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忆往年看粉本,始知名画有工夫。

韩偓唐代〕《商山道中

云横峭壁水平铺,渡口人家日欲晡。
却忆往年看粉本,始知名画有工夫。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往年粉本名画工夫

却 ( 卻 ) què
却 [ què ]
  1. 退:~步(因畏惧或厌恶而后退,如“望而~~”)。退~。
  2. 退还,不受:盛情难~。
  3. 表示转折:我来了,他~走了。
  4. 去掉:失~。了(liǎo)~。
忆 ( 憶 ) yì
忆 [ yì ]
  1. 回想,想念:回~。追~。~苦思甜。
  2. 记得,记住:记~。记~犹新。
往年 wǎng nián
以往的年头;从前。《左传·昭公十七年》:“往年吾见之,是其徵也,火出而见。今兹火出而章,必火入而伏。” 唐 元结 《漫酬贾沔州》诗:“往年壮心在,尝欲济时难。”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二·林四娘》:“静锁深宫忆往年,楼臺簫鼓遍烽烟。” 姚雪垠 《长夜》一:“虽然他们的声音表面上同往年一样的朴实和亲切,可是骨子里却满含着恐怖的关切。”  ——《漢語大詞典》
看 kàn/kān《國語辭典》

看 [ kàn ]

  1. 視、瞧。如:「看見」、「收看」、「偷看」。唐·李白〈清平調〉三首之三:「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2. 觀賞。唐·杜甫〈宿府〉詩:「永夜角聲悲自語,中天月色好誰看?」唐·王建〈醉後憶山中故人〉詩:「遇晴須看月,鬥健且登樓。」(詩文中亦讀平聲)​
  3. 拜訪、探望。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荀巨伯遠看友人疾。」
  4. 對待。如:「另眼看待」、「刮目相看」。唐·高適〈詠史〉詩:「不知天下士,猶作布衣看。」(詩文中亦讀平聲)​
  5. 估量、觀察判斷。如:「你看這法子行得通嗎?」、「看來他真是被冤枉的!」
  6. 診治。《儒林外史·第一五回》:「請醫生看你尊翁的病。」
  7. 拿取。《醒世姻緣傳·第六四回》:「我流水叫徒弟看茶與他吃了。」
  1. 用在動詞之後,表示姑且試試的語氣。如:「想想看」、「等等看」、「試試看」。《水滸傳·第四二回》:「說的是。再仔細搜一搜看。」

看 [ kān ]

  1.  
  2. (一)​2.4.之讀音。
  3. 看守。如:「看門」、「看護」、「看守」。
粉本 fěn běn
(1).画稿。古人作画,先施粉上样,然后依样落笔,故称画稿为粉本。 唐 韩偓 《商山道中》诗:“却忆往年看粉本,始知名画有工夫。” 宋 苏轼 《阎立本职贡图》诗:“粉本遗墨开明窗。” 王十朋 集注:“ 唐明皇 令 吴道子 往貌 嘉陵 山水,回奏云:‘臣无粉本,并记在心。’” 元 夏文彦 《图绘宝鉴》卷一:“古人画稿谓之粉本,前辈多寳蓄之;盖其草草不经意处,有自然之妙。 宣和 、 绍兴 所藏粉本,多有神妙者。” 清 方薰 《山静居画论上》:“画稿谓粉本者,古人於墨稿上加描粉笔,用时扑入縑素,依粉痕落墨,故名之也。”
(2).指图画。 清 纳兰性德 《金缕曲》词:“ 麟阁 才教留粉本,大笑拂衣归矣。如斯者古今能几?” 清 曹寅 《寄姜绮季客江右》诗:“九日篱花犹寂寞, 六朝 粉本渐模糊。” 缪鸿若 《题担当和尚画册》:“休嫌粉本无多剩,寸土伤心下笔难。”
(3).比喻底本、基础等。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曲谱者,填词之粉本,犹妇人刺绣之花样也。” 清 唐孙华 《宋坚斋刑部斋中观南巡图恭纪》诗:“退思此事实创举,岂有粉本供师资。”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二篇:“至谓作者搜采异闻,乃设烟茗於门前,邀田父野老,强之谈説以为粉本,则不过委巷之谈而已。”  ——《漢語大詞典》
始 shǐ《國語辭典》

始 [ shǐ ]

  1. 起点、开端。如:「周而复始」、「自始至终」。《孟子·梁惠王上》:「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礼记·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1. 方才、然后。如:「始告完成」、「始见成效」。唐·白居易〈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2. 尝、曾。《庄子·齐物论》:「有以为未始有物者。」宋·王禹偁〈答张扶书〉:「吾观吏部之文,未始句之难道也。」
  3. 最初、当初。《左传·庄公十一年》:「始吾敬子,今子鲁囚也,吾弗敬子矣。」《史记·卷五四·曹相国世家》:「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郤。」

始 [ shì ]

  1. (一)​1.2.之又音。
知 zhī/zhì《國語辭典》

知 [ zhī ]

  1.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3.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4.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5.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1.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2.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3.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1.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2.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名画(名畫)míng huà
著名的图画。《隋书·经籍志一》:“又聚 魏 已来古跡名画……又於内道场集道、佛经、别撰目録。” 唐 司空图 《赠信美寺岑上人》诗:“纱碧笼名画,灯寒照浄禪。” 宋 徽宗 《〈宣和画谱〉叙》:“ 晋 魏 以来,名画凡二百三十一人,计六千三百九十六轴。” 鲁迅 《书信集·致陈烟桥》:“还有古今的名画,也有可以采取的地方,都要随时留心。”  ——《漢語大詞典》
有 yǒu/yòu《國語辭典》

有 [ yǒu ]

  1.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1. 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2. 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3. 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1. 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1.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1. 姓。如漢代有有祿。

有 [ yòu ]

  1. 表示重複、反複、連續。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通「又」。
  1. 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工夫 gōng fū
(1).作事所费的精力和时间。 晋 葛洪 《抱朴子·遐览》:“艺文不贵,徒消工夫。” 唐 杜荀鹤 《秋日闲居寄先达》诗:“到头身事欲何为,窗下工夫鬢上知。” 鲁迅 《书信集·致郑振铎》:“重行整理,又须费一番新工夫。”
(2).指化费时间和精力后所获得的某方面的造诣本领。 唐 韩偓 《商山道中》诗:“却忆往年看粉本,始知名画有工夫。” 宋 陆游 《夜吟》之二:“六十餘年妄学诗,工夫深处独心知。” 赵树理 《三里湾》三二:“劳动也不是一天就能练出工夫来的!”
(3).犹工作。《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今日我家里不曾做得了工夫,不好造次住得。” 梁启超 《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使彼代公做一二分预备工夫,亦於公何损焉。” 茅盾 《子夜》二:“你们要分头到工人中间做工夫。”《红色歌谣·我们穷人心连心》:“白天下田做工夫,夜里个个是红军。”
(4).时间;时光。 唐 元稹 《琵琶诗》:“使君自恨常多事,不得工夫夜夜听。” 宋 辛弃疾 《西江月·遣兴》词:“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清 李渔 《巧团圆·途穷》:“我急急赶去交卷,好进科场,那有工夫讲话。” 刘半农 《瓦釜集·〈手攀杨柳望情哥词〉小序》:“又采到了短歌三四十首,长歌两首,至今还没有工夫整理出来。”
(5).理学家称积功累行、涵蓄存养心性为工夫。《朱子语类》卷六九:“谨信存诚是里面工夫,无迹。” 明 黄绾 《明道篇》卷一:“至 仲尼 出,而大明厥韞,以知止之止指心体,以致知示工夫,以格物示功效……皆艮止、执中之正脉。”
(6).役夫;役徒。《晋书·范宁传》:“又下十五县,皆使左宗庙,右社稷,準之太庙,皆资人力,又夺人居宅,工夫万计。”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