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藉草风犹暖,攀条露已晞。

白居易唐代〕《喜晴联句

苦雨晴何喜,喜于未雨时。气收云物变,声乐鸟乌知。 ——白居易
蕙泛光风圃,兰开皎月池。千峰分远近,九陌好追随。 ——王起
白日开天路,玄阴卷地维。馀清在林薄,新照入涟漪。 ——刘禹锡
碧树凉先落,青芜湿更滋。晒毛经浴鹤,曳尾出泥龟。 ——白居易
舞去商羊速,飞来野马迟。柱边无润础,台上有游丝。 ——王起
桥净行尘息,堤长禁柳垂。宫城开睥睨,观阙丽罘罳. ——刘禹锡
洛水澄清镇,嵩烟展翠帷。梁成虹乍见,市散蜃初移。 ——白居易
藉草风犹暖,攀条露已晞。屋穿添碧瓦,墙缺召金锤。 ——王起
迥彻来双目,昏烦去四支。霞文晚焕烂,星影夕参差。 ——刘禹锡
爽助门庭肃,寒摧草木衰。黄干向阳菊,红洗得霜梨。 ——白居易
假盖闲谁惜,弹弦燥更悲。散蹄良马稳,炙背野人宜。 ——王起
洞户晨晖入,空庭宿雾披。推林出书目,倾笥上衣椸。 ——刘禹锡
道路行非阻,轩车望可期。无辞访圭窦,且愿见琼枝。 ——白居易
山阁蓬莱客,储宫羽翼师。每优陪丽句,何暇觌英姿。 ——王起
玩景方搔首,怀人尚敛眉。因吟仲文什,高兴尽于斯。 ——刘禹锡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白居易藉草攀条

白居易 bái jū yì
(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b02c(今陕西渭南)。贞元年间进士。历任左拾遗,江州司马,杭州、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与元稹齐名,并称“元白”。作有重要诗论《与元九书》及体现其诗论主张的政治讽谕诗《秦中吟》《新乐府》等。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为世人传诵。有《白氏长庆集》。  ——《漢語大詞典》
藉草
谢惠连上巳诗藉草绕回壑
天宝遗事长安士女游春野步遇名花则设席藉草以红裙递相插挂以为宴幄  ——《分类字锦》
风 ( 風 ) fēng/fěng
风 [ fēng ]
  1. 空气流动的现象。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向。~速。~级。~险。~波(喻纠纷或乱子)。~雨如磐(a.指风雨不断,天色黑暗,给人以重压的感觉;b.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花雪月(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的的诗文)。
  2. 像风那样迅速、普遍的:~潮。~靡一时。~驰电掣。
  3. 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气。~习。~物(某地特有的景物)。~尚(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
  4. 消息,传闻:~传(chuán )(传闻)。闻~而动。
  5. 表现在外的景象、态度、举止:~景。~度。~格(a.气度,作风;b.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艺术特色)。~骨(a.刚强的气概;b.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致。~采(a.人美好的礼仪举止,亦作“丰采”;b.文采;c.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骚(a.指举止轻佻,如“卖弄~~”,一般指妇女;b.中国的《诗经》和《楚辞》的并称)。
  6. 指民歌、歌谣:国~(《诗经》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采~。
  7. 中医学指某些疾病:~瘫。~湿。
  8. 姓。
风 [ fěng ]
◎ 古同“”,讽刺。
    犹 ( 猶 ) yóu
    犹 [ yóu ]
    1. 相似,如同:~如。过~不及。
    2. 尚且:~且。~自。困兽~斗(喻濒于失败的人,虽走投无路还要顽强抵抗)。
    3. 〔~豫〕迟疑不决。
    4. 〔~疑〕迟疑。
    5. 仍然,还(hái ):~然。记忆~新。
    暖 nuǎn《國語辭典》

    暖 [ nuǎn ]

    1. 温和、温暖。如:「春暖花开」。《墨子·节用中》:「冬服绀緅之衣,轻且暖。」宋·欧阳修〈采桑子·春深雨过西湖好〉词:「蝶乱蜂喧,晴日催花暖欲然。」
    1. 使冷的变温热。如:「暖酒」、「把手伸过来暖一下。」

    暖 [ xuān ]

    1. 参见「[[暖暖」、「暖姝]]」条。
    攀条(攀條)pān tiáo
    攀引或攀折枝条。《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平原侯植》:“朝游登凤阁,日暮集华沼。倾柯引弱枝,攀条摘蕙草。” 宋 苏轼 《次韵曾仲锡承议食蜜渍生荔支》:“攀条与立新名字,儿女称呼恐不经。”  ——《漢語大詞典》
    露 lòu/lù《國語辭典》

    露 [ lù ]

    1. 靠近地面的水蒸气,夜间遇冷而凝结成的小水珠。《楚辞·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唐·杜甫〈月夜忆舍弟〉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 芳香可饮的酒或液体。如:「玫瑰露」、「果子露」。
    3. 姓。如汉代有露平。
    1. 表现、显现。如:「显露」、「表露」、「暴露」、「原形毕露」。

    露 [ lòu ]

    1. 显现。如:「露出马脚」、「衣角外露」。
    2. 泄漏。如:「露了口风」。《后汉书·卷七一·皇甫嵩传》:「角等知事已露,晨夜驰敕诸方,一时俱起。」
    已 yǐ《國語辭典》

    已 [ yǐ ]

    1. 停止。《詩經·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論語·泰伯》:「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2. 完畢、完成。《國語·齊語》:「有司已於事而竣。」《漢書·卷三○·藝文志》:「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
    3. 黜退。《論語·公冶長》:「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
    4. 病癒。《史記·卷一○五·扁鵲倉公傳》:「一飲汗盡,再飲熱去,三飲病已。」
    1. 已經。如:「時間早已過了。」《論語·微子》:「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唐·李白〈早發白帝城〉詩:「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2. 太、甚。《孟子·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管子·戒》:「其為人也,好善而惡惡已甚。」
    3. 隨後、然後。《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韓王成無軍功,項王不使之國,與俱至彭城,廢以為侯,已又殺之。」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遊天台山日記》:「香風來處,玉蘭芳草,處處不絕。已至一山嘴,石壁直豎澗底,澗深流駛,旁無餘地。」
    4. 一定、必定。《漢書·卷五二·灌夫傳》:「夫不好文學,喜任俠,已然諾。」
    1. 用於句尾。相當於「矣」。《書經·洛誥》:「公定,予往已。」《孟子·梁惠王上》:「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1. 用於句首,表示感嘆的語氣。《書經·大誥》:「已!予惟小子。」同「哎 」。
    1. 此、如此。《論語·陽貨》:「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史記·卷二·夏本紀》:「敦序九族,眾明高翼,近可遠在已。」
    晞 xī《國語辭典》

    晞 [ xī ]

    1. 蒸发、干燥。《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萋萋,白露未晞。」宋·贺铸〈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词:「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垄两依依。」
    2. 晒、弄干。《楚辞·屈原·九歌·少司命》:「与女沐兮咸池,晞女发兮阳之阿。」晋·嵇含〈悦晴诗〉:「翔凤晞轻翮,应龙曝纤鬐。」
    3. 消散。《楚辞·王逸·九思·疾世》:「时昢昢兮旦旦,尘莫莫兮未晞。」汉·曹操〈祀故太尉桥玄文〉:「灵幽体翳,邈哉晞矣。」
    4. 破晓、露出曙光。《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晞,颠倒衣裳。」唐·孔颖达·正义:「晞,谓将旦之时,日之光气始升。」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