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挲东绢三叹息,收入放翁诗卷中。

陆游宋代〕《拟岘台观雪

垂虹亭上三更月,拟岘台前清晓雪。我行万里跨秦吴,此地固应名二绝。

山川灭没雪作海,乱坠天花自成态。狂歌痛饮豪不除,更忆衔枚驰出塞。

芦摧苇折号饥鸿,欲傅粉墨无良工。摩挲东绢三叹息,收入放翁诗卷中。

明朝青天行日毂,万瓦生烟失琼玉。世间成坏本相寻,却看晴山晕眉绿。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摩挲东绢三叹收入诗卷

摩挲 mā sā
亦作“ 摩莎 ”。亦作“ 摩娑 ”。
(1).揉搓。《礼记·郊特牲》“汁献涚于醆酒” 汉 郑玄 注:“摩莎泲之,出其香汁。” 冰心 《南归》:“ 涵 和 华 摩挲着忧愁的倦眼,和我交替。”
(2).抚摸。《释名·释姿容》:“摩娑,犹末杀也,手上下之言也。”《后汉书·方术传下·蓟子训》:“后人復於 长安 东 霸城 见之,与一老公共摩挲铜人。” 唐 韩愈 《石鼓歌》:“牧童敲火牛礪角,谁復著手为摩挲?” 清 昭梿 《啸亭续录·吴六奇》:“其署中有峻石高数丈, 查 爱之,摩挲抚惜,因醉题‘縐石’。”
(3).琢磨。 元 汤式 《一枝花·劝妓女从良》套曲:“试点检鶯花簿,细摩挲烟月文。”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五:“兴至则解衣盘礴,一妻二女,皆能点染设色,相与摩挲指示,共相娱悦。”
(4).模糊。 宋 陆游 《睡起遣怀》诗:“摩挲困睫喜汤熟,小瓶自拆山茶香。” 元 杨显之 《酷寒亭》第三折:“你莫不是眼摩挲,错认了你这亲眷,你却是姓甚么。”《金瓶梅词话》第八回:“此时宿酒未醒,醉眼摩娑,前合后仰。” 傅敷 《感秋》诗之三:“欲写沉忧付壮歌,江山眼底认摩娑。”
(5).消磨。 明 王九思 《曲江春》第四折:“从今后,青山止许 巢由 採,黄金休把 相如 买,摩挲了壮怀。” 明 陈继儒 《读书镜》卷一:“大抵著书,上者羽翼世道……又次者资辅聪明,又次者摩娑岁月。”
(6).摸索。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孤嫁女》:“时值上弦,幸月色昏黄,门户可辨。摩娑数进,始抵后楼。”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诛妖檄文》:“譬如黑暗之中未睹天目,暗中摩挲,不辨方位,何能不误入迷途以待天晓乎?”  ——《漢語大詞典》
东绢(東絹)dōng juàn
旧称 四川省 盐亭县 产的鹅溪绢。多用于绘画。 唐 杜甫 《戏为韦偃〈双松图〉歌》:“ 韦侯 韦侯 数相见,我有一匹好东绢,重之不减锦绣段。已令拂拭光凌乱,请公放笔为直干。” 宋 黄庭坚 《次前韵谢与迪惠所作竹五幅》:“我有好东绢,晴明要会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八·东绢》:“ 蜀 盐亭县 有 鹅溪 ,县出绢,谓之鹅溪绢,亦名东绢。 子美 诗‘我有一疋好东绢’是也。”  ——《漢語大詞典》
三叹(三歎)sān tàn
亦作“ 三叹 ”。 多次感叹,形容慨叹之深。《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吾子置食之间三嘆,何也?” 唐 杜甫 《惜别行送刘判官》诗:“九州兵革浩茫茫,三叹聚散临重阳。”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自述》:“予每读其史传及《正气歌》,未尝不三嘆流涕也,今予亦祇法 文丞相 已。”
谓三人随着歌唱者发出赞叹之声,予以应和。《文选·陆机〈文赋〉》:“虽一唱而三叹,固既雅而不艳。” 李善 注:“唱,发歌句者;三叹,三人从而叹之。”  ——《漢語大詞典》
息 xī《國語辭典》

息 [ xí ]

  1. 呼吸时出入的气。如:「窒息」、「奄奄一息」、「一息尚存」。《聊斋志异·卷七·青娥》:「略闻香息,心愿窃慰。」
  2. 子女、儿子。如:「子息」。《战国策·赵策四》:「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聊斋志异·卷二·婴宁》:「弱息仅存,亦为庶产。」
  3. 利钱。如:「利息」、「月息」、「年息」。《史记·卷七五·孟尝君传》:「贫不能与息者,取其券而烧之。」
  4. 音讯、音信。如:「消息」、「信息」。
  5. 赘肉。《黄帝素问灵枢经·卷一·邪气藏府病形篇》:「若鼻息肉不通,缓甚为多汗,微缓为痿瘘偏风。」通「瘜」。
  6. 姓。如明代有息隆泰。
  1. 呼吸、喘气。《汉书·卷五四·苏建传》:「武气绝,半日复息。」
  2. 休憩、放松身心。如:「歇息」、「休息」。《孟子·梁惠王下》:「饥者弗食,劳者弗息。」
  3. 停止、消失。如:「止息」、「息怒」、「川流不息」。《汉书·卷四八·贾谊传》:「百姓素朴,狱讼衰息。」
  4. 繁殖、滋长。《荀子·大略》:「有国之君,不息牛羊。」《战国策·齐策四》:「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
收入 shōu rù
(1).收获。《礼记·王制》“制农田百亩” 汉 郑玄 注:“农夫皆受田於公,曰肥墽,有五等,收入不同也。”《后汉书·庞参传》:“田畴不得垦闢,禾稼不得收入。”
(2).没收。《后汉书·皇甫规传》:“披埽凶党,收入财贿。”
(3).收进,收下。《说唐》第二回:“仁兄且收入,还有一塲大富贵送与令兄,肯容纳否?” 清 陈嵇 《望湘人》词:“记那年、收入巾箱,半是锦囊诗卷。”
(4).指收进来的钱物。《宋书·王弘传》:“虽资以廩赡,收入甚微。” 老舍 《四世同堂》二:“﹝他﹞不肯去多教几点钟的书,增加一点收入。”
(5).编入。 唐 韩愈 《石鼓歌》:“陋儒编诗不收入,二《雅》褊迫无委蛇。” 孙犁 《秀露集·文学和生活的路》:“其余两篇如有机会,我也想仍把它们收入集内。”
(6).聚集退入。《史记·项羽本纪》:“西破 秦 军 濮阳 东, 秦 兵收入 濮阳 。”
(7).犹映入。 沈从文 《从文自传·辰州》:“广大的竹林,黑色的悬岩,一一收入眼底。”  ——《漢語大詞典》
放 fàng《國語辭典》

放 [ fàng ]

  1. 逐。如:「流放」。《楚辞·屈原·渔父》:「屈原放逐在江湘之闲,忧愁叹吟,仪容变易。」
  2. 弃。《三国志·卷四四·蜀书·姜维传》:「寻被后主敕令,乃投戈放甲。」
  3. 放纵、任由。如:「放声高歌」、「放言高论」。《孟子·告子上》:「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
  4. 安置。如:「陈放」、「安放」。《水浒传·第二一回》:「一桶盘拖上楼来,放在春台上。」
  5. 发出。如:「施放」、「鸣放」。《三国演义·第五回》:「坚取箭,连放两箭,皆被华雄躲过。」
  6. 开、展。如:「心花怒放」、「百花开放」。
  7. 在一定时间后停止。如:「放学」、「放工」。
  8. 任官职,多指京官外任而言。如:「外放」、「下放」。《儿女英雄传·第四○回》:「赏了头等官加了个副都统衔,放了乌里雅苏台的参赞大臣了。」
  9. 弄,置于「仔细」、「明白」、「聪明」等词前,有提请注意的意思。如:「放明白些」、「放聪明点」。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三折》:「哥哥,你丢我时,放仔细些,我肚子上有个疖子哩。」
  10. 打网球、排球、乒乓球时的偷袭。如:「他在网前放小球,漂亮极了!」
  1. 放荡、不拘束。如:「豪放」、「狂放」、「奔放」。

放 [ fǎng ]

  1. 依据。《论语·里仁》:「放于利而行,多怨。」
  2. 至。《孟子·梁惠王下》:「南放于琅邪。」
  3. 仿效。《后汉书·卷四十·班彪传上》:「据坤灵之正位,放太紫之圆方。」宋·苏轼〈上韩太尉书〉:「皆依放儒术六经之言,而取其近似者以为口实。」
翁 wēng《國語辭典》

翁 [ wēng ]

  1. 父亲。《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宋·陆游〈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 参见「翁姑」、「翁婿」等条。
  3. 对男性长者的尊称。如:「老翁」、「李翁」、「渔翁」。唐·柳宗元〈江雪〉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4. 对男性的尊称。如:「仁翁」、「某翁」。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
  5. 姓。如汉代有翁伯。
诗卷(詩卷)shī juàn
诗集。 唐 杜甫 《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诗:“诗卷长留天地间,钓竿欲拂珊瑚树。”《旧五代史·梁书·罗隐传》:“ 畋 女幼有文性,尝览 隐 诗卷,讽诵不已。” 清 顾炎武 《自笑》诗:“自笑今年未得归,酒樽诗卷欲何依。”  ——《漢語大詞典》
中 zhōng/zhòng《國語辭典》

中 [ zhōng ]

  1. 距離四方或兩端相等的部位。如:「居中」、「中央」、「日正當中」。
  2. 內、裡面。如:「水中」、「夢中」、「心中」。
  3. 泛指某一時期以內。如:「一年之中」、「晉太元中」。
  4. 中華民國的簡稱。
  5. 姓。如漢代有中京。
  1. 居間介紹、連絡的。如:「中人」。
  2. 居於高低、大小、好壞之間的。如:「中級」、「中型」、「中等」。
  3. 半。如:「中夜」、「中途」。
  1. 正好。如:「適中」。
  2. 表示動作正在進行。如:「事情正在交涉中。」

中 [ zhòng ]

  1. 達到要點。《論語·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漢書·卷一○·成帝紀》:「朕涉道日寡,舉錯不中。」
  2. 合、正對上。如:「中規中矩」。《左傳·定公元年》:「未嘗不中吾志也。」《戰國策·西周策》:「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3. 遭受、感染。如:「中風」、「中毒」。
  4. 得。如:「中獎」、「中籤」、「中選」。
  5. 考取。如:「范進中舉」、「考中大學」。《儒林外史·第二回》:「這王大老爺,就是前科新中的。」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