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腹心 fù xīn
(1).肚腹与心脏,皆人体重要器官。亦比喻贤智策谋之臣。《诗·周南·兔罝》:“肃肃兔罝,施于中林;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郑玄 笺:“此罝兔之人,行於攻伐,可用为策谋之臣,使之虑事,亦言贤也。”《孟子·离娄下》:“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 唐 陈子昂 《上军国利害事·牧宰》:“宰相陛下之腹心,刺史县令陛下之手足,未有无腹心手足而能独理者也。”《金瓶梅词话》第十七回:“君犹元首,辅臣犹腹心也,百官犹四肢也。”
(2).指亲信。《汉书·张汤传》:“ 伍被 本造反谋,而 助 亲幸出入禁闥腹心之臣,乃交私诸侯,如此弗诛,后不可治。”《陈书·高祖纪上》:“ 景 至闕下,不敢入臺,遣腹心取其二子而遁。” 清 洪升 《长生殿·合围》:“原有三十二路将官,番 汉 并用,性情各别,难以任为腹心。” 郭沫若 《王阳明礼赞》:“ 刘瑾 命腹心二人尾随,原拟在途中加以暗害。”
(3).犹言至诚之心。《左传·宣公十二年》:“君之惠也,孤之愿也,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君实图之。”《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 宋 王安石 《谢林中舍启》:“比问州邸,云改县章,治所相望,私诚甚喜,谓宜朝夕,可布腹心。”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红玉》:“今实布腹心:僕之卧薪尝胆者,固有日矣。”
(4).比喻近中心的重要地区。《史记·赵世家》:“今 中山 在我腹心,北有 燕 ,东有 胡 ,西有 林胡 、 楼烦 、 秦 、 韩 之边,而无彊兵之救,是亡社稷,柰何?” 唐 韩愈 《论天旱人饥状》:“又京师者,四方之腹心,国家之根本。” 清 昭梿 《啸亭杂录·亮总兵》:“腹心千里,兵力虚弱。” 杨朔 《海罗杉》:“ 大井 深藏在 井冈山 的腹心地带,四面紧围着层层迭迭的高山。” ——《漢語大詞典》
(2).指亲信。《汉书·张汤传》:“ 伍被 本造反谋,而 助 亲幸出入禁闥腹心之臣,乃交私诸侯,如此弗诛,后不可治。”《陈书·高祖纪上》:“ 景 至闕下,不敢入臺,遣腹心取其二子而遁。” 清 洪升 《长生殿·合围》:“原有三十二路将官,番 汉 并用,性情各别,难以任为腹心。” 郭沫若 《王阳明礼赞》:“ 刘瑾 命腹心二人尾随,原拟在途中加以暗害。”
(3).犹言至诚之心。《左传·宣公十二年》:“君之惠也,孤之愿也,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君实图之。”《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 宋 王安石 《谢林中舍启》:“比问州邸,云改县章,治所相望,私诚甚喜,谓宜朝夕,可布腹心。”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红玉》:“今实布腹心:僕之卧薪尝胆者,固有日矣。”
(4).比喻近中心的重要地区。《史记·赵世家》:“今 中山 在我腹心,北有 燕 ,东有 胡 ,西有 林胡 、 楼烦 、 秦 、 韩 之边,而无彊兵之救,是亡社稷,柰何?” 唐 韩愈 《论天旱人饥状》:“又京师者,四方之腹心,国家之根本。” 清 昭梿 《啸亭杂录·亮总兵》:“腹心千里,兵力虚弱。” 杨朔 《海罗杉》:“ 大井 深藏在 井冈山 的腹心地带,四面紧围着层层迭迭的高山。” ——《漢語大詞典》
爪牙 zhǎo yá
(1).人的指甲和牙齿。《吕氏春秋·恃君》:“凡人之性,爪牙不足以自守卫。”《初学记》卷五引 晋 杨泉 《物理论》:“石,气之核也。气之生核,犹人筋络之生爪牙也。”
(2).动物的尖爪和利牙。《荀子·劝学》:“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汉 桓宽 《盐铁论·险固》:“虎兕所以能执熊羆,服羣兽者,爪牙利而攫便也。” 唐 卢纶 《腊日观咸宁王部曲娑勒擒豹歌》:“歘然扼顙批其颐,爪牙委地涎淋漓。”《西游记》第三四回:“虎斗时,爪牙乱落。” 冰心 《寄小读者》二七:“看见过力士搏狮么?当他屏息负隅,张空拳于狰狞的爪牙之下的时候,他虽有震恐,虽有狂傲,但他决不暇有萧瑟与悲哀。”
(3).喻勇士;卫士。《诗·小雅·祈父》:“祈父!予王之爪牙。” 郑玄 笺:“此勇力之士。” 唐 陆贽 《普王荆襄江西道兵马都元帅制》:“三事大夫竭诚於内,羣帅爪牙宣力於外。”《古今小说·吴保安弃家赎友》:“ 李都督 虽然驍勇,奈英雄无用武之地。手下爪牙看看将尽,叹曰:‘悔不听 郭判官 之言,乃为犬羊所侮。’”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局诈》:“见天子坐殿上,爪牙森立。”
(4).比喻武臣。《汉书·陈汤传》:“战克之将,国之爪牙,不可不重也。” 唐 颜真卿 《右武卫将军臧公神道碑铭》:“公兄左羽林军大将军平卢副持节 怀亮 ,以 方虎 之才,膺爪牙之任。”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夫子之言性与天道》:“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
(5).形容勇武。《国语·越语上》:“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唐 元稹 《宋常春等内仆局令》:“勑:近制选内臣之善於其职者,监视诸镇,盖所以将我腹心之命达於爪牙之士也。”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一:“爪牙之将,用不拘资。”《花月痕》第四回:“本爵钦承威命,统领之戎,招募悉拳勇之材,团练集爪牙之利。”
(6).党羽;帮凶。《史记·酷吏列传》:“是以 汤 虽文深意忌不专平,然得此声誉。而刻深吏多为爪牙用者,依於文学之士。” 唐 元结 《问进士》之一:“外以奉王命为辞,内实理车甲,招宾客,树爪牙。”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时事·刘庸夫》:“无非为一己之耳目爪牙,得以於中取利。”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二二:“ 郭全海 寻思‘ 满洲国 ’这么一个大密探,藏在这儿一年多,没有发觉,一定有爪牙。” ——《漢語大詞典》
(2).动物的尖爪和利牙。《荀子·劝学》:“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汉 桓宽 《盐铁论·险固》:“虎兕所以能执熊羆,服羣兽者,爪牙利而攫便也。” 唐 卢纶 《腊日观咸宁王部曲娑勒擒豹歌》:“歘然扼顙批其颐,爪牙委地涎淋漓。”《西游记》第三四回:“虎斗时,爪牙乱落。” 冰心 《寄小读者》二七:“看见过力士搏狮么?当他屏息负隅,张空拳于狰狞的爪牙之下的时候,他虽有震恐,虽有狂傲,但他决不暇有萧瑟与悲哀。”
(3).喻勇士;卫士。《诗·小雅·祈父》:“祈父!予王之爪牙。” 郑玄 笺:“此勇力之士。” 唐 陆贽 《普王荆襄江西道兵马都元帅制》:“三事大夫竭诚於内,羣帅爪牙宣力於外。”《古今小说·吴保安弃家赎友》:“ 李都督 虽然驍勇,奈英雄无用武之地。手下爪牙看看将尽,叹曰:‘悔不听 郭判官 之言,乃为犬羊所侮。’”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局诈》:“见天子坐殿上,爪牙森立。”
(4).比喻武臣。《汉书·陈汤传》:“战克之将,国之爪牙,不可不重也。” 唐 颜真卿 《右武卫将军臧公神道碑铭》:“公兄左羽林军大将军平卢副持节 怀亮 ,以 方虎 之才,膺爪牙之任。”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夫子之言性与天道》:“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
(5).形容勇武。《国语·越语上》:“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唐 元稹 《宋常春等内仆局令》:“勑:近制选内臣之善於其职者,监视诸镇,盖所以将我腹心之命达於爪牙之士也。”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一:“爪牙之将,用不拘资。”《花月痕》第四回:“本爵钦承威命,统领之戎,招募悉拳勇之材,团练集爪牙之利。”
(6).党羽;帮凶。《史记·酷吏列传》:“是以 汤 虽文深意忌不专平,然得此声誉。而刻深吏多为爪牙用者,依於文学之士。” 唐 元结 《问进士》之一:“外以奉王命为辞,内实理车甲,招宾客,树爪牙。”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时事·刘庸夫》:“无非为一己之耳目爪牙,得以於中取利。”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二二:“ 郭全海 寻思‘ 满洲国 ’这么一个大密探,藏在这儿一年多,没有发觉,一定有爪牙。” ——《漢語大詞典》
今 jīn《國語辭典》
今 [ jīn ]
名- 现代。与「古」相对。如:「古今」、「今非昔比」。
- 姓。如明代有今颖伯。
- 现在的、当前的。如:「今天」、「今年」。
若此 ruò cǐ
(1).此,这;这些。《穀梁传·定公四年》:“君若有忧中国之心,则若此时可矣。” 王引之 《经传释词》卷七:“若犹‘此’也……连言之则曰‘若此’,或曰‘此若’。” 王引之 《太史公自序》:“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史记·淮阴侯列传》:“若此,将军之所长也。”
(2).如此,这样。《韩诗外传》卷六:“日月之明,徧照天下,而不能使盲者卒有见。今公之君若此也。”《后汉书·刘玄传》:“诸将识非 更始 声,出皆怨曰:‘成败未可知,遽自纵放若此!’” 唐 牛僧孺 《玄怪录·张左》:“ 薛君曹 疏澹若此,何无异人降止?” 清 李渔 《闲情偶寄·颐养·行乐》:“凡此皆言秉彝至好,出自中心,故能愉快若此。” ——《漢語大詞典》
(2).如此,这样。《韩诗外传》卷六:“日月之明,徧照天下,而不能使盲者卒有见。今公之君若此也。”《后汉书·刘玄传》:“诸将识非 更始 声,出皆怨曰:‘成败未可知,遽自纵放若此!’” 唐 牛僧孺 《玄怪录·张左》:“ 薛君曹 疏澹若此,何无异人降止?” 清 李渔 《闲情偶寄·颐养·行乐》:“凡此皆言秉彝至好,出自中心,故能愉快若此。” ——《漢語大詞典》
敌国(敵國)dí guó
(1).敌对之国。《周礼·夏官·环人》:“讼敌国,扬军旅。”《汉书·蒯通传》:“语曰:‘野禽殫,走犬亨;敌国破,谋臣亡。’”《玉娇梨》第三回:“古人有言:敌国未灭,何以家为!” 郭沫若 《女神·湘累》:“他终竟被敌国拐骗了去了。”
(2).地位或势力相等的国家。《管子·霸言》:“合小以攻大,敌国之形也。”《国语·周语中》:“敌国宾至,关尹以告,行理以节逆之。” 韦昭 注:“敌国,位敌也。” 唐 柳宗元 《非国语下·左史倚相》:“非可以夸於敌国。”《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二年》:“‘献’乃下奉上之辞,非可施於敌国。 南朝 为兄,岂有兄献於弟邪?”
(3).相当于一国;可以和国家相匹敌。 宋 楼钥 《陈顺之灵璧石砚山》诗:“ 陈侯 之富可敌国,会有宝光惊四塞。”《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三:“ 殷氏 纵有扑天的本事,敌国的家私,也没门路可通。”
(4).犹仇敌。《南齐书·王敬则陈显达传论》:“干戈既用,诚沦犯上之跡,敌国起於同舟,况又疏於此者也?” ——《漢語大詞典》
(2).地位或势力相等的国家。《管子·霸言》:“合小以攻大,敌国之形也。”《国语·周语中》:“敌国宾至,关尹以告,行理以节逆之。” 韦昭 注:“敌国,位敌也。” 唐 柳宗元 《非国语下·左史倚相》:“非可以夸於敌国。”《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二年》:“‘献’乃下奉上之辞,非可施於敌国。 南朝 为兄,岂有兄献於弟邪?”
(3).相当于一国;可以和国家相匹敌。 宋 楼钥 《陈顺之灵璧石砚山》诗:“ 陈侯 之富可敌国,会有宝光惊四塞。”《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三:“ 殷氏 纵有扑天的本事,敌国的家私,也没门路可通。”
(4).犹仇敌。《南齐书·王敬则陈显达传论》:“干戈既用,诚沦犯上之跡,敌国起於同舟,况又疏於此者也?” ——《漢語大詞典》
争衡 zhēng héng
较量轻重;比试高低。《汉书·梅福传》:“此皆轻量大臣,亡所畏忌,国家之权轻,故匹夫欲与上争衡也。”《文选·陆机〈辩亡论〉上》:“故遂割据山川,跨制 荆 吴 ,而与天下争衡矣。” 李善 注:“争衡,谓角其轻重也。”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八:“玉輦灵桃,窗间暗识;方兹独步,谁敢争衡?”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甘嗜》:“世间作甘之味,十八产於草木,而飞虫竭力争衡,采取百花,酿成佳味,使草木无全功。” 鲁迅 《书信集·致李小峰》:“至于别的稿件,现实无有,因为一者我实不愿贻害刊物,二者不敢与目下作家争衡,故不执笔也。” ——《漢語大詞典》
定 dìng《國語辭典》
定 [ dìng ]
形- 确切的、不改变的。如:「定理」、「定义」、「定律」、「定局」、「定论」。
- 不动的。如:「定产」、「定业」。
- 规定的。如:「定量」、「定时」、「定期」。
- 固定、使固定。如:「定住」、「定影」。
- 使平静、使稳固。如:「平定」、「安邦定国」。
- 使确定、不更改。如:「底定」、「决定」、「否定」、「裁定」。
- 约定、订立。如:「定约」、「制定」、「订定」。
- 究竟、到底。表疑问。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卿云艾艾,定是几艾?」唐·李白〈答族姪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诗:「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
- 必然。如:「定能成功」、「定死无疑」。唐·杜甫〈寄高适〉诗:「定知相见日,烂漫倒芳樽。」
- 姓。如明代有定伯安。
何似 hé sì
(1).如何;怎样。《北史·崔伯谦传》:“朝贵行过郡境,问人太守政何似?” 唐 张九龄 《敕幽州节度张守珪书》:“卿比疹疾,今復何似?宜善将疗,不得自勤。”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先生:在坐之友,比来工夫何似?”
(2).何如,比……怎么样。 唐 聂夷中 《燕台》诗之二:“何似 章华 畔,空餘禾黍生?” 宋 刘克庄 《贺新郎·再和前韵》词:“妃子将军瞋未已,问 匡山 、何似 金鑾殿 ?休更待,杜鹃劝!”
(3).何如。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如。 宋 朱淑真 《愁怀》诗:“东君不与花为主,何似休生连理枝?”
(4).何不,何妨。 明 高明 《琵琶记·乞丐寻夫》:“奴家自幼薄晓得些丹青,何似想像画取公婆真容,背着一路去,也似相亲傍的一般?”
(5).什么。 许地山 《命命鸟》:“佛问 摩邓 曰:‘女爱 阿难 何似?’女言:‘我爱 阿难 眼;爱 阿难 鼻;爱 阿难 耳;爱 阿难 声音;爱 阿难 行步。’” ——《漢語大詞典》
(2).何如,比……怎么样。 唐 聂夷中 《燕台》诗之二:“何似 章华 畔,空餘禾黍生?” 宋 刘克庄 《贺新郎·再和前韵》词:“妃子将军瞋未已,问 匡山 、何似 金鑾殿 ?休更待,杜鹃劝!”
(3).何如。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如。 宋 朱淑真 《愁怀》诗:“东君不与花为主,何似休生连理枝?”
(4).何不,何妨。 明 高明 《琵琶记·乞丐寻夫》:“奴家自幼薄晓得些丹青,何似想像画取公婆真容,背着一路去,也似相亲傍的一般?”
(5).什么。 许地山 《命命鸟》:“佛问 摩邓 曰:‘女爱 阿难 何似?’女言:‘我爱 阿难 眼;爱 阿难 鼻;爱 阿难 耳;爱 阿难 声音;爱 阿难 行步。’”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