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凋零殆尽,词源已竭,消磨未去,酒量犹恢。

李曾伯宋代〕《沁园春(再和)

绮阁香销,玉砌梦残,凄凉旧台。对御沟红叶,一番木落,宫墙黄菊,几度花开。水溯岷源,山联吴会,目送征鸿安往哉。都休问,六朝人物,谁拙谁才。
平生衮衮烟埃。记匹马当年荆蜀淮。叹凋零殆尽,词源已竭,消磨未去,酒量犹恢。八跪蟹肥,四腮鲈美,客有可人招不来。油幢暇,凭栏一笑,相与传杯。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凋零殆尽词源消磨酒量

叹 ( 嘆 ) tàn
叹 [ tàn ]
  1. 因忧闷悲痛而呼出长气:~气。~息。悲~。~惋。长吁短~。
  2. 因高兴、兴奋、激动而发出长声:~赏。~服。赞~。~观止矣(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
  3. 吟咏:咏~。一唱三~。
凋零 diāo líng
(1).零落。多指草木花叶。《素问·五常政大论》:“秋气劲切,甚则肃杀,清气大至,草木凋零,邪乃伤肝。” 南朝 梁 范缜 《神灭论》:“若枯即是荣,荣即是枯,应荣时凋零,枯时结实也。” 宋 王易简 《齐天乐·蝉》词:“怕寒叶凋零,蜕痕尘土。” 元 王翰 《题败荷》诗:“芳菲今日凋零尽,却送秋声到客衣。” 杨朔 《风暴》:“庄稼倒了,草木凋零了,每个村庄都赤裸裸地暴露出来。”
(2).形容事物衰败或耗减。 唐 罗隐 《送汝州李中丞十二韵》:“一兇虽剪灭,数县尚凋零。” 宋 欧阳修 《相度併县牒》:“地居僻远,户口凋零。” 元 无名氏 《冤家债主》第一折:“婆婆,趁俺两口儿在,将这家私分开了罢,若不分开呵,久已后喫这廝凋零的无了。”《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五:“等做家的自做家,破败的自破败,省得歹的累了好的,一总凋零了。” 阿英 《城隍庙的书市》:“这个年头,真是百业凋零,什么生意都不能做!”
(3).死亡,多指老年人。 唐 白居易 《代梦得吟》:“后来变化三分贵,同辈凋零太半无。”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实》:“一时交游,凋零殆尽,所接皆邈然少年,无可论旧事者。” 元 刘埙 《隐居通议·诗歌一》:“知己沦没,前辈凋零,俛仰昔今,为之陨涕。” 柯灵 《小浪花》:“我的同代人几乎凋零殆尽。”  ——《漢語大詞典》
殆尽(殆盡)dài jìn
几乎罄尽。 汉 孔融 《论盛孝章书》:“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旧唐书·郭子仪传》:“﹝ 房琯 ﹞兵及 陈涛 ,为贼所败,丧师殆尽。” 明 文徵明 《寿大中丞见素林公叙》:“至於今三十年,或老或死,沦落殆尽,而公归然犹系天下之望。” 马烽 西戎 《吕梁英雄传》第五六回:“ 兴县 地区反‘扫荡’大捷,七百馀敌寇被歼殆尽。”  ——《漢語大詞典》
词源(詞源)cí yuán
(1).喻滔滔不绝的文词。 南朝 梁 沈约 《为齐竟陵王发讲疏》:“而词源海广,理涂灵奥。” 唐 杜甫 《醉歌行》:“词源倒流 三峡 水,笔阵独扫千人军。” 清 曾国藩 《送周文泉大令之官城武》诗:“词源一泻不得休,往往巉巖杂婉孌。”
(2).词的起源。词,指长短句。 清 纳兰性德 《填词》诗:“词源远过诗律近,拟古乐府特加润。”
(3).语词的源头。在旧辞书中,《辞源》在语词溯源上有开创之功。  ——《漢語大詞典》
已 yǐ《國語辭典》

已 [ yǐ ]

  1. 停止。《詩經·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論語·泰伯》:「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2. 完畢、完成。《國語·齊語》:「有司已於事而竣。」《漢書·卷三○·藝文志》:「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
  3. 黜退。《論語·公冶長》:「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
  4. 病癒。《史記·卷一○五·扁鵲倉公傳》:「一飲汗盡,再飲熱去,三飲病已。」
  1. 已經。如:「時間早已過了。」《論語·微子》:「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唐·李白〈早發白帝城〉詩:「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2. 太、甚。《孟子·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管子·戒》:「其為人也,好善而惡惡已甚。」
  3. 隨後、然後。《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韓王成無軍功,項王不使之國,與俱至彭城,廢以為侯,已又殺之。」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遊天台山日記》:「香風來處,玉蘭芳草,處處不絕。已至一山嘴,石壁直豎澗底,澗深流駛,旁無餘地。」
  4. 一定、必定。《漢書·卷五二·灌夫傳》:「夫不好文學,喜任俠,已然諾。」
  1. 用於句尾。相當於「矣」。《書經·洛誥》:「公定,予往已。」《孟子·梁惠王上》:「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1. 用於句首,表示感嘆的語氣。《書經·大誥》:「已!予惟小子。」同「哎 」。
  1. 此、如此。《論語·陽貨》:「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史記·卷二·夏本紀》:「敦序九族,眾明高翼,近可遠在已。」
竭 jié《國語辭典》

竭 [ jié ]

  1. 负载。《礼记·礼运》:「五行之动,迭相竭也。」《文选·木华·海赋》:「擘洪波,指太清,竭磐石,栖百灵。」
  2. 枯竭、干涸。《诗经·大雅·召旻》:「池之竭矣,不云自频。」《国语·周语上》:「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
  3. 尽、穷尽。如:「尽心竭力」、「取之不竭,用之不尽。」。《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楚辞·屈原·卜居》:「竭知尽忠,而蔽鄣于谗。」
消磨 xiāo mó
(1).消耗;磨灭。 唐 王建 《题酸枣县蔡中郎碑》诗:“苍苔满字土埋龟,风雨消磨絶妙词。” 宋 刘子翚 《出郊》诗:“平生豪横气,未老半消磨。”《古今小说·汪信之一死救全家》:“陆军只屯住在 望江 城外,水军只屯在里湖港口,抢掳民财,消磨粮餉,那个敢下湖捕贼?”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几乎无事的悲剧》:“然而人们灭亡于英雄的特别的悲剧者少,消磨于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者却多。”
(2).消遣,打发时光。 唐 郑谷 《梓潼岁暮》诗:“酒美消磨日,梅香著莫人。” 元 耶律楚材 《寄景贤》诗之七:“琴书吾子尽幽欢,随分消磨日月闲。” 清 程简 《冬夜读书》诗:“今古英雄当末路,消磨岁月短檠中。” 巴金 《写作生活的回顾》:“但是我有更多的时间留在那个坟墓一般的房间里,拿一些破书来消磨光阴。”
(3).犹琢磨。《朱子语类》卷五:“古人学问,便要穷理知至,直是下工夫消磨,恶去,善自然渐次可復。”  ——《漢語大詞典》
未 wèi《國語辭典》

未 [ wèi ]

  1. 地支的第八位。
  2. 时辰名。约当下午一点到三点。
  3. 姓。如汉代有未央。
  1. 不。表示否定的意思。如:「火车误点了,所以未能准时到达。」唐·温庭筠〈杨柳〉诗八首之八:「塞门三月犹萧索,纵有垂杨未觉春。」
  2. 没有。如:「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聊斋志异·卷六·萧七》:「有幼女未字,欲充下陈,幸垂援拾。」
  3. 放于句末,表示疑问的意思。相当于「否」。唐·王维〈杂诗〉三首之二:「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宋·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诗:「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去 qù《國語辭典》

去 [ qù ]

  1. 往、到。与「来」相对。如:「去学校」、「去郊游」、「去餐馆吃饭」。唐·李白〈赠韦秘书子春〉诗二首之二:「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
  2. 离开。如:「去职」。《汉书·卷八五·何武传》:「去后常见思。」
  3. 死亡。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二七出》:「杜衙小姐去三年,待与招魂上九天。」
  4. 距离。如:「去古已远。」唐·李白〈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5. 送、发出。如:「去信」、「去电报」。
  6. 除掉。如:「去一层皮。」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三·辩证一》:「不求去碍,而欲见不颠倒,难矣哉!」
  7. 放弃。《庄子·大宗师》:「离形去知。」《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上》:「得汉食物皆去之,以视不如重酪之便美也。」
  8. 失掉。如:「大势已去」。《史记·卷八七·李斯传》:「胥人者,去其几也。」
  1. 过去的。如:「去年」。《文选·曹操·短歌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1. 表示事情的进行。相当于「啊」、「了」。如:「他睡觉去了。」、「他上班去了。」唐·李贺〈沙路曲〉:「断烬遗香褭翠烟,烛骑啼乌上天去。」宋·苏轼〈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1. 平上去入四声之一。参见「去声 」条。
  2. 姓。如汉代有去卑。
酒量 jiǔ liàng
饮酒的能力。 宋 张耒 《明道杂志》:“ 晁无咎 与余酒量正敌,每相遇,两人对饮,輒尽一斗,纔微醺耳。”《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原来 安老爷 酒量颇豪。”《花城》1981年第2期:“我听说你是有酒量的。今天是个喜庆的日子,你就使劲喝吧!”  ——《漢語大詞典》
犹 ( 猶 ) yóu
犹 [ yóu ]
  1. 相似,如同:~如。过~不及。
  2. 尚且:~且。~自。困兽~斗(喻濒于失败的人,虽走投无路还要顽强抵抗)。
  3. 〔~豫〕迟疑不决。
  4. 〔~疑〕迟疑。
  5. 仍然,还(hái ):~然。记忆~新。
恢 huī《國語辭典》

恢 [ huī ]

  1. 扩大、张大。《汉书·卷一○○·叙传下》:「恢我疆宇,外博四荒。」宋·陆游〈寒夜歌〉:「谁施赤手驱蛇龙?谁恢天网致凤麟?」
  2. 回复、收复。参见「恢复 」条。
  1. 广大、宽弘。如:「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唐·陈叔达〈答王绩书〉:「虽人伦王化,备列元经,而恢谈硕议,或不可舍。」
  2. 完备。《吕氏春秋·审分览·君守》:「有识则有不备矣,有事则有不恢矣。」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