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有贱夫怀感激,十年两地负恩知。

赵嘏唐代〕《抒怀上歙州卢中丞宣州杜侍郎

东来珠履与旌旗,前者登朝亦一时。竹马迎呼逢稚子,
柏台长告见男儿。花飘舞袖楼相倚,角送归轩客尽随。
独有贱夫怀感激,十年两地负恩知。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独有贱夫怀感十年两地负恩

独有(獨有)dú yǒu
(1).独自具有;独自据有。《管子·形势》:“召远者,使无为焉;亲近者,言无事焉;唯夜行者,独有也。” 支伟成 通解:“夜行,谓阴行其德,则人不与之争,故独有之也。”《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 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
(2).只有;特有。《史记·历书》:“是时,独有 邹衍 ,明於五德之传,而散消息之分,以显诸侯。” 唐 张籍 《贺周赞善闻子规》诗:“此处谁能听,遥知独有君。” 茅盾 《子夜》五:“土匪这样猖獗,真是 中国 独有的怪现象。” 毛泽东 《冬云》诗:“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羆。”
(3).指在精神上能特立独行。《庄子·在宥》:“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 成玄英 疏:“人欲出众,而己独游,众无此能,故名独有。”  ——《漢語大詞典》
贱夫(賤夫)jiàn fū
低贱的人。亦用以谦称自己。 唐 杜甫 《七月三日戏呈元二十一曹长》诗:“贱夫美一睡,烦促婴词笔。” 宋 李觏 《上聂学士书》:“ 覯 江 南贱夫,行年二十八矣。”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三·莎草》:“薹乃笠名,贱夫所须也。”  ——《漢語大詞典》
怀感(懷感)huái gǎn
心怀感激。《后汉书·刘平传》:“政有恩惠,百姓怀感,人或增貲就赋,或减年从役。”《后汉书·逸民传·高凤》:“邻里有争财者,持兵而斗, 凤 往解之……於是争者怀感,投兵谢罪。”  ——《漢語大詞典》
激 jī《國語辭典》

激 [ jī ]

  1. 水势受阻而喷溅。如:「激起浪花」、「波涛相激」。
  2. 使有所感发或变化。如:「刺激」、「激励」、「劝将不如激将」、「激怒」。《史记·卷七九·范雎蔡泽传》:「然二子不困戹,恶能激乎?」
  3. 身体突然受到雨或冷水的刺激。《红楼梦·第三○回》:「他这身子如何禁得骤雨一激?」
  1. 言行率直、急切。如:「激切」、「偏激」。
  1. 强烈、急剧的。如:「激增」、「激涨」、「激战」。唐·李朝威〈柳毅传〉:「千雷万霆,激绕其身,霰雪雨雹,一时皆下。」
  1. 姓。如汉代有激章。
十年 shí nián
形容时间长久。《左传·僖公四年》:“一薰一蕕,十年尚犹有臭。” 杨伯峻 注:“十年,言其久也。” 唐 贾岛 《剑客》诗:“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漢語大詞典》
两地(兩地)liǎng dì
(1).两处;两个地方。 南朝 梁 何逊 《与胡兴安夜别诗》:“念此一筵笑,分为两地愁。” 唐 元稹 《齐煚饶州刺史王堪澧州刺史制》:“俾分两地之忧,佇听二天之谚。”《儿女英雄传》第二二回:“想我 何玉凤 遇见这位 安伯父 ,两地成全,一丘合葬,可见‘不求人’的这句话断説不起。” 鲁迅 许广平 有《两地书》。如:他们分居两地多年了。
(2).犹两府。借指中书省、枢密院。 宋 无名氏 《新编分门古今类事·子京两地》:“ 宋子京 在 蜀 有诗三百篇,名曰《猥藁》。常吟曰:‘碧云自有三年信,明月长为两地愁。’以公之才望,竟不登两地,愁愤而薨,人以为此诗之讖也。” 宋 范仲淹 《答手诏条陈十事》:“ 范仲淹 、 富弼 皆在两地,所宜尽心,为国家诸事建明,不得顾避。”  ——《漢語大詞典》
负恩(負恩)fù ēn
(1).谓承受恩德。 南朝 齐 谢朓 《三日侍宴曲水代人应诏》诗:“周道如砥,康衢载直,徒媿玄黄,负恩无力。” 唐 何延之 《兰亭记》:“於是负恩荷泽,手舞足蹈,捧戴周旋,光骇閭里。”
(2).忘恩;背恩。 隋 江总 《哭鲁广达》诗:“悲君感义死,不作负恩生。” 明 康海 《中山狼》第四折:“你看世上那些负恩的,却不个个是这‘中山狼’么!”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序:“若逃之而出其家,其自为则巧矣,其负恩则何忍矣。”  ——《漢語大詞典》
知 zhī/zhì《國語辭典》

知 [ zhī ]

  1.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3.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4.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5.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1.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2.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3.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1.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2.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