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州、转关绿腰、醉吟商湖渭州、历弦薄媚也。

姜夔宋代〕《醉吟商小品

梁州、转关绿腰、醉吟商湖渭州、历弦薄媚也。予每念之。辛亥之夏,予谒杨廷秀丈於金陵邸中,遇琵琶工,解作醉吟商湖渭州,因求得品弦法,译成此谱,实双声耳
又正是春归,细柳暗黄千缕。暮鸦啼处。梦逐金鞍去。一点芳心休诉。琵琶解语。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梁州转关绿腰醉吟商渭州薄媚

梁州 liáng zhōu
(1).古九州之一。《书·禹贡》:“ 华 阳 黑水 惟 梁州 。” 孔 传:“东据 华山 之南,西距 黑水 。”
(2). 唐 教坊曲名。后改编为小令。 唐 顾况 《李湖州孺人弹筝歌》:“独把《梁州》凡几拍,风沙对面胡 秦 隔。” 宋 梅尧臣 《莫登楼》诗:“腰鼓百面红臂韝,先打《六么》《梁州》。”参阅 唐 张固 《幽闲鼓吹·元载》。参见“ 梁州令 ”。  ——《漢語大詞典》
转关绿腰(轉關緑腰)zhuǎn guān lǜ yāo
见“ 转关六幺 ”。  ——《漢語大詞典》
醉吟商 zuì yín shāng
词牌名。 宋 姜夔 自度曲。 姜 词序云:“ 石湖老人 谓予云:‘琵琶有四曲,今不传矣。《濩索》《梁州》《转关》《緑腰》《醉吟商》《胡渭州》《歷弦》《薄媚》也。’予每念之。辛亥之夏,予謁 杨廷秀 丈於 金陵 邸中,遇琵琶工,解作《醉吟商》《胡渭州》因求得品弦法,译成此谱,实双声耳。”《词谱》注:“《胡渭州》, 唐 教坊曲名。《醉吟商》,其宫调也。 姜夔 自度,乃夹鐘商曲,盖借旧曲名,另倚新腔耳。”调见《白石道人歌曲》。参阅《词谱》二。  ——《漢語大詞典》
湖 hú《國語辭典》

湖 [ hú ]

  1. 被陆地包围,汇集大水的地方。如:「太湖」、「洞庭湖」、「鄱阳湖」、「三江五湖」。
  2. 姓。如宋代有湖沐。
渭州
周书文帝纪时凉州刺史李叔仁为其民所执举州搔扰宕昌羌梁企定引吐谷浑寇金城渭州及南秦州氐羌连结所在蜂起南岐至于瓜鄯跨州据郡者不可胜数 唐书地理志渭州元和四年以原州之平凉县置行渭州广明元年为吐蕃所破中和四年泾原节度使张钧表置 元史地理志巩昌府唐初置渭州后曰陇西郡寻陷入吐蕃宋复得其地置巩州金为巩昌府元初改巩昌路便宜都总帅府  ——《骈字类编》
历 ( 曆 歷 ) lì
历 [ lì ]
  1. 经过:经~。来~。阅~。~尽甘苦。
  2. 经过了的:~程。~代。~史。~来。
  3. 遍、完全:~览。~数(shǔ)。
  4. 推算年、月、日和节气的方法:~法。
弦 xián《國語辭典》

弦 [ xián ]

  1. 緊繫在弓上的索、線,具有彈性。即弓弦。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史記·卷一○九·李將軍傳》:「度不中不發,發即應弦而倒。」
  2. 張於樂器上的絲、線,可用於彈奏發出樂音。如:「琴弦」、「箏弦」。
  3. 半圓形的月亮。如:「上弦」、「下弦」。唐·杜甫〈初月〉詩:「光細弦初上,影斜輪未安。」
  4. 弦樂或弦樂器的簡稱。如:「弦歌不輟」。晉·王羲之〈三月三日蘭亭詩序〉:「雖無絲竹管弦之盛。」
  5. 數學上指圓周或曲線上任意二點的連接線段。
  6. 姓。如春秋時鄭國有弦高。
  7. 比喻妻子。如:「斷弦」、「續弦」。
  1. 彈奏弦樂器。《莊子·讓王》:「上漏下溼,匡坐而弦。」
  2. 彎曲。《易經·繫辭下》:「弦木為弧,剡木為矢。」
薄媚 báo mèi
(1).淡雅娇媚的样子。 唐 章孝标 《贻美人》诗:“诸侯帐下惯新妆,皆怯 刘 家薄媚娘。” 前蜀 王衍 《甘州曲》:“画罗裙,能解束,称腰身。柳眉桃脸不胜春,薄媚足精神,可惜沦落在风尘。” 宋 黄庭坚 《清平乐》词:“舞回脸玉胸酥,缠头一斛明珠。日日 梁州 薄媚,年年金菊茱萸。”
(2).詈词。意为放肆、捣蛋等。 唐 杜甫 《少年行》:“马上谁家薄媚郎,临阶下马坐人牀。不通姓字粗豪甚,指点银瓶索酒尝。” 唐 张鷟 《游仙窟》:“可憎病鹊,夜半惊人;薄媚狂鸡,三更唱晓。”《敦煌变文集·燕子赋》:“凤凰当处分:‘二鸟近前头!不言我早悉,事状见嘍嘍。薄媚黄头鸟,便漫説缘由;急手还他窟,不得更勾留。’”
(3). 唐 教坊曲调名, 宋 因袭之。 唐 刘禹锡 《曹刚》诗有“一听 曹刚 弹《薄媚》”之句。 宋 董颖 有《薄媚·西子词》,曲词今犹存。  ——《漢語大詞典》
也 yě《國語辭典》

也 [ yě ]

  1. 表示判断或肯定的语气。如:「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史记·卷一·五帝本纪》:「舜,冀州之人也。」
  2. 表示疑问的语气。如:「何也?」、「孰可忍,孰不可忍也?」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院记〉:「此画果真邪?幻也?」
  3. 表示感叹的语气。如:「悲也!」《左传·成公二年》:「惜也!不如多与之邑。」
  4. 用来引起下文。《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孟子·离娄下》:「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
  5. 数事并举而论时用。《礼记·中庸》:「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6. 置于句中,以调整音节语气。如:「你再也休提。」元·萧德祥《杀狗劝夫·第二折》:「可不道一部笙歌出入随,抵多少水尽也鹅飞。」
  7. 表示或者、还是。元·李文蔚《燕青博鱼·第三折》:「奸夫在那里?姓张姓李?姓赵姓王?可是长也矮,瘦也胖?」《水浒传·第四○回》:「你见我府里那个门子,却是多少年纪?或是黑瘦也白净肥胖?」
  8. 用于句中,表示停顿语气。《论语·先进》:「柴也愚,参也鲁。」唐·柳宗元〈黔之驴〉:「形之庞也类有德。」
  1. 同样。如:「我懂,你也懂。」、「这个问题我也碰过。」
  2. 强调两事并列。如:「客人中也有坐车的,也有走路的。」《红楼梦·第八回》:「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热闹了。」
  3. 表示强调。如:「一点也不」、「再也不敢」、「连爸妈也乐得开怀大笑。」
  4. 表示转折。《红楼梦·第二回》:「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
  5. 表示委婉、让步。如:「这样也好!」、「也只好如此了!」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