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修楼公易镇武昌,安阳岳甫作歌头一阕,奉祖行色。

岳甫宋代〕《水调歌头

编修楼公易镇武昌,安阳岳甫作歌头一阕,奉祖行色。甫再拜。
鲁口天下壮,襟楚带三吴。山川表里营垒,屯列拱神都。鹦鹉洲前处士,黄鹤楼中仙客,拍手试招呼。莫诵昔人句,不食武昌鱼。
望樊冈,过赤壁,想雄图。寂寥霸气,应笑当日阿瞒疏。收拾周黄策略,成就孙刘基业,未信赏音无。我醉君起舞,明日隔江湖。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编修阳岳作歌一阕奉祖行色

编修(編修)biān xiū
官名。 宋 代有史馆编修。 明 清 属翰林院,位次修撰,与修撰、检讨同为史官。见《历代职官表》卷二三。  ——《漢語大詞典》
楼 ( 樓 ) lóu
楼 [ lóu ]
  1. 两层和两层以上的房屋;亦指建筑物的上层部分或有上层结构的,或指楼房的一层:~房。~梯。~道。~层。城~。岗~。阁~。~台。~船。办公~。高~大厦。
  2. 姓。
公 gōng《國語辭典》

公 [ gōng ]

  1. 平分。《说文解字·八部》:「公,平分也。」
  2. 使多数人得知或分享。如:「公诸世人」、「公诸同好」。
  1. 一种古代的爵位,位居五等之首。《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2. 称谓:➊ ​ 对祖父的称呼。如:「外公」。➋ ​ 对年长或有地位者的尊称。如:「主公」、「老公公」。➌ ​ 妇人称丈夫的父亲为「公」。如:「公公」、「公婆」。
  3. 对同辈的敬称。《史记·卷七六·平原君传》:「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4. 平正无私。如:「因公忘私」。《书经·周官》:「以公灭私,民其允怀。」《韩非子·五蠹》:「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
  5. 有关众人的事物。如:「办公」。
  6. 姓。如汉代有公俭。
  1. 属于大众的。如:「公费」、「公物」、「公筷」、「公海」。
  2. 雄性的。如:「公鸡」。
  1. 不掩饰、不隐藏的。如:「公然」。《隋书·卷七○·杨玄感传》:「朋党相扇,货贿公行。」
  2. 国家负责的。如:「公营」、「公告地价」。
易 yì《國語辭典》

易 [ yì ]

  1. 簡單、不困難。如:「容易」、「得來不易」。
  2. 平和、和藹。如:「平易近人」。《詩經·小雅·何人斯》:「爾還而入,我心易也。」
  1. 交換。如:「交易」、「貿易」、「以物易物」。《史記·卷八一·廉頗藺相如傳 》 :「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2. 改變。如:「變易」、「易容」、「移風易俗」。《易經·繫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
  3. 輕視、輕慢。《左傳·襄公四年》:「戎狄荐居,貴貨易土。」《漢書·卷八六·王嘉傳》:「二千石益輕賤,吏民慢易之。」
  4. 治理。《孟子·盡心上》:「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
  1. 《易經》的簡稱。《論語·述而》:「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漢書·卷八八·儒林傳·丁寬傳》:「梁項生從田何受《易》,時寬為項生從者。」
  2. 姓。如春秋時代齊國有易牙。
镇 ( 鎮 ) zhèn
镇 [ zhèn ]
  1. 压:~尺(用金属、玉石等制成的尺形文具,用来压书和纸。亦称“镇纸”,“压尺”)。~痛。
  2. 以武力维持安定:~压(用强力压制,不许进行政治活动)。~反。~服。~慑。~守。
  3. 安定:~静。~定。
  4. 军事上重要的地方:边防重~。
  5. 中国县以下的行政区划单位。
  6. 较大的集市:城~。村~。
  7. 把饮料等同冰或冷水放在一起使凉:冰~。
  8. 整个一段时间:~日(整天)。
  9. 时常:十年~相随。
  10. 中国明、清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
  11. 姓。
武 wǔ《國語辭典》

武 [ wǔ ]

  1. 战斗、军事、暴力等事。相对于文而言。如:「动武」、「比武」、「整军经武」、「文武双全」。《孙子·行军》:「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2. 足迹。《诗经·大雅·生民》:「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楚辞·屈原·离骚》:「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3. 《诗经·周颂》的篇名。共一章。根据〈诗序〉:「武,奏大武也。」指周公所作歌颂武王武功之诗。首章二句为:「于皇武王,无竞维烈。」于,音乌,叹词。皇,大也。无竞维烈,言其功业人莫与竞也。
  4. 姓。如汉代有武臣。
  1. 与军事、战斗有关的。如:「武器」。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见钟士季,如观武库,但睹矛戟。」
  2. 勇猛、威风。如:「勇武」、「威武」、「神武」、「英武」、「孔武有力」。唐·柳宗元〈送娄图南秀才游淮南将入道序〉:「羸而自养耶?则甚硕且武。」
昌 chāng《國語辭典》

昌 [ chāng ]

  1. 光明。如:「昌明」。《玉篇·日部》:「昌,明也。」《诗经·齐风·鸡鸣》:「东方明矣,朝既昌矣。」
  2. 恰当、美好。《汉书·卷八七·扬雄传上》:「图累承彼洪族兮,又览累之昌辞。」唐·杨烱〈老人星赋〉:「献仙寿兮祝尧,奏昌言兮拜禹。」
  1. 存活。《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
  1. 姓。如明代有昌海。
安 ān《國語辭典》

安 [ ān ]

  1. 平稳、安全、舒适的状况或环境。如:「居安思危」、「转危为安」、「苟且偷安」。《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2. 安非他命的简称。如:「吸安」、「安毒」。
  3. 量词。安培的简称。参见「安培 」条。
  4. 姓。如汉代有安成。
  1. 平静、恬适。如:「安宁」、「坐立不安」。《汉书·卷六四下·严安传》:「心既和平,其性恬安。」
  2. 稳定的、静止的。如:「生活安稳」。唐·杨烱〈浑天赋〉:「故知天常安而不动,地极深而不测。」
  1. 使稳定。如:「除暴安良」、「安民」。
  2. 装置、设置。如:「安电灯」、「安门窗」。
  3. 加上。如:「安罪名」。
  4. 存、怀、居。如:「你安的是什么心?」
  5. 习惯、熟悉。《吕氏春秋·先识览·乐成》:「舟车之始见也,三世然后安之。」
  1. 岂、怎么。用于文言文。如:「安能如此?」《左传·宣公十二年》:「暴而不戢,安能保大?」
  1. 何处、那里。用于文言文。如:「而今安在?」《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2. 如何。《礼记·檀弓上》:「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
  1. 乃、于是。《荀子·仲尼》:「委然成文,以示之天下,而暴国安自化矣。」
阳岳(陽嶽)yáng yuè
高山。《宋书·符瑞志下》:“育景阳岳,濯姿帝宇。”  ——《漢語大詞典》
甫 fǔ《國語辭典》

甫 [ fǔ ]

  1. 男子的美称。《说文解字·用部》:「甫,男子之美偁也。」《仪礼·士冠礼》:「曰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当。」
  2. 参见「[[台甫]]」条。
  3. 姓。如明代有甫轾。
  1. 始、才。如:「惊魂甫定」。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八下·滇游日记九》:「乃投寓于李老家,时甫过午也。」
作歌 zuò gē
谓作歌词而咏唱。《书·益稷》:“帝庸作歌曰:‘勑天之命,惟时惟几。’”《汉书·西域传下·乌孙国》:“公主悲愁,自为作歌曰:‘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託异国兮乌孙王。’”《封神演义》第四五回:“ 惧留孙 领命,作歌而来。”  ——《漢語大詞典》
头 ( 頭 ) tóu/tou
头 [ tóu ]
  1. 人身体的最上部分或动物身体的最前的部分:~骨。~脑。~脸(❶头和脸;❷指面貌;❸指面子,体面)。~角(jiǎo )(喻青年的气概或才华)。
  2. 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留~。剃~。
  3. 物体的顶端:山~。笔~。两~尖。
  4. 指事情的起点或端绪:从~儿说起。~绪。
  5. 物体的残余部分:布~儿。
  6. 以前,在前面的:~三天。
  7. 次序在前,第一:~等。~生。
  8. 首领:~子。~目。
  9. 方面:他们是一~的。
  10. 临,接近:~睡觉先洗脸。
  11. 量词,多指牲畜:一~牛。
  12. 表示约计、不定数量的词:三~五百。
  13. (tou)名词后缀(❶接于名词词根,如“木~”。❷接于动词词根,如“念~”。❸接于形容词词根,如“甜~儿”)。
  14. (tou)方位词后缀(如“上~”。“里~”。“后~”。)
一阕(一闋)yī què
(1).犹言一任(官职)。 汉 王符 《潜夫论·边议》:“且凡四海之内者,圣人之所以遗子孙也;官位职事者,羣臣之所以寄其身也。传子孙者,思安万世;寄其身者,各取一闋。” 汪继培 笺:“一闋,犹今言一任。”
(2).一度乐终,亦谓一曲。 宋 欧阳修 《晚泊岳阳》诗:“一闋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元史·礼乐志五》:“齐声舞前曲一闋,乐止。”  ——《漢語大詞典》
奉祖
后汉书西羌传虞诩上疏曰臣闻子孙以奉祖为孝君上以安民为明  ——《分类字锦》
行色 xíng sè
(1).行旅出发前后的情状、气派。《庄子·盗跖》:“今者闕然数日不见,车马有行色,得微往见 跖 耶?” 五代 冯延巳 《归国谣》词:“芦花千里霜月白,伤行色,明朝便是关山隔。” 鲁迅 《伪自由书·航空救国三愿》:“听说 广州 也有一队(指飞机)出发的,闺秀们还将诗词绣在小衫上,赠战士以壮行色。”
(2).犹行旅。 宋 王禹偁 《送柴侍御赴阙序》:“廷尉评 王 某,从宦属邑,受恩煦深,收涕挥惲毫,以序行色。” 元 无名氏 《百花亭》第三折:“妾口占小词一首,调寄《南乡子》,赠君行色,休得见哂。”《再生缘》第二二回:“壮志堂堂行色远,英风凛凛战谋偕。”
(3).五行之色。黑、赤、青、白、黄是配合水、火、木、金、土的五行之色。《隋书·礼仪志七》:“ 宣尼 制法,云行 夏 之时,乘 殷 之輅。弈叶共遵,理无可革。然 三代 所尚,众论多端,或以为所建之时,或以为所感之瑞,或当其行色,因以从之。”参见“ 行次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