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僖伯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

左丘明先秦〕《臧僖伯谏观鱼

  春,公将如棠观鱼者。臧僖伯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行,所以败也。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归而饮至,以数军实。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君不射,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隶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

  公曰:“吾将略地焉。”遂往,陈鱼而观之。僖伯称疾不从。

  书曰:“公矢鱼于棠。”非礼也,且言远地也。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凡物不足大事不足器用不举

臧 zāng/zàng/cáng《國語辭典》

臧 [ zāng ]

  1. 善。《尔雅·释诂上》:「臧,善也。」《诗经·邶风·雄雉》:「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唐·柳宗元〈与吕道州温论非国语书〉:「辄乃黜其不臧,究世之谬。」
  1. 称许、颂扬。汉·王充《论衡·自纪》:「文德不丰,非吾所臧。」《晋书·卷四十九· 阮籍传》:「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
  1. 奴隶、奴婢。《荀子·礼论》:「君子以倍叛之心接臧谷,犹且羞之。」
  2. 以非法手段取得的财物。《汉书·卷九○·酷吏传·尹赏传》:「终身废弃无有赦时,其羞辱甚于贪污坐臧。」通「赃」。
  3. 姓。如汉代有臧洪。
僖 xī《國語辭典》

僖 [ xī ]

  1. 喜乐。《说文解字·人部》:「僖,乐也。」
  1. 谥号。如:「鲁僖公」、「晋僖公」。
  2. 姓。如春秋时曹国有僖负羁。
伯 bó/bǎi/bà《國語辭典》

伯 [ ​bó ]

读音
  1. 兄长。古人以为兄弟长幼排行的次序,伯最大。
  2. 称谓:➊ ​ 尊称父亲的哥哥。如:「大伯」、「二伯」。➋ ​ 尊称丈夫的哥哥为「伯」。➌ ​ 尊称年龄或辈分较高的人。如:「老伯」、「世伯」。
  3. 古代封建制度里,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第三等。
  4. 用以称擅长某种才艺的人。如:「诗伯」、「画伯」。
  5.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伯宗,楚国有伯州犁。

伯 [ bà ]

  1. 古称诸侯的盟主。《左传·成公二年》:「树德而济同欲焉,五伯之霸也。」唐·孔颖达·正义:「伯者,长也。言为诸侯之长也。郑玄云:『天子衰,诸侯兴,故曰霸。霸,把也。言把持王者之政教。』故其字或作伯,或作霸也。」通「霸」。
  1. 称霸、统领。《战国策·秦策一》:「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伯天下。」

伯 [ ​bǎi ]

语音
  1. 称谓。称丈夫的哥哥。如:「大伯子」、「二伯子」。
谏 ( 諫 ) jiàn
谏 [ jiàn ]
     ◎ 旧时称规劝君主或尊长,使改正错误:~劝。进~。~阻。兵~。从~如流。
曰 yuē《國語辭典》

曰 [ yuē ]

  1. 说。用于文言文。《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子·梁惠王下》:「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
  2. 称为、叫做。用于文言文。《书经·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
  1. 用于句首或句中,无义。《诗经·豳风·东山》:「我东曰归,我心西悲。」《文选·张衡·东京赋》:「曰止曰时,昭明有融。」
  1. 二一四部首之一。
凡物 fán wù
(1).犹万物。《管子·幼官》:“凡物开静,形生理,常至命。”
(2).犹凡人,普通人。 唐 袁郊 《甘泽谣·嬾残》:“时 鄴侯 李泌 寺中读书,察 嬾残 所为,曰:‘非凡物也。’” 宋 朱彧 《萍洲可谈》卷三:“ 张 买得婢,年三十餘,虽不艷丽,风骨语论,非凡物也。”  ——《漢語大詞典》
不足 bù zú
(1).不充足,不够。《荀子·礼论》:“断长续短,损有餘,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者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封禅》:“计武功,述文德,事覈理举,华不足而实有餘矣。” 朱自清 《执政府大屠杀记》:“屠杀之不足,继之以抢劫、剥尸。”
(2).不可,不能。《荀子·正论》:“浅不足以测深,愚不足以谋知。” 唐 韩愈 《论佛骨表》:“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 清 周中孚 《郑堂札记》卷一:“ 孟坚 摘《论语》中字,改河渠为沟洫,实不足以尽其义。”
(3).不值得,不必。《史记·高祖本纪》:“ 章邯 已破 项梁 军,则以为 楚 地兵不足忧,乃渡 河 ,北击 赵 ,大破之。”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上:“余自髫丱之年,便多闻往説,不足备之大典,故繫之小説之末。”《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三:“我曾读过野史,死人能起,唤名‘尸蹶’,也是人世所有之事。今日偶然有此,不足为异。” 鲁迅 《书信集·致韦素园》:“《莽原》如作者多几个,大概是不足虑的。”
(4).不难。《汉书·黥布传》:“ 楚 兵至 滎阳 、 成皋 , 汉 坚守而不动,进则不得攻,退则不能解,故 楚 兵不足罢也。” 颜师古 注:“不足者,言易也。”《东观汉记·邓禹传》:“於今之计,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 高祖 之业,救万民之命,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北史·李弼传》:“公与吾同心,天下不足平也。”《新唐书·陆贽传》:“陛下在 奉天 、 山南 时,赦令至 山东 ,士卒闻者皆感泣思奋。臣是时知贼不足平。”
(5).犹不尽。 唐 杜甫 《久雨期王将军不至》诗:“鋭头将军来何迟,令我心中苦不足。” 宋 张先 《偷声木兰花》词:“曾居别乘康 吴 俗,民到於今歌不足。” 宋 范成大 《酹江月》词:“两岸烟林,半溪山影,此处无荣辱。荒臺遗像,至今嗟咏不足。”
(6).犹不致。《汉书·外戚传下·孝元傅昭仪》:“太子小,而 傅太后 抱养之,今至太子家,以乳母恩耳,不足有所妨。”  ——《漢語大詞典》
以 yǐ《國語辭典》

以 [ yǐ ]

  1. 用。如:「以礼待之」、「以身作则」。《左传·襄公十年》:「我辞礼矣,彼则以之。」汉·王充《论衡·程材》:「洗洿泥者以水,燔腥者用火。」
  2. 仰赖、凭借。《韩非子·五蠹》:「富国以农,距敌恃卒。」汉·王充《论衡·卜筮》:「欲知天,以人事。」
  3. 认为。如:「以为」。《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告臧孙,臧孙以难;告郈孙,郈孙以可劝。」唐·柳宗元〈为裴中丞上裴相贺破东平状〉:「窃以自古中兴之主,必有命代之臣。」
  4. 可、能够。《诗经·齐风·猗嗟》:「四矢反兮,以御乱兮。」《孟子·滕文公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
  5. 令、使。《战国策·秦策一》:「向欲以齐事王,使攻宋也。」
  1. 因为、由于。《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韩非子·喻老》:「千丈之隄,以蚁蝼之穴溃。」
  2. 按、依。《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商君书·更法》:「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
  3. 在、于。《左传·桓公二年》:「其弟以千亩之战生,命之曰成师。」唐·柳宗元〈断刑论〉:「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
  4. 加在前、后、左、右、上、下、往、来、东、西、南、北等字之前,表时空和方位的界限。如:「自古以来」、「长安东路以西」、「价格在一千元以上」。
  5. 连及。《易经·小畜·九五》:「有孚挛如,富以其邻。」《论语·尧曰》:「朕躬有罪,无以万方。」
  1. 而、且。《诗经·邶风·燕燕》:「瞻望弗及,伫立以泣。」《礼记·乐记》:「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2. 因此。《汉书·卷二九·沟洫志》:「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彊。」《文选·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3. 目的在于。如:「以免」、「以致于」。《书经·泰誓下》:「郊社不修,宗庙不享。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
  4. 与、和。《仪礼·乡射礼》:「各以其耦进,反于射位。」
  1. 置动词后,无义。如:「得以」、「能以」。《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
  1. 太、甚。《孟子·滕文公下》:「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史记·卷六六·伍子胥传》:「子之报仇,其以甚乎?」
  2. 既、已经。《三国志·卷二三·魏书·杜袭传》:「吾计以定,卿勿复言。」通「已」。
  3. 愈益、更加。《吕氏春秋·恃君览·观表》:「魏日以削,秦日益大。」《史记·卷五·秦本纪》:「及其后世,日以骄淫。」
  1. 缘故、理由。《诗经·邶风·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列子·周穆王》:「宋人执而问其以,华子曰:『曩吾忘也。』」
  2. 以色列的简称。如:「以阿战争」。
  3. 姓。如汉代有以彤。
讲 ( 講 ) jiǎng
讲 [ jiǎng ]
  1. 说,谈:~话。~叙。
  2. 把事情和道理说出来:~说。~学。~武。~演。~义。~师。~坛。
  3. 注重某一方面,并设法使它实现:~求。~团结。
  4. 和解:“而秦未与魏~也”。
  5. 商量,商议:~价儿。~条件。
大事 dà shì
(1).重大的事情。指祭祀或征伐。《书·大诰》:“我有大事,休,朕卜并吉。” 孔 传:“大事,戎事也。”《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记·礼器》:“故作大事,必顺天时。” 郑玄 注:“大事,祭祀也。”
(2).重大的事情。指丧事。《礼记·乐记》:“是故先王有大事,必有礼以哀之。” 郑玄 注:“大事,谓死丧也。” 宋 苏轼 《李宪仲哀词》:“谁能脱左驂,大事不可缓。” 茅盾 《子夜》十六:“忽然想起夫人的‘大事’也许要赶在他自己做寿之前就会发生。”
(3).重大的事情。指夺取政权。《左传·文公元年》:“能行大事乎?” 杜预 注:“大事,谓弑君。”《史记·项羽本纪》:“ 梁 乃召故所知豪吏,諭以所为起大事,遂举 吴中 兵。”《晋书·石季龙载记下》:“ 韜 既死,主上必亲临丧,因行大事,蔑不济矣。”《明史·太祖纪一》:“得无当举大事乎?”
(4).重大的事情。指重要的政事,国家大计。《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勃 为人木彊敦厚, 高帝 以为可属大事。”《后汉书·郑太传》:“若借之朝政,授以大事,将恣凶慾,必危朝廷。”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李昭信相公》:“其处大事,明决若此,亦未可徒责以素丝之节也。”
(5).重大的事情。指男女婚事。《儿女英雄传》第九回:“我听见説你们居乡的人儿都是从小儿就説婆家,还有十一二岁就给人家童养去的,怎么妹妹的大事还没有定呢?”
(6).重大的事情。泛指其他各种大的事情。《红楼梦》第五一回:“上次我要説这话,我见你们的大事太多了,如今又添出这些事来。” 毛泽东 《反对自由主义》:“自以为对革命有功,摆老资格,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  ——《漢語大詞典》
其 qí/jī《國語辭典》

其 [ qí ]

  1. 他、他们。用于第三人称。如:「听其自然」、「任其自生自灭」。《孟子·万章上》:「亲之,欲其贵也。」唐·韩愈〈师说〉:「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 他的、他们的。如:「人尽其才」、「各得其所」。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亦不详其姓氏。」
  1. 这个、那样,表示指示。如:「查无其事」、「不厌其烦」。《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
  1. 殆、大概,表示揣测。《礼记·檀弓上》:「吾今日其庶几乎?」唐·柳宗元〈封建论〉:「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
  2. 将,表示时间。《左传·庄公二十二年》:「五世其昌,并于正卿。」《管子·小匡》:「教训不善,政事其不治。」
  3. 岂、难道,表示反诘。《左传·僖公十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4. 可、应该,表示期望。《左传·隐公三年》:「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战国策·魏策四》:「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1. 若、如果,表示假设。《荀子·劝学》:「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之不近,庶人不服。」宋·苏轼〈留侯论〉:「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2. 还是、或是,表示选择。《庄子·养生主》:「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史记·卷四三·赵世家》:「秦诚爱赵乎?其实憎齐乎?物之甚者,贤主察之,秦非爱赵而憎齐也。」
  1. 发语词,无义。《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其以沛为朕汤沐邑。」
  2. 然,语中助词。《诗经·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3. 表示语气的加强。如:「尤其」、「极其」。
  1. 姓。如汉代有其石。

其 [ jì ]

  1. 置于句中或句末。用于彼、何之后。《诗经·曹风·候人》:「彼其之子,不遂其媾。」《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赐!汝来何其晚也?」

其 [ jī ]

  1. 置于语尾,表疑问的语气。《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文选·苏武·诗四首之三》:「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
  1. 人名用字。如汉代有郦食其(音ㄌㄧˋ ㄧˋ ㄐㄧ)​。
材 cái《國語辭典》

材 [ cái ]

  1. 木料、树干。如:「木材」、「就地取材」。《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2. 原料、可供制造的物料。如:「药材」、「器材」、「建材」、「钢材」。
  3. 棺材的简称。如:「寿材」。《红楼梦·第一一六回》:「我为是好几口材都要带回去。」
  4. 资料。如:「教材」、「题材」、「素材」。
  5. 资质、能力。如:「因材施教」。《左传·隐公五年》:「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也。」
  6. 有才能的人。如:「人材」。《文选·曹植·赠丁翼诗》:「大多国良材,譬海出明珠。」
  7. 闽南方言。量词。计算某些建材体积或面积的单位。如:「今天工地共进了三百材榉木和三分厚的玻璃两百材。」
  1. 处置、安排。《国语·郑语》:「计亿事,材兆物。」通「裁」。
备 ( 備 ) bèi
备 [ bèi ]
  1. 具备;完备:具~。完~。求全责~(要求全面、完美)。
  2. 预备;准备:预~。防~。准~。筹~。~案(向主管机关做书面报告,以备查考)。~注。~忘录。
  3. 设备:设~。装~。军~。
器用 qì yòng
(1).器皿用具。《书·旅獒》:“无有远邇,毕献方物,惟服食器用。”《尉缭子·原官》:“程工人,备器用,匠工之功也。”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二》:“司徒 郑贞公 ,每在方镇公厅,陈设器用,无不精备。” 许地山 《无忧花》:“她所受的教育使她要求都市底物质生活,喜欢外国器用。”
(2).兵器与农具。《国语·周语上》:“先王之於民也,懋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 韦昭 注:“器,兵甲也;用,耒耜之属也。”
(3).专指武器或农具。《尉缭子·制谈》:“便吾器用,养吾武勇,发之如鸟击,如赴千仞之谿。”此指武器。 汉 桓宽 《盐铁论·禁耕》:“器用不便,则农夫罢於壄而草莱不辟。” 唐 柳宗元 《钴鉧潭西小丘记》:“即更取器用,剷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此指农具。
(4).比喻人才。 汉 王褒 《圣主得贤臣颂》:“夫贤者,国家之器用也。”
(5).才具,才干。《三国志·吴志·蒋钦传》“ 盛 ( 徐盛 )常畏 钦 因事害己,而 钦 每称其善”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 盛 忠而勤彊,有胆略器用,好万人督也。”
(6).重用;使用。 晋 袁宏 《后汉纪·章帝纪下》:“ 宠 ( 陈宠 )奉事先帝,深见委任。若以岁月言之,宜蒙受功劳之报;以才量言之,应受器用之赏,不可以机微之故,以伤辅政之德。” 宋 范仲淹 《上时相议制举书》:“国家劝学育材,必求为我器用,辅我风教。”  ——《漢語大詞典》
则 ( 則 ) zé
则 [ zé ]
  1. 模范:以身作~。
  2. 规程,制度:规~。总~。原~。细~。
  3. 效法:~先烈之言行。
  4. 表示因果关系,就,便:闻过~喜。
  5. 表示转折,却:今~不然。
  6. 表示肯定判断,乃,是:此~余之罪也。
  7. 用在一、二、三……等数字后,列举原因或理由:一~房子太小,二~参加的人数多。
  8. 与“”相近(中国宋、元、明代小说、戏剧里常用):~甚(做什么)。
  9. 量词,指成文的条数:新闻两~。
君 jūn《國語辭典》

君 [ jūn ]

  1. 封建时代一国之主。如:「君王」、「国君」。《左传·成公二年》:「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2. 主宰者。《老子·第七○章》:「言有宗,事有君。」三国魏·王弼·注:「君,万物之主也。」
  3. 封号。如战国时代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
  4. 称谓:➊ ​ 用以尊称父祖辈。如:「家君」、「严君」。汉·孔安国〈书经序〉:「先君孔子生于周末。」➋ ​ 妻妾称自己的丈夫为「君」。如:「夫君」、「郎君」。《礼记·内则》:「君已食,彻焉。」汉·郑玄·注:「凡妾称夫曰君。」➌ ​ 对人的尊称。如:「诸君」、「胡君」。《史记·卷九六·张丞相传》:「君勿言,吾私之。」➍ ​ 对他人母亲或妻子的尊称。如:「太君」、「细君」。
  5. 姓。如明代有君助。
  1. 统治。《韩非子·五蠹》:「鲁哀公,下主也,南面君国,境内之民,莫敢不臣。」
不举(不舉)bù jǔ
(1).不举起。《孟子·梁惠王上》:“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汉 王充 《论衡·效力》:“火之光也,不举不明。”
(2).指不升起。 汉 蔡邕 《黄钺铭》:“ 羌戎 受首于西彊, 百固 冰散于东邻, 鲜卑 收迹,烽燧不举。”
(3).不能举;举不起。《韩非子·说林下》:“夫踶马也者,举后而任前,肿膝不可任也,故后不举。”《水浒传》第一一五回:“众人看 张横 时,四肢不举,两眼朦朧。”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堪舆》:“舁夫凡十易肩,困惫不举,相与委柩路侧。”
(4).不举办;不进行。《韩非子·备内》:“是故明王不举不参之事,不食非常之食。”《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阿母谓阿女:‘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吏部·都给事升转》:“至於会议出,而年例遂因之不举矣,恐祖制终难高阁也。”
(5).不检举;不告发。《史记·秦始皇本纪》:“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后汉书·和帝纪》:“吏民踰僭。厚死伤生……有司不举,怠放日甚。”
(6).不推荐。《墨子·尚贤上》:“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 汉 荀悦 《汉纪·元帝纪上》:“富贵在身而列士不举,是有狐白之裘,而反衣之。”
(7).不抚养。《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 孝成赵皇后 ,本 长安 官人。初生时,父母不举,三日不死,乃收养之。”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六:“ 哀帝 建平 四年四月, 山阳 方与女子 田无嗇 生子,未生二月前,儿啼腹中,及生,不举,葬之陌上。” 唐 顾况 《补亡诗·囝》:“及其生汝,人劝不举,不从人言,果获其苦。”《金史·高彪传》:“ 彪 始生,其父用术者言,为其时日不利于己,欲不举,其母为营护。”
(8).不祭祀。《诗·大雅·云汉》:“靡神不举,靡爱斯牲。” 郑玄 笺:“言王为旱之故,求于羣神,无不祭也。”
(9).没有攻下。《韩非子·初见秦》:“ 赵 不举, 韩 不亡, 荆 、 魏 不臣, 齐 、 燕 不亲,霸王之名不成,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徇国,以为王谋不忠也。”
(10).古代逢大的天灾人事,皆除去盛馔,偃息声乐,称作“不举”。《左传·庄公二十年》:“大司寇行戮,君为之不举,而况敢乐祸乎!” 杜预 注:“去盛饌。” 孔颖达 疏:“不举者,贬膳食彻声乐也。”《周礼·天官·膳夫》:“大丧则不举,大荒则不举,大札则不举,天地有烖则不举,邦有大故则不举。”《后汉书·蔡邕传论》:“君子断刑,尚或为之不举,况国宪仓卒,虑不先图,矜情变容,而罚同邪党?”  ——《漢語大詞典》
分中 fēn zhōng
犹分内。 明 洪应明 《菜根谭》十六:“受享毋踰分外,修为毋减分中。”《红楼梦》第五六回:“姑娘们分中,自然是不敢讲究。”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