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皎然:戏猿隔枝透,惊鹿逢人踯。
皎然〔唐代〕《与崔子向泛舟自招橘经箬里宿天居寺…联一十六韵以寄之》
晴日春态深,寄游恣所适。 ——皎然
宁妨花木乱,转学心耳寂。 ——崔子向
取性怜鹤高,谋闲任山僻。 ——皎然
倚舷息空曲,舍履行浅碛。 ——崔子向
渚箬入里逢,野梅到村摘。 ——皎然
碑残飞雉岭,井翳潜龙宅。 ——崔子向
坏寺邻寿陵,古坛留劫石。 ——皎然
穿阶笋节露,拂瓦松梢碧。 ——崔子向
天界细云还,墙阴杂英积。 ——皎然
悬灯寄前焰,遥月升圆魄。 ——崔子向
何意清夜期,坐为高峰隔。 ——皎然
茗园可交袂,藤涧好停锡。 ——崔子向
微雨听湿巾,迸流从点席。 ——皎然
戏猿隔枝透,惊鹿逢人踯。 ——崔子向
睹物赏已奇,感时思弥极。 ——皎然
芳菲如驰箭,望望共君惜。 ——崔子向
宁妨花木乱,转学心耳寂。 ——崔子向
取性怜鹤高,谋闲任山僻。 ——皎然
倚舷息空曲,舍履行浅碛。 ——崔子向
渚箬入里逢,野梅到村摘。 ——皎然
碑残飞雉岭,井翳潜龙宅。 ——崔子向
坏寺邻寿陵,古坛留劫石。 ——皎然
穿阶笋节露,拂瓦松梢碧。 ——崔子向
天界细云还,墙阴杂英积。 ——皎然
悬灯寄前焰,遥月升圆魄。 ——崔子向
何意清夜期,坐为高峰隔。 ——皎然
茗园可交袂,藤涧好停锡。 ——崔子向
微雨听湿巾,迸流从点席。 ——皎然
戏猿隔枝透,惊鹿逢人踯。 ——崔子向
睹物赏已奇,感时思弥极。 ——皎然
芳菲如驰箭,望望共君惜。 ——崔子向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皎然 jiǎo rán
(1).明亮洁白貌。《汉书·天文志》:“ 元延 元年四月丁酉日餔时,天暒晏,殷殷如雷声,有流星头大如缶,长十餘丈,皎然赤白色,从日下东南去。”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任诞》:“ 王子猷 居 山阴 ,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偟,咏 左思 《招隐》诗。” 唐 陆龟蒙 皮日休 《寒夜联句》:“况闻风篁上,摆落残冻雪。寂尔万籟清,皎然诸靄灭。” 明 谢谠 《四喜记·佳期重会》:“冰轮乍皎然,正中天,懽娱不觉宵光半。”
(2).高洁貌。《后汉书·王畅传》:“ 蘧伯玉 耻独为君子,府君不希 孔圣 之明训,而慕 夷 齐 之末操,无乃皎然自贵於世乎?” 明 方孝孺 《袁安卧雪图赞》:“烈烈司徒,处困不折。志行皎然,与雪俱洁。”
(3).清晰貌;分明貌。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声律》:“抗喉矫舌之差,攒脣激齿之异,廉肉相準,皎然可分。” 唐 孟郊 《送孟寂赴举》诗:“浊水无白日,清流鉴苍旻。贤愚皎然别,结交当有因。” 清 龚自珍 《与江居士笺》:“所可喜者,中夜皎然,於本来此心,知无损已尔。” 李新 《〈红楼梦〉新评》:“殊不知视妇女如珍宝之心,皎然如见,此不可为讳者也。” ——《漢語大詞典》
(2).高洁貌。《后汉书·王畅传》:“ 蘧伯玉 耻独为君子,府君不希 孔圣 之明训,而慕 夷 齐 之末操,无乃皎然自贵於世乎?” 明 方孝孺 《袁安卧雪图赞》:“烈烈司徒,处困不折。志行皎然,与雪俱洁。”
(3).清晰貌;分明貌。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声律》:“抗喉矫舌之差,攒脣激齿之异,廉肉相準,皎然可分。” 唐 孟郊 《送孟寂赴举》诗:“浊水无白日,清流鉴苍旻。贤愚皎然别,结交当有因。” 清 龚自珍 《与江居士笺》:“所可喜者,中夜皎然,於本来此心,知无损已尔。” 李新 《〈红楼梦〉新评》:“殊不知视妇女如珍宝之心,皎然如见,此不可为讳者也。” ——《漢語大詞典》
戏 ( 戲 ) xì/hū
戏 [ xì ]
- 玩耍:游~。儿~。嬉~。~豫(嬉游逸乐)。二龙~珠。
- 嘲弄,开玩笑:~言。~弄。~谑(用诙谐有趣的话开玩笑)。
- 戏剧,也指杂技:一出~。黄梅~。看~。演~。皮影~。
- 〔於(wū)~〕同“呜呼”。
猿 yuán《國語辭典》
猿 [ yuán ]
名- 灵长目猿科动物的泛称。与猴同类,惟颊下无囊,无尾,臀无坚皮。形似人,能坐能立,性聪慧,善于模倣,多生活于森林中。种类繁多,如长臂猿、黑猩猩等。
隔 gé《國語辭典》
隔 [ gé ]
动- 遮断、阻塞。如:「阻隔」、「分隔」。《说文解字·阜部》:「隔,塞也。」《后汉书·卷三三·郑弘传》:「帝问知其故,遂听置云母屏风,分隔其闲。」
- 距离、间隔。如:「相隔千里」、「隔两天再说吧!」。《新唐书·卷一·高祖本纪》:「今江都隔远,后期奈何?」唐·李商隐〈无题〉诗:「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 改变、变异。《续汉书志·第二三·郡国志五》赞曰:「称号迁隔,封割纠纷。」
枝 zhī/qí《國語辭典》
枝 [ zhī ]
名- 树干从旁生出的枝条。如:「枯枝」、「嫩枝」。《说文解字·木部》:「枝,木别生条也。」
- 凡自同一本源而分出者。《左传·庄公六年》:「《诗》云:『本枝百世。』」《荀子·儒效》:「故以枝代主而非越也。」
- 四肢。《庄子·大宗师》:「堕枝体,黜聪明,离形去知。」通「肢」。
- 量词。计算细长物体的单位。如:「一枝花」、「三枝毛笔」。
- 姓。如汉代有枝百英。
- 不中肯的、不一致的。《易经·系辞下》:「中心疑者,其辞枝。」
枝 [ qí ]
名- 多出的脚趾。如:「骈拇枝指」。《集韵·平声·支韵》:「跂,《说文》:『足多指也。』或作枝。」同「跂 」。
透 tòu《國語辭典》
透 [ tòu ]
动- 一物体穿过另一物体。如:「渗透」、「刺透」、「阳光穿透了树叶,洒了一地的灿烂。」
- 暗地里报讯。如:「到时候,还烦你多少透一点讯息。」
- 显露。如:「白里透红」。
- 形容澈底而充分的程度。如:「熟透」、「摸透」、「看透」、「苦透」、「恨透」、「冷透」。
惊 ( 驚 ) jīng
惊 [ jīng ]
- 骡马等因为害怕而狂奔起来不受控制:~车。~群。马~车败。
- 害怕,精神受了突然刺激而紧张不安:~恐。~骇。~愕。~惶。~诧。~遽。~厥。~悟。~心动魄。~惶失措。~世骇俗(言行出奇,使世人惊恐)。
- 震动:~动。~扰。~堂木。打草~蛇。
- 出人意料的:~喜。
鹿 lù《國語辭典》
鹿 [ lù ]
名- 动物名。哺乳纲偶啼目鹿科。体型细长,腿长,褐色毛,性温顺,雄者有角。栖息于沙漠、冻原、沼泽和高山坡等地区。肉可食,皮可制革,角可供作装饰品。
- 方形的粮仓。《国语·吴语》:「市无赤米,而囷鹿空虚。」三国吴·韦昭·注:「员曰囷,方曰鹿。」
- 比喻帝位、政权。《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唐·温庭筠〈过五丈原〉诗:「下国卧龙空误主,中原逐鹿不因人。」
- 姓。如汉代有鹿旗。
- 二一四部首之一。
逢 féng《國語辭典》
逢 [ féng ]
动- 遭遇、碰上。如:「逢年过节」。《诗经·邶风·柏舟》:「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 遇见。如:「相逢」、「久别重逢」。
- 用言语或行动讨好别人。如:「逢迎」。《孟子·告子下》:「今之大夫皆逢君之恶。」《辽史·卷一○一·萧胡笃传》:「胡笃长于骑射,见天祚好游畋,每言从禽之乐,以逢其意。」
- 姓。如汉代有逢萌。
逢 [ péng ]
状- 参见「[[逢逢]]」条。
- 姓。如夏朝有逢蒙。
人 rén《國語辭典》
人 [ rén ]
名- 具有高度智慧和靈性,且能製造並使用工具以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如:「男人」、「女人」、「人類」。
- 別人、他人。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每人。如:「人盡皆知」、「人手一冊」。《後漢書·卷一八·吳漢傳》:「若能同心一力,人自為戰,大功可立。」
- 某種類型、身分的人。如:「軍人」、「主持人」、「介紹人」、「臺北人」。
- 人的品格和性情。如:「文如其人」。《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宋·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世之學者,無問乎識與不識,而讀其文,則其人可知。」
- 姓。如明代有人杰。
- 二一四部首之一。
踯 ( 躑 ) zhí
踯 [ zhí ]
- 〔~躅〕徘徊不进,如“他~~在街头”。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