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述:吴均颇劲,失于典裁。

皎然唐代〕《讲古文联句

帝出于震,文明始敷。 ——潘述
山岳降气,龟龙负图。 ——裴济
爰有书契,乃立典谟。 ——皎然
先知孔圣,飞步天衢。 ——汤衡
汉承秦弊,尊儒尚学。 ——潘述
百氏六经,九流七略。 ——裴济
屈宋接武,班马继作。 ——皎然
或颂燕然,或赞麟阁。 ——汤衡
降及三祖,始变二雅。 ——潘述
仲宣闲和,公干萧洒。 ——皎然
士衡安仁,不史不野。 ——皎然
左张精奥,嵇阮高寡。 ——汤衡
暨于江表,其文郁兴。 ——汤衡
绮丽争发,繁芜则惩。 ——潘述
词晔春华,思清冬冰。 ——潘述
景纯跌宕,游仙独步。 ——汤衡
青云其情,白璧其句。 ——汤衡
灵运山水,实多奇趣。 ——潘述
远派孤峰,龙腾凤翥。 ——潘述
陶令田园,匠意真直。 ——皎然
春柳寒松,不凋不饰。 ——皎然
江淹杂体,方见才力。 ——汤衡
拟之信工,似而不逼。 ——汤衡
鲍昭从军,主意危苦。 ——潘述
气胜其词,雅愧于古。 ——潘述
隐侯似病,创制规矩。 ——皎然
时见琳琅,惜哉榛楛。 ——皎然
谢脁秀发,词理翩翩。 ——汤衡
孤标爽迈,深造精研。 ——汤衡
惠休翰林,别白离坚。 ——潘述
有会必惬,无惭曩贤。 ——潘述
吴均颇劲,失于典裁。 ——皎然
竟乏波澜,徒工边塞。 ——皎然
彼柳吴兴,高视时辈。 ——汤衡
汀洲一篇,风流寡对。 ——汤衡
何逊清切,所得必新。 ——潘述
缘情既密,象物又真。 ——潘述
江总征正,未越常伦。 ——皎然
时合风兴,或无淄磷。 ——皎然
二杜繁俗,三刘琐碎。 ——汤衡
陈徐之流,阴张之辈。 ——汤衡
伊数公者,阃域之外。 ——潘述
吁此以还,有固斯郐。 ——潘述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典裁

潘 pān《國語辭典》

潘 [ pān ]

  1. 淘米汁,俗称为「洗米水」。《左传·哀公十四年》:「使疾,而遗之潘沐。」晋·杜预·注:「潘,米汁,可以沐头。」《新唐书·卷二○·礼乐志十》:「以盆盛潘及沐盘,升自西阶,授沐者,沐者执潘及盘入。」
  2. 水流盘旋、溢洄的地方。《管子·五辅》:「导水潦,利陂沟,决潘渚,溃泥滞。」《列子·黄帝》:「止水之潘为渊。」
  3. 姓。如晋朝有潘岳。
述 shù《國語辭典》

述 [ shù ]

  1. 遵循。《说文解字·辵部》:「述,循也。」《汉书·卷三○·艺文志》:「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唐·颜师古·注:「述,修也。言以尧舜为本始而遵修之。」
  2. 继续别人的事业或阐述他人的学说。《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南朝梁·皇侃·疏:「述者,传于旧章也。」
  3. 说明、记叙。如:「口述」、「描述」。清·方苞〈左忠毅公轶事〉:「后常流泪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吴 ( 吳 ) wú《國語辭典》
  1. 「吳 」的異體字。
均 jūn《國語辭典》

均 [ jūn ]

  1. 等同、没有轻重多寡之分的。如:「平均」、「均匀」、「贫富不均」、「势均力敌」。
  1. 公平、相等。如:「均分」、「均摊」。
  2. 皆、全部。如:「老少均安」、「均已脱脸」。
  1. 调和、调节。《诗经·小雅·皇皇者华》:「我马维骃,六辔既均。」汉·毛亨·传:「均,调也。」《文选·张协·七命》:「营匠斲其朴,伶伦均其声。」
  1. 制造陶、瓦器时所用的旋转台。《管子·七法》:「不明於则而欲出号令,犹立朝夕于运均之上。」
  2. 量词。古代计算容量的单位。二千五百石为一均。《汉书·卷二四·食货志下》:「令官作酒,以二千五百石为均。」

均 [ yùn ]

  1. 和谐的音。《文选·成公绥·啸赋》:「音均不恒,曲无定制。」通「韵」。
颇 ( 頗 ) pō
颇 [ pō ]
  1. 偏,不正:偏~。~覆。~僻。
  2. 很,相当地;~为(wéi)。~佳。~久。~以为然。
  3. 姓。
劲 ( 勁 ) jìn/jìng
劲 [ jìn ]
  1. 力气,力量:~头。费~。干~。
  2. 精神,情绪,兴趣:干活儿起~儿。这部电影真没~。
劲 [ jìng ]
  1. 坚强有力:~敌。~旅。~拔。~悍。~挺。~秀。~直。~松。强~。刚~。疾风知~草。
失 shī《國語辭典》

失 [ shī ]

  1. 丢掉、遗落。如:「丧失」、「遗失」、「失而复得」、「失魂落魄」。
  2. 错过、纵放。如:「错失良机」、「机不可失」。
  3. 找不到。如:「迷失方向」。《楚辞·屈原·九章·惜诵》:「欲横奔而失路兮,坚志而不忍。」
  4. 违背、不合乎。如:「失常」、「失态」、「失礼」。
  1. 错误。如:「过失」、「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于 ( 於 ) yú《國語辭典》

于 [ yú ]

  1. 去、往。《文選·曹植·責躬詩》:「煢煢僕夫,于彼冀方。」
  2. 取。《詩經·豳風·七月》:「晝爾于茅,宵爾索綯。」《孟子·萬章下》:「殺越人于貨,閔不畏死,凡民罔不譈。」
  1. 在。《儀禮·士昏禮》:「婿立于門外。」同「於 」。
  2. 以、用。《左傳·宣公十二年》:「楚自克庸以來,其君無日不以討國人而訓之,于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怠。」
  3. 對、對於。《詩經·邶風·泉水》:「有懷于衛,靡日不思。」
  4. 至、到。《淮南子·原道》:「以恬養性,以漠處神,則入于天門。」
  5. 依照。《書經·盤庚下》:「歷告爾百姓于朕志。」
  6. 為了。《孟子·萬章上》:「唯茲臣庶,女其于予治。」
  1. 和、與。《書經·康誥》:「告汝德之說,于罰之行。」
  1. 用於句首或句中,無義。如:「鳳凰于飛」。《詩經·周南·葛覃》:「黃鳥于飛。」
  2. 用於句尾,表示疑問的語氣。《呂氏春秋·審應覽·審應》:「然則先王聖于?」同「乎 」。
  1. 姓。如明代有于謙。

于 [ xū ]

  1. 表示感嘆的意思。《詩經·周南·麟之趾》:「于嗟麟兮。」通「吁」。
典裁 diǎn cái
典庄而有体制。《南史·王俭传》:“ 俭 寡嗜欲,唯以经国为务,车服尘素,家无遗财。手笔典裁,为当时所重。”《南史·虞寄传》:“帝谓 寄 兄 荔 曰:‘此颂典裁清拔,卿之 士龙 也,将如何擢用?’”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