經·康誥》:「告汝德之說,于罰之行。」
- 用於句首或句中,無義。如:「鳳凰于飛」。《詩經·周南·葛覃》:「黃鳥于飛。」
- 用於句尾,表示疑問的語氣。《呂氏春秋·審應覽·審應》:「然則先王聖于?」同「乎 」。
- 姓。如明代有于謙。
于 [ xū ]
歎- 表示感嘆的意思。《詩經·周南·麟之趾》:「于嗟麟兮。」通「吁」。
乱 ( 亂 ) luàn
乱 [ luàn ]
- 没有秩序:~套。紊~。凌~。
- 社会动荡,战争,武装骚扰:~世。政~。平~。~邦不居。
- 混淆:~伦。败常~俗。
- 任意随便:~吃。~跑。
- 男女关系不正当:淫~。
- 横渡:~流。
- 治理:~臣。
- 古代乐曲的最后一章或辞赋末尾总括全篇要旨的部分:~曰。
石间(石间)
唐 杜甫 太平寺泉眼 石间见海眼,天畔萦水府。
唐 姚合 寄陆浑县尉李景先 月色生松里,泉声在石间。 ——《骈字类编》
唐 姚合 寄陆浑县尉李景先 月色生松里,泉声在石间。 ——《骈字类编》
择 ( 擇 ) zé/zhái
择 [ zé ]
- ◎ 挑拣,挑选:~取。~优。抉~。~善而从。饥不~食。
- ◎ 义同“择”(zé),用于口语:~不开(分解不开;摆脱不开)。~菜。~食。
其 qí/jī《國語辭典》
其 [ qí ]
代- 他、他们。用于第三人称。如:「听其自然」、「任其自生自灭」。《孟子·万章上》:「亲之,欲其贵也。」唐·韩愈〈师说〉:「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 他的、他们的。如:「人尽其才」、「各得其所」。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亦不详其姓氏。」
- 这个、那样,表示指示。如:「查无其事」、「不厌其烦」。《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
- 殆、大概,表示揣测。《礼记·檀弓上》:「吾今日其庶几乎?」唐·柳宗元〈封建论〉:「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
- 将,表示时间。《左传·庄公二十二年》:「五世其昌,并于正卿。」《管子·小匡》:「教训不善,政事其不治。」
- 岂、难道,表示反诘。《左传·僖公十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 可、应该,表示期望。《左传·隐公三年》:「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战国策·魏策四》:「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 若、如果,表示假设。《荀子·劝学》:「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之不近,庶人不服。」宋·苏轼〈留侯论〉:「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 还是、或是,表示选择。《庄子·养生主》:「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史记·卷四三·赵世家》:「秦诚爱赵乎?其实憎齐乎?物之甚者,贤主察之,秦非爱赵而憎齐也。」
- 发语词,无义。《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其以沛为朕汤沐邑。」
- 然,语中助词。《诗经·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 表示语气的加强。如:「尤其」、「极其」。
- 姓。如汉代有其石。
其 [ jì ]
助- 置于句中或句末。用于彼、何之后。《诗经·曹风·候人》:「彼其之子,不遂其媾。」《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赐!汝来何其晚也?」
其 [ jī ]
助- 置于语尾,表疑问的语气。《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文选·苏武·诗四首之三》:「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
- 人名用字。如汉代有郦食其(音ㄌㄧˋ ㄧˋ ㄐㄧ)。
一二 yī èr
(1).一两个。表示少数。《书·康诰》:“﹝ 文王 ﹞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景德传灯录·泰钦禅师》:“此山先代一二尊宿曾説法来,此坐高广,不才何升?”《儒林外史》第三四回:“小弟徧览诸儒之説,也有一二私见请教。” 老舍 《黑白李》:“ 黑李 是我的好友,因为常到他家去,所以对 白李 的事儿我也略知一二。”
(2).一一;逐一。《墨子·尚同上》:“远国异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辩,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画分万国,立诸侯国君。” 汉 扬雄 《长杨赋》:“僕尝倦谈,不能一二其详,请略举其凡,而客自览其切焉。” 唐 韩愈 《进撰平淮西碑文表》:“今词学之英,所在麻列,儒宗文师,磊落相望,外之则宰相公卿郎官博士,内之则翰林禁密游谈侍从之臣,不可一二遽数。”
(3).犹次第。《战国策·秦策二》:“计有一二者难悖,听无失本末者难惑。”
(4).少许。《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 可常 之罪,僧辈不敢替他分辩,但求恩王念平日错爱之情,可以饶恕一二。” 元 马致远 《黄粱梦》第三折:“解子哥,怎生可怜见方便一二。” 冰心 《庄鸿的姊姊》:“起先她还能指教我一二,以后我的程度又深了些,她便不能帮助我了。”
(5).犹言一两手。指耍弄的手法。 元 张国宝 《罗李郎》第三折:“那厮却有一二,咱家无三思,将那谎局段则向俺跟前使。” ——《漢語大詞典》
(2).一一;逐一。《墨子·尚同上》:“远国异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辩,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画分万国,立诸侯国君。” 汉 扬雄 《长杨赋》:“僕尝倦谈,不能一二其详,请略举其凡,而客自览其切焉。” 唐 韩愈 《进撰平淮西碑文表》:“今词学之英,所在麻列,儒宗文师,磊落相望,外之则宰相公卿郎官博士,内之则翰林禁密游谈侍从之臣,不可一二遽数。”
(3).犹次第。《战国策·秦策二》:“计有一二者难悖,听无失本末者难惑。”
(4).少许。《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 可常 之罪,僧辈不敢替他分辩,但求恩王念平日错爱之情,可以饶恕一二。” 元 马致远 《黄粱梦》第三折:“解子哥,怎生可怜见方便一二。” 冰心 《庄鸿的姊姊》:“起先她还能指教我一二,以后我的程度又深了些,她便不能帮助我了。”
(5).犹言一两手。指耍弄的手法。 元 张国宝 《罗李郎》第三折:“那厮却有一二,咱家无三思,将那谎局段则向俺跟前使。” ——《漢語大詞典》
扣 kòu《國語辭典》
扣 [ kòu ]
动- 牵、勒住。《说文解字·手部》:「扣,牵马也。」《左传·襄公十八年》:「齐侯驾将走邮棠,大子与郭荣扣马。」
- 套住,把圈环状的东西钩结住。如:「扣纽扣」、「将门扣上」。
- 抓住、贴紧。如:「扣住原则」、「扣紧主题」、「扣人心弦」。
- 押解、拘留。如:「扣押」、「扣留」。《喻世明言·卷四十·沈小霞相会出师表》:「那知州姓贺,奉了这项公事,不敢怠慢,即时扣了店主人到来,听四人的口词。」
- 敲、击。如:「扣钟」、「扣槃扪烛」。《荀子·法行》:「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唐·皎然〈寻陆鸿渐不遇〉诗:「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通「叩」。
- 攻打。如:「扣城不下」。《封神演义·第五回》:「扣玄关,天昏地暗;击地户,鬼泣神钦。」
- 扳动。如:「打靶时,枪托抵住肩窝,瞄准准星,用食指扣动扳机。」
- 戴上、施加。如:「他不知不觉被扣上一个罪名。」、「武大郎被扣了顶大绿帽。」
- 减掉、减去。如:「扣钱」、「扣分」、「扣进度」、「七折八扣」。
- 一种烹饪方法。将主要材料处理好,依序装入碗里,再加上佐料或调味料等,蒸或炖至熟透,吃时再倒盖于碗盘中。如:「梅干扣肉」、「南乳扣肉」。
- 用来钩结的环状物。如:「钮扣」、「鞋扣」、「绳扣」、「领扣」。也作「扣」。
- 减算价钱的比例数。如:「折扣」。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介-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硿硿 kōng kōng
象声词。击金石声。 宋 苏轼 《石钟山记》:“寺僧使小童持斧,於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然。”一本作“ 椌椌 ”。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四:“番人最重铜鼓,即剥蚀而声硿硿者,可易牛千头。” ——《漢語大詞典》
焉 yān《國語辭典》
焉 [ yān ]
代- 指示代名词,之、彼、这里。如:「心不在焉」。《论语·卫灵公》:「众好之,必察焉。」
- 疑问代名词。《列子·汤问》:「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 岂、如何。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论语·先进》:「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且夫齐楚之事又焉足道邪!」
- 相当于「于」。《孟子·尽心上》:「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
- 承接上文,以表示后果。相当于「乃」、「就」。《墨子·兼爱上》:「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 语气词,置句末:➊ 表示肯定。相当于「也」、「矣」。唐·柳宗元〈封建论〉:「夫假物者必争,争而不已,必就其能断曲直者而听命焉。」➋ 表示疑问。相当于「耶」、「呢」。《史记·卷六一·伯夷传》:「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此何以称焉?」➌ 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史记·卷一○二·张释之传》:「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
- 表示状态,用于形容词或副词词尾。相当于「然」、「样子」。如:「与我心有戚戚焉。」《书经·秦誓》:「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论语·子罕》:「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