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动须弥山,多方辩无匮。

段成式唐代〕《游长安诸寺联句。光宅坊光宅寺。中禅师影堂联句

名下固无虚,敖曹貌严毅。洞达见空王,圆融入佛地。 ——张希复
一言当要害,忽忽醒诸醉。不动须弥山,多方辩无匮。 ——郑符
坦率对万乘,偈答无所避。尔如毗沙门,外形如脱履。 ——段成式
但以理为量,不语怪力事。木石摧贡高,慈悲引贪恚。 ——升上人
当时乏支许,何人契深致。随宜讵说三,直下开不二。 ——段成式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须弥山多方无匮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1.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2.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3.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1.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1.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1.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2.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1.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动 ( 動 ) dòng
动 [ dòng ]
  1. 改变原来位置或脱离静止状态,与“”相对:变~。波~。浮~。振~(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作往复运动。亦称“振荡”)。震~(a.颤动或使颤动,如“门窗~~了一下”;b.重大事情或消息使人心不平静,如“~~全国”)。
  2. 使开始发生:发~。
  3. 使用:~用。~武。~问(客套话,请问)。
  4. 使起作用或变化,使感情起变化:感~。~人心弦。娓娓~听。~容。
  5. 吃(多用于否定式):这几天不~荤腥。
  6. 非静止的:~画。
  7. 可变的:~产。
  8. 行为:举~。~作。
  9. 常常:~辄得咎。
须弥山(須彌山)xū mí shān
(1).梵语sumeru的译音。或译为 须弥楼 、 修迷卢 、 苏迷卢 等。有“妙高”、“妙光”、“安明”、“善积”诸义。原为古 印度 神话中的山名,后为佛教所采用,指一个小世界的中心。山顶为 帝释天 所居,山腰为四天王所居。四周有七山八海、四大部洲。《释氏要览·界趣》:“《长阿含》《起世因本经》等云:四洲地心,即 须弥山 。此山有八山遶外,有大铁围山,周迴围绕,并一日月昼夜回转照四天下。”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天咫》:“释氏书言, 须弥山 南面有阎扶树,月过,树影入月中。”《封神演义》第七三回:“非铜非铁又非钢,曾在 须弥山 下藏。” 清 昭梿 《啸亭续录·佛言须弥山》:“佛经言 须弥山 高数万由旬,日月绕山周行,为其峯影所蔽,遂分昼夜。”亦省称“ 须弥 ”。 宋 苏轼 《观湖》之一:“ 须弥 有顶低垂日, 兜率 无根下戴鼇。” 清 姚鼐 《题〈四更山吐月图〉》诗:“环海世界中 须弥 ,光明隐蔽行两规。”
(2).指 喜马拉雅山 。 康有为 有《望须弥山云飞因印度之亡感望故国闻西藏又割地矣》诗。  ——《漢語大詞典》
多方 duō fāng
(1).泛指众邦国。《书·泰誓下》:“维我 有周 ,诞受多方。” 孔 传:“多方,众方之国。”《书·多方》:“王若曰,猷,告尔四国多方。” 杨树达 《积微居小学述林·释〈尚书〉‘多方’》:“今按:方者, 殷 周 称邦国之辞……多方谓多国多邦,盖无可疑。”
(2).多种方法。《左传·昭公三十年》:“若为三师以肄焉,一师至,彼必皆出。彼出则归,彼归则出, 楚 必道敝。亟肄以罢之,多方以误之,既罢而后以三军继之,必大克之。”《魏书·阳固传》:“时 世宗 广访得失, 固 上讜言表曰:‘臣闻为治不在多方,在於力行而已。’” 唐 韩愈 《王公神道碑铭》:“时疫旱甚,人死亡且尽,公至,多方救活,天遂雨,疫定。” 金 王若虚 《孟子辨惑》:“天下之人,不能皆上性,君子多方教人,要以趋於善而已。” 清 王士禛 《居易录谈》卷中:“屡次特遣大臣察勘,多方賑济。”
(3).多端,多方面。《墨子·公孟》:“人之所得於病者多方,有得之寒暑,有得之劳苦。”《楚辞·九辩》:“心怵惕而震盪兮,何所忧之多方。” 朱熹 集注:“方,犹端也。” 清 魏源 《默觚上·学篇十一》:“道以多歧亡羊,学以多方丧生。”
(4).学识渊博。《庄子·天下》:“ 惠施 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  ——《漢語大詞典》
辩 ( 辯 ) biàn
辩 [ biàn ]
     ◎ 说明是非或争论真假:分~(亦作“分辨”)。争~。答~。~白。~驳。~护。~解(jiě)。~论。~士。~证。
无匮(無匱)wú kuì
不缺乏;无穷匮。《国语·周语上》:“忠分则均,仁行则报……分均无怨,行报无匱。” 晋 左思 《吴都赋》:“於是乐只衎而欢飫无匱,都輦殷而四奥来暨。” 唐 郑符 段成式 等《中禅师影堂联句》:“一言当要害,忽忽醒诸醉;不动 须弥山 ,多方辨无匱。”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