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江南 jiāng nán
(1).指 长江 以南的地区。各时代的含义有所不同: 汉 以前一般指今 湖北省 长江 以南部分和 湖南省 、 江西省 一带;后来多指今 江苏 、 安徽 两省的南部和 浙江省 一带。《左传·昭公三年》:“王以田 江 南之 梦 。” 汉 阮瑀 《为曹公作书与孙权》:“孤与将军,恩如骨肉,割授 江 南,不属本州。” 唐 张九龄 《感遇》诗:“ 江 南有丹橘,经冬犹緑林。” 陈毅 《东征初抵高淳》诗:“此日一帆凭顾盼,重山復水是 江 南。” 周恩来 《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诗:“千古奇冤, 江 南一 叶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2). 南北朝 时, 南朝 与 北朝 隔 江 对峙,因称 南朝 及其统治下的地区为 江南 。 南朝 齐 谢朓 《鼓吹曲》:“ 江南 佳丽地, 金陵 帝王州。”《南齐书·魏虏传》:“﹝ 拓拔宏 ﹞甚重 齐 人,常谓其臣下曰:‘ 江南 多好臣。’伪侍臣 李元凯 对曰:‘ 江南 多好臣,岁一易主; 江北 无好臣,而百年一主。’ 宏 大慙。”
(3). 南唐 建都 金陵 (今 南京市 ),后亦称 南唐 及其统治下的地区为 江南 。《宋史·世家传一·李煜》:“ 江南 伪主 李煜 ,承奕世之遗基,据偏方而窃号。”《宋史·世家传三·钱俶》:“﹝ 乾祐 ﹞三年, 江南 遣其将 查文徽 攻 福州 , 俶 发兵擒 文徽 。” ——《漢語大詞典》
(2). 南北朝 时, 南朝 与 北朝 隔 江 对峙,因称 南朝 及其统治下的地区为 江南 。 南朝 齐 谢朓 《鼓吹曲》:“ 江南 佳丽地, 金陵 帝王州。”《南齐书·魏虏传》:“﹝ 拓拔宏 ﹞甚重 齐 人,常谓其臣下曰:‘ 江南 多好臣。’伪侍臣 李元凯 对曰:‘ 江南 多好臣,岁一易主; 江北 无好臣,而百年一主。’ 宏 大慙。”
(3). 南唐 建都 金陵 (今 南京市 ),后亦称 南唐 及其统治下的地区为 江南 。《宋史·世家传一·李煜》:“ 江南 伪主 李煜 ,承奕世之遗基,据偏方而窃号。”《宋史·世家传三·钱俶》:“﹝ 乾祐 ﹞三年, 江南 遣其将 查文徽 攻 福州 , 俶 发兵擒 文徽 。” ——《漢語大詞典》
多 duō《國語辭典》
多 [ duō ]
形- 丰富、不少。如:「多事之秋」、「友直、友谅、友多闻。」《文选·潘岳·杨荆州诔》:「多才丰艺,强记洽闻。」
- 有余。如:「一年多」、「十万多人」。
- 经常。如:「多读多写」。《文选·孔融·荐祢衡表》:「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 非常。表程度高。如:「多谢」、「好得多」、「快得多」。
- 大部分。表数量大。《孟子·梁惠王下》:「诸侯多谋伐寡人者。」《洛阳伽蓝记·卷四·法云寺》:「王侯第宅,多题为寺。」
- 过分、不必要。如:「多疑」、「多管闲事」。
- 只、只是。《论语·子张》:「多见其不知量也。」唐·徐凝〈独住僧〉诗:「多应独住山林惯,唯照寒泉自剃头。」
- 称美、称赞。《史记·卷一○○·季布传》:「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汉书·卷六八·霍光传》:「众庶莫不多光。」
- 胜、超过。明·汤显祖《紫箫记·第一○出》:「想他才似相如,貌多王粲。」
- 姓。如商代有多父鼎。
多 [ duó ]
副- 何等、如何。表疑问、感叹的语气。如:「多好」、「多高」、「带大一个孩子是多么不容易啊!」
秋热(秋热)
宋 杨万里 过土笕冈 秋热方升日,朝凉更迥郊。 ——《骈字类编》
至 zhì《國語辭典》
至 [ zhì ]
动- 到达、来到。《论语·子罕》:「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 大、完善。《孝经·开宗明义章》:「先王有至德要道。」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
- 极、甚。《吕氏春秋·杂俗览·为欲》:「天子至贵也,天下至富也,彭祖至寿也。诚无欲,则是三者不足以劝。」《文选·李密·陈情表》:「今臣亡王国贱俘,至微至陋。」
- 表示转折的语气。《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 二十四节气之一。如:「冬至」、「夏至」。
- 二一四部首之一。
九日 jiǔ rì
(1).九个太阳。古代神话,谓天有十日,九日居大木之下枝,一日居上枝, 尧 使 后羿 射之,中九日。见《楚辞·招魂》、《山海经·海外东经》。 三国 魏 曹植 《愁霖赋》:“攀扶桑而仰观兮,假九日於天皇。” 晋 傅玄 《杂诗》:“暘谷发清曜,九日栖高枝。” 清 顾炎武 《书女娲庙》诗:“弯弓不射九日落,苍苍列象生毛羽。”
(2).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艺文类聚》卷四引 南朝 梁 吴均 《续齐谐记》:“今世人每至九日,登山饮菊酒。” 唐 李白 《九日龙山饮》诗:“九日 龙山 饮,黄花笑逐臣。” 元 丁鹤年 《登定海虎蹲山》诗:“东海十年多契阔,西风九日独登临。” ——《漢語大詞典》
(2).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艺文类聚》卷四引 南朝 梁 吴均 《续齐谐记》:“今世人每至九日,登山饮菊酒。” 唐 李白 《九日龙山饮》诗:“九日 龙山 饮,黄花笑逐臣。” 元 丁鹤年 《登定海虎蹲山》诗:“东海十年多契阔,西风九日独登临。” ——《漢語大詞典》
而 ér《國語辭典》
而 [ ér ]
名- 两颊上的毛。《说文解字·而部》:「而,须也。」《周礼·冬官考工记·梓人》:「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你。《诗经·大雅·桑柔》:「嗟尔朋友,予岂不知而作!」《左传·定公十四年》:「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
- 我。《战国策·赵策一》:「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而可以报知伯矣。』」《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聂政传》:「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
- 至、到。如:「自南而北」、「自壮而老」。
- 能、可以。《战国策·齐策六》:「齐多知而解此环不?」《淮南子·原道》:「行柔而刚,用弱而强。」
- 之、的。《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淮南子·人间》:「虞之与虢,相恃而势也。」
- 以。如:「从今而后」、「自此而下」。《易经·系辞上》:「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孟子·尽心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
- 才、始。表时间。《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
- 犹。《论语·阳货》:「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孟子·告子下》:「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 和、与。《论语·雍也》:「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哀乐而乐哀,皆丧心也。」
- 并且。《书经·皋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能哲而惠,何忧乎驩兜?」《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则、就。《易经·系辞下》:「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左传·襄公十八年》:「诸侯方睦于晋,臣请尝之。若可,君而继之。」
- 如、若。《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 因而、所以。《左传·成公八年》:「谓汶阳之田,敝邑之旧也,而用师于齐,使归诸敝邑。」汉·刘向《说苑·卷一九·修文》:「情动于中,而形于声。」
- 然而、但是、却。表转折之意。《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孟子·离娄下》:「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
- 尚且。《庄子·天道》:「夫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后之序,而况之道乎?」《淮南子·人间》:「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
- 用于句末,相当于「兮」、「罢了」。《诗经·齐风·著》:「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 用于句首,相当于「岂」、「难道」。《论语·颜渊》:「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左传·昭公十三年》:「诸侯事晋,未敢携贰,况卫在君之宇下,而敢有异志?」
- 用于形容词或副词的语尾,无义。《左传·文公十七年》:「铤而走险,何能择?」
后凉(後凉)hòu liáng
十六国 之一。氐族 吕光 于公元386年据 凉州 ,称 酒泉公 ,国号 凉 ,建都 姑臧 ,史称 后凉 (公元386年-403年)。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