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苏轼宋代〕《石钟山记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长子湖口所谓石钟

而 ér《國語辭典》

而 [ ér ]

  1. 两颊上的毛。《说文解字·而部》:「而,须也。」《周礼·冬官考工记·梓人》:「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
  2.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你。《诗经·大雅·桑柔》:「嗟尔朋友,予岂不知而作!」《左传·定公十四年》:「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
  2. 我。《战国策·赵策一》:「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而可以报知伯矣。』」《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聂政传》:「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
  1. 至、到。如:「自南而北」、「自壮而老」。
  2. 能、可以。《战国策·齐策六》:「齐多知而解此环不?」《淮南子·原道》:「行柔而刚,用弱而强。」
  1. 之、的。《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淮南子·人间》:「虞之与虢,相恃而势也。」
  2. 以。如:「从今而后」、「自此而下」。《易经·系辞上》:「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孟子·尽心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
  1. 才、始。表时间。《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
  2. 犹。《论语·阳货》:「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孟子·告子下》:「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1. 和、与。《论语·雍也》:「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哀乐而乐哀,皆丧心也。」
  2. 并且。《书经·皋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能哲而惠,何忧乎驩兜?」《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 则、就。《易经·系辞下》:「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左传·襄公十八年》:「诸侯方睦于晋,臣请尝之。若可,君而继之。」
  4. 如、若。《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5. 因而、所以。《左传·成公八年》:「谓汶阳之田,敝邑之旧也,而用师于齐,使归诸敝邑。」汉·刘向《说苑·卷一九·修文》:「情动于中,而形于声。」
  6. 然而、但是、却。表转折之意。《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孟子·离娄下》:「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
  7. 尚且。《庄子·天道》:「夫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后之序,而况之道乎?」《淮南子·人间》:「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
  1. 用于句末,相当于「兮」、「罢了」。《诗经·齐风·著》:「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2. 用于句首,相当于「岂」、「难道」。《论语·颜渊》:「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左传·昭公十三年》:「诸侯事晋,未敢携贰,况卫在君之宇下,而敢有异志?」
  3. 用于形容词或副词的语尾,无义。《左传·文公十七年》:「铤而走险,何能择?」
长子(長子)zhǎng zǐ
身材高的人。 元 康进之 《李逵负荆》第三折:“那两箇一箇是青眼儿长子,如今这箇是黑矮的。” 沙汀 《防空》:“这是一个瘦长子,面孔白净,五官摆得端端正正的,没有丝毫说头。”
(1).排行最大的儿子或女儿。《诗·大雅·大明》:“纘女维莘,长子维行,乃生 武王 。” 毛 传:“长子,长女也。” 汉 桓宽 《盐铁论·徭役》:“长子不还,父母愁忧,妻子咏叹。” 宋 苏轼 《答陈季常书》:“长子 迈 作吏,颇有父风。” 曹禺 《雷雨》第一幕:“你是我的长子,我不愿意当着人谈这件事。”
(2).年纪较大的儿子或女儿。《大戴礼记·本命》:“女有五不取:逆家子不取,乱家子不取,世有刑人不取,世有恶疾不取,丧妇长子不取……丧妇长子者,为其无所受命也。” 王聘珍 解诂:“丧妇长子,谓父丧其妇,其女子年长愆期者也。”
(3).谓孩子长大;养育孩子使之长大。《荀子·儒效》:“而狂惑戇陋之人,乃始率其羣徒,辩其谈説,明其辟称,老身长子不知恶也。” 杨倞 注:“身老子长,言终身不知恶之也。”《庄子·至乐》:“ 庄子 妻死, 惠子 弔之, 庄子 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 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成玄英 疏:“共妻居处,长养子孙。”
(4).犹巨子。古时对儒家学派大儒的尊称。 俞樾 《诸子平议·荀子一》:“长子,犹鉅子也。《庄子·天下篇》释文引 向秀 曰:‘ 墨家 号其道理成者为鉅子,若儒家之硕儒。’长与鉅义同,鉅子,长子,盖当时有此称。随其长子,谓奉一先生以为师,从而附和之也。”
(5). 清 代郡王嫡子的封爵。参阅《清史稿·职官志一》。  ——《漢語大詞典》
迈 ( 邁 ) mài
迈 [ mài ]
  1. 抬起腿来跨步:~步。~进。
  2. 老:老~。年~。
  3. 远行:远~。
  4. 豪放:豪~。
  5. 超过:“则三王可~,五帝可越”。
  6. 英里,用于机动车行车速度。现在也把千米(公里)说成迈。
将 ( 將 ) jiāng/jiàng
将 [ jiāng ]
  1. 快要:~要。~至。~来。即~。
  2. 带领,扶助:~雏。扶~。~军。
  3. 拿,持:~心比心。
  4. 把:~门关好。
  5. 下象棋时攻击对方的“将”或“”。
  6. 用言语刺激:你别~他的火儿了。
  7. 保养:~养。~息。
  8. 兽类生子:~驹。~小猪。
  9. 顺从:~就(迁就,凑合)。~计就计。
  10. 又,且:~信~疑。
  11. 助词,用在动词和“出来”、“起来”、“上去”等中间:走~出来。
  12. 刚,刚刚:~~。~才。
  13. 姓。
将 [ jiàng ]
  1. 军衔的一级,在校以上,泛指高级军官:~领。
  2. 统率,指挥:~百万之众。
赴 fù《國語辭典》

赴 [ fù ]

  1. 前往、投向、奔向。如:「单刀赴会」、「共赴国难」。《文选·曹植·白马篇》:「捐驱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2. 告丧。《左传·文公十四年》:「凡崩、薨,不赴则不书;祸、福,不告亦不书。」《礼记·檀弓上》:「伯高死于卫,赴于孔子。」同「讣 」。
  3. 游泳。《庄子·秋水》:「赴水则接腋持颐。」唐·成玄英·疏:「游泳则接腋持颐。」《水浒传·第三八回》:「张顺再跳下水里,赴将开去。」同「洑 」。
饶 ( 饒 ) ráo
饶 [ ráo ]
  1. 富足,多:富~。~裕。~舌(多话)。
  2. 宽恕,免除处罚:~恕。~命。
  3. 尽管:~这样,他还不同意。
  4. 另外增添:~头。买十~一。
  5. 姓。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1.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2.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3.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1.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2.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3.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4.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1.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1.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2.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3.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1.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2.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3.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4.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1.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德 dé《國語辭典》

德 [ dé ]

  1. 人类共同遵循的规范。《论语·述而》:「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2. 品行、作风。《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3. 恩泽、恩惠。《论语·宪问》:「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孟子·公孙丑上》:「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
  4. 心意、信念。如:「一心一德」、「离心离德」。
  5.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简称。
  6. 姓。如汉代西域有德若国,后人以国为姓,简姓德。
  1. 感激、感恩。《左传·成公三年》:「王曰:『然则德我乎?』」《聊斋志异·卷一·王成》:「主人闻而德之,赠金五两,慰之使归。」
  1. 好的、善的。如:「德政」、「德誉」。《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恂恂德心,汪汪轨度。」
兴 ( 興 ) xīng/xìng
兴 [ xīng ]
  1. 举办,发动:~办。~工。~学。~建。~叹(发出感叹声,如“望洋~~”)。百废待~。
  2. 起来:夙~夜寐(早起晚睡)。
  3. 旺盛:~盛。~旺。~隆。~衰。复~。~替(兴衰)。天下~亡,匹夫有责。
  4. 流行,盛行:时~。新~。
  5. 准许:不~胡闹。
  6. 或许:~许。
  7. 姓。
兴 [ xìng ]
◎ 对事物感觉喜爱的情绪:~味。~致。豪~。雅~。败~。游~。扫~。即~。助~。~高采烈。
    尉 wèi/yù《國語辭典》

    尉 [ wèi ]

    1. 古代典獄及捕盜等官職多稱為「尉」。如:「廷尉」、「縣尉」。
    2. 現今軍階的名稱,在士官之上,校官之下。如:「上尉」、「中尉」、「少尉」。
    1. 安慰、安撫。《漢書·卷五二·韓安國傳》:「恢所部擊,猶頗可得,以尉士大夫心。」《資治通鑑·卷九九·晉紀二十一·穆帝永和八年》:「謝尚不能撫尉張遇,遇怒,據許昌叛。」通「慰」。

    尉 [ yù ]

    1. 姓。如春秋時鄭國有尉止。
    送 sòng《國語辭典》

    送 [ sòng ]

    1. 遣去。《說文解字·辵部》:「送,遣也。」宋·文天祥〈正氣歌〉:「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
    2. 陪伴著走。如:「護送」、「送小弟弟回家」、「送君千里,終須一別。」唐·杜甫〈兵車行〉:「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3. 告別。如:「送別」、「送舊迎新」、「送行」。
    4. 贈給。如:「贈送」、「他送我一本書。」
    5. 輸運。如:「送貨」、「送信」、「運送」。
    6. 供應。如:「送水」、「送電」。
    7. 傳遞。如:「送秋波」。唐·李白〈古風〉詩五九首之七:「去影忽不見,回風送天聲。」
    8. 犧牲。如:「送死」、「送命」。元·關漢卿《拜月亭·第三折》:「您哥哥暑濕風寒縱較些,多被那煩惱憂愁上送了也。」
    至 zhì《國語辭典》

    至 [ zhì ]

    1. 到达、来到。《论语·子罕》:「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1. 大、完善。《孝经·开宗明义章》:「先王有至德要道。」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
    1. 极、甚。《吕氏春秋·杂俗览·为欲》:「天子至贵也,天下至富也,彭祖至寿也。诚无欲,则是三者不足以劝。」《文选·李密·陈情表》:「今臣亡王国贱俘,至微至陋。」
    1. 表示转折的语气。《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1. 二十四节气之一。如:「冬至」、「夏至」。
    2. 二一四部首之一。
    湖口
    宋书张兴世传太宗即位四方反叛进兴世号龙骧将军领水军距南贼于赭圻筑二城于湖口元史世祖纪宋将高世杰复据岳州世杰会郢复岳三州及上流诸军战船数千艘兵数万人扼荆江口壬辰阿尔哈雅以军屯于东崖世杰夜半遁去黎明至洞庭湖口兵船成列而阵阿尔哈雅督诸翼万户及水军张荣实解汝楫等逐世杰于湖口之夹滩遣郎中张鼎台世杰世杰降 水经江水左得湖口水通太湖 明一统志湖口县在九江府城东六十里  ——《骈字类编》
    因 yīn《國語辭典》

    因 [ yīn ]

    1. 凭借、依据、利用。如:「因地制宜」、「因陋就简」。《金史·卷七七·宗弼传》:「宗弼乃因老鹳河故道开三十里通秦淮,一日一夜而成。」
    2. 承袭、沿袭。如:「因袭」。《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3. 增添、积累。《论语·先进》:「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史记·卷三○·平准书》:「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1. 原由、缘故。如:「起因」、「诱因」、「原因」、「成因」、「事出有因」、「前因后果」。
    1. 经由、透过。《史记·卷五八·梁孝王世家》:「梁王恐,乃使韩安国因长公主谢罪太后,然后得释。」《后汉书·卷三五·郑玄传》:「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
    2. 由于。如:「因公出差」、「因事请假」。唐·李白〈崔秋浦柳少府〉诗:「因君树桃李,此地忽芳菲。」
    3. 乘、趁。《史记·卷七·项羽本纪》:「此天之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
    1. 于是、从而。《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镜花缘·第四八回》:「惜湮没无闻,而哀群芳之不传,因笔志之。」
    1. 就、乃。《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得 dé/děi/de《國語辭典》

    得 [ dé ]

    1. 获、取。与「失」相对而言。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孟子·告子上》:「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2. 演算产生结果。如:「三三得九。」
    3. 遇。如:「得便」、「得空即前往拜访。」
    4. 契合、适宜。如:「得体」、「得法」。汉·王襃〈圣主得贤臣颂〉:「聚精会神,相得益章。」
    5. 快意、满足。《史记·卷六二·管晏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6. 可以、能够。如:「得过且过」、「不得抽烟!」、「得饶人处且饶人」、「所有员工均得摸彩。」
    7. 用于谈话终了之时,表反对、禁止或同意。如:「得了,别再出馊主意了!」、「得,我们就照你的方法去做。」
    1. 相当于「何」、「岂」、「那」、「怎」、「难道」等,表示反诘的语气。唐·杜甫〈后苦寒行〉二首之二:「巴东之峡生凌澌,彼苍回斡人得知。」
    1. 置于动词之后,无义。唐·杜甫〈绝句漫兴〉诗九首之二:「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得 [ de ]

    1. 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结果或性状。如:「跑得快」、「觉得很好」、「美得冒泡」。

    得 [ děi ]

    1. 应该、必须、需要。如:「你总得让我把话说完。」《红楼梦·第六六回》:「出了月就起身,得半个工夫才回来。」

    得 [ dǎi ]

    1. 遭受。如:「他作恶多端,得了报应也是应该的。」
    观 ( 觀 ) guān/guàn
    观 [ guān ]
    1. 看,察看:~看。~止(赞叹所看到的事物极端完美,无以复加)。~风(➊暗中察看动静,以定行止;➋观察民间风俗习惯,生活状态)。~阵。~赏。~察。~感。参~。
    2. 看到的景象或样子:~瞻(➊事物的外观、景象及其留给人们的印象;➋注视,瞻望)。大~。奇~。
    3. 对事物的看法、认识:~点。~念。主~。客~。世界~。
    观 [ guàn ]
    1. 道教的庙宇:白云~。紫阳~。
    2. 古代宫门前的双阙。
    3. 楼台:楼~。台~。
    4. 姓。
    所谓(所謂)suǒ wèi
    (1).所说的,用于复说、引证等。《诗·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礼记·大学》:“欲脩其身者,先诚其意……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后汉书·吴祐传》:“ 祐 曰:‘掾以亲故,受污秽之名,所谓“观过斯知人”矣。’” 闽 王延彬 《哭徐夤》诗:“昔除正字今何在?所谓人生能几何!” 瞿秋白 《饿乡纪程》三:“非但自己创不起小家庭,还非得遵从家族经济的原则,所谓仰事俯蓄,艰难得很。”《〈艾青诗选〉自序》:“诗人要忠于自己的感受。所谓感受就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2).谓某些人所说的。含不承认之意。 明 李贽 《复邓石阳书》:“如今之所谓‘出家儿’者,祗知有持钵餬口事耳。” 郭沫若 《洪波曲》第九章四:“一面在解散民众团体,一面也在组织所谓民众团体。” 茅盾 《子夜》十三:“ 朱桂英 到了她的所谓‘家’的时候,已经在下雨了。”
    (3).所说的意思;意旨。常用于句末。《礼记·祭义》:“吾闻鬼神之名,不知其所谓。”《韩非子·五蠹》:“子言非不辩也,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谓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太守慌得无所措手足,且又不知所谓。”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应声蓝面鬼》:“鬼忽不见,公亦掩卷就寝,尝举以告寮寀,莫测所谓。”
    (4).所以。谓,通“ 为 ”。《战国策·赵策一》:“凡吾所谓为此者,以明君臣之义,非从易也。”《吕氏春秋·恃君》作“所为”。 汉 贾谊 《新书·壹通》:“所谓建 武关 、 函谷 、 临晋关 者,大抵为 山 东诸侯也。” 王引之 《经传释词》卷二:“所谓,所为也。”参见“ 所为 ”。  ——《漢語大詞典》
    初度 chū dù
    谓始生之年时。《楚辞·离骚》:“皇覧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后因称生日为“初度”。 宋 赵蕃 《欧阳全真生日》诗:“南风属初度,杯酒相献酬。”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莲香》:“会媪初度,因从其子婿行,往为寿。” 徐特立 《徐乾三十初度》诗:“三十初度日,一九四五年。”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