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为政(爲政)wéi zhèng
(1).治理国家;执掌国政。《诗·小雅·节南山》:“不自为政,卒劳百姓。”《左传·宣公元年》:“於是 晋侯 侈, 赵宣子 为政,骤諫而不入,故不竞於 楚 。” 北周 庾信 《周五声调曲·商调曲一》:“ 有熊 为政,访道於 容成 。” 宋 苏轼 《朝辞赴定州论事状》:“陛下为政九年,除执政臺諫外,未尝与羣臣接,然天下不以为非者,以谓垂帘之际,不得不尔也。” 清 姚鼐 《〈左传补注〉序》:“ 魏献子 合诸侯,干位之人,而述其为政之美,词不恤其夸。”
(2).指执政者。《仪礼·大射》:“﹝司射﹞自阼阶前曰:‘为政请射。’” 郑玄 注:“为政谓司马也。司马,政官,主射礼。”
(3).处理政事。 唐 宋之问 《送许州宋司马赴任》诗:“当闻力为政,遥慰我心愁。” 唐 岑参 《冬宵家会饯李郎司兵赴同州》诗:“应须力为政,聊慰此相思。”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旧闻·为政不相师友》:“公虽受知于 文端 ,而为政不相师友,一切听从民便。”
(4).做主。《左传·宣公二年》:“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 宋 沈作哲 《寓简》卷七:“盖金微,不能为政,但随气所胜,革化而已。”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公孙九娘》:“小娘子不肯自草草,得舅为政,方此意慊得。”
(5).作宫。《论语·为政》:“子奚不为政?” 唐 李公佐 《南柯太守传》:“他日,妻谓生曰:‘子岂不思为政乎?’” 明 宋濂 《赵侯神道碑铭》:“士君子能建治功於隆平之日,而或不能保大节於危难之时,盖为政以及物者易,而杀身以成仁者难。” 清 汪懋麟 《送劳书升之任黔中》诗之三:“时艰为政好,地逈得官閒。” ——《漢語大詞典》
(2).指执政者。《仪礼·大射》:“﹝司射﹞自阼阶前曰:‘为政请射。’” 郑玄 注:“为政谓司马也。司马,政官,主射礼。”
(3).处理政事。 唐 宋之问 《送许州宋司马赴任》诗:“当闻力为政,遥慰我心愁。” 唐 岑参 《冬宵家会饯李郎司兵赴同州》诗:“应须力为政,聊慰此相思。”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旧闻·为政不相师友》:“公虽受知于 文端 ,而为政不相师友,一切听从民便。”
(4).做主。《左传·宣公二年》:“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 宋 沈作哲 《寓简》卷七:“盖金微,不能为政,但随气所胜,革化而已。”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公孙九娘》:“小娘子不肯自草草,得舅为政,方此意慊得。”
(5).作宫。《论语·为政》:“子奚不为政?” 唐 李公佐 《南柯太守传》:“他日,妻谓生曰:‘子岂不思为政乎?’” 明 宋濂 《赵侯神道碑铭》:“士君子能建治功於隆平之日,而或不能保大节於危难之时,盖为政以及物者易,而杀身以成仁者难。” 清 汪懋麟 《送劳书升之任黔中》诗之三:“时艰为政好,地逈得官閒。” ——《漢語大詞典》
何 hé/hē/hè《國語辭典》
何 [ hé ]
代- 那里、何处。《史记·卷七○·张仪传》:「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 谁。《西游记·第八回》:「闹天宫搅乱蟠桃者,何也?」
- 什么。如:「何故」、「何时」。《论语·述而》:「伯夷叔齐何人也?」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为什么。如:「何必」、「何不」、「何乐不为」。《论语·先进》:「夫子何哂由也?」《孟子·滕文公上》:「且许子何不为陶冶?」
- 岂、怎么。如:「何只」、「何足挂齿」。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今主非尧、舜,何能无过?」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多么。表示程度。如:「何等」、「何其不幸」。《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割之不多,又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何晏。
门 ( 門 ) mén
门 [ mén ]
- 建筑物的出入口,又指安装在出入口能开关的装置:~儿。~口。开~见山。
- 形状或作用像门的东西:电~。
- 途径,诀窍:~径。~道儿。
- 旧时指封建家族或家族的一支,现亦指一般的家庭:~第。~风。~婿。长(zhǎng )~长子。
- 事物的分类:分~别类。
- 宗教的教派或学术思想的派别:教~。~徒。
- 量词:一~大炮。
- 姓。
是 shì《國語辭典》
是 [ shì ]
名- 对、正确。如:「自以为是」、「积非成是」。
- 事情。如:「国是」。
- 姓。如唐代有是光。
- 赞成、称赞。如:「是古非今」、「深是其言」。
- 表示肯定判断的话。如:「我是学生」、「他是外国人」、「老人与海的作者是海明威。」
- 表示存在的事实。如:「全身是伤」、「满身是汗」。
- 对命令的应答之词。如:「是,我这就去。」、「是,我马上就来。」
- 这。指示形容词。如:「是人」、「是日」。《论语·学而》:「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 此。指示代名词。《孟子·梁惠王上》:「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 于是,表示前后相关。《书经·禹贡》:「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管子·心术下》:「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
- 用于句中,使宾语提前。如:「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
化源 huà yuán
(1).教化的本源。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五》:“昭室化源,发扬大号。” 唐 李翱 《再请停率修寺观钱状》:“其论释氏之害於人者,尚列为高等,冀感悟圣明,岂不欲发明化源,抑絶小道。”《旧唐书·李绛传》:“陛下思广天聪,亲览国史,垂意精颐,鉴於化源,实天下幸甚。”
(2).指掌教化之位。《旧唐书·李渤传》:“若言不行,计不从,顺奉身速退,不宜尸素於化源。”
(3).中医学指六气的生化之源。《医宗金鉴·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中〉》“炙甘草汤方”集解引 张璐 曰:“津液枯槁之人,宜预防二便秘濇之虞,麦冬、生地溥滋膀胱之化源。”《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大人口破》“大人口破分虚实”注:“如口疮乾黄硬作渴者,宜服加减八味丸,以滋化源,俱禁水漱。” ——《漢語大詞典》
(2).指掌教化之位。《旧唐书·李渤传》:“若言不行,计不从,顺奉身速退,不宜尸素於化源。”
(3).中医学指六气的生化之源。《医宗金鉴·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中〉》“炙甘草汤方”集解引 张璐 曰:“津液枯槁之人,宜预防二便秘濇之虞,麦冬、生地溥滋膀胱之化源。”《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大人口破》“大人口破分虚实”注:“如口疮乾黄硬作渴者,宜服加减八味丸,以滋化源,俱禁水漱。” ——《漢語大詞典》
宽仁(寬仁)kuān rén
宽厚仁慈。《书·仲虺之诰》“克宽克仁,彰信兆民” 孔 传:“言 汤 宽仁之德明信於天下。”《汉书·韩信传》:“陛下宽仁,诸侯虽有叛亡,而后归,輒復故位号,不诛也。”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无名子谤议》:“使圣主失含宏之道,损宽仁之德,岂忠臣之节耶?” 明 李东阳 《求退录》:“况威严之后渐復宽仁,中外臣民欣欣望治。” 郭沫若 《南冠草》第一幕:“一切都宽仁厚道,与民更始。” ——《漢語大詞典》
高下 gāo xià
(1).上和下;高和低。《老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国语·楚语上》:“地有高下,天有晦明。” 宋 叶梦得 《怀西山》诗:“ 西山 十亩强,高下略不齐。”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若拘定枝枝节节都有高下大小一样,便非造化妙手矣。”
(2).指声音的高低。 三国 魏 王弼 《〈周易〉略例·明爻通变》:“同声相应,高下不必均也;同气相求,体质不必齐也。”《全唐诗》卷八六二载《灵响词》之一:“此响非俗响,心知是灵仙。不曾离耳里,高下如秋蝉。” 明 沈德符 《敝帚轩剩语·李近楼琵琶》:“老稚高下,各各曲尽,又不杂一男音。”
(3).高处和低处。《荀子·儒效》:“相高下,视墝肥,序五种,君子不如农人。” 杨倞 注:“高下,原隰也。”《淮南子·修务训》:“於是 神农 乃始教民播种五穀,相土地,宜燥湿肥墝高下。” 高诱 注:“高,陵也;下,隰也。” 唐 杜甫 《谒文公上方》诗:“野寺隐乔木,山僧高下居。”
(4).参差起伏。 唐 李涉 《从秦城回再题武关》诗:“远别 秦 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 商州 。” 宋 王安石 《即事》诗:“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5).古代绘制地图时标明地形高低的一种方法。《晋书·裴秀传》:“制图之体有六焉。一曰分率,所以辨广轮之度也。二曰準望,所以正彼此之体也。三曰道里,所以定所由之数也。四曰高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此三者各因地而制宜,所以校夷险之异也。” 宋 沈括 《梦溪补笔谈·杂志》:“予尝为《守令图》,虽以二寸折百里为分率,又立準望、牙融、傍验、高下、方斜、迂直七法,以取鸟飞之数。”
(6).犹反复。《隋书·刑法志》:“ 素 ( 杨素 )又稟性高下,公卿股慄,不敢措言。” 唐 许浑 《下第贻友人》诗:“人心高下月中桂,客思往来波上萍。”
(7).指高度。《西游记》第七三回:“那箱儿有八寸高下,一尺长短,四寸宽窄。”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生平所著之书,虽无裨于人心世道,若止论等身,几与 曹交 食粟之躯等其高下。” 叶圣陶 《登雁塔》:“原地颇有高下,可是坡度极平缓,车行不感颠簸。”
(8).犹差别。 郭沫若 《断断集·旋乾转坤论》:“女子的体魄,无论在生诞比率与年龄上,都表现着有比男子更强韧的抵抗力。独于智能,自有历史以来,总表示着有大相悬异的高下。”
(9).好坏;优劣得失。《吕氏春秋·任地》:“操事则苦,不知高下,民乃逾处。”《史记·陈丞相世家》:“大王一日得 楚 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军长者!” 宋 苏籀 《栾城先生遗言》:“然酷嗜图画,能第其高下。”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佔毕一》:“举其人,而史之得失、文之高下瞭然矣。” 清 刘鹗 《〈老残游记〉叙》:“其间人品之高下,以其哭泣之多寡为衡。”亦指胜负。《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花关索出身传前集》:“二个将军争高下,一番一復用来吞。”
(10).多和少。《管子·版法》:“凡将立事,正彼天植,风雨无违,远近高下,各得其嗣。” 尹知章 注:“高下,犹多少也。谓君之赋税,因其远近之别,以多少之差,轻重合宜,故可嗣之。”《宋史·王次翁传》:“视民产高下以为所输多寡之数,约期受输,不扰而集。” 清 史致谔 《同治元年十二月初十日禀左宗棠》:“现在本地书捐者輒引 沪 上富绅絜量高下,以为口实,捐务益形棘手。”
(11).贵和贱。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二》:“其论价之高下者,率用百钱物买人直数千钱物。” 鲁迅 《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生命的价值和生命价值的高下,现在可以不论。”
(12).褒贬,抬高和贬低。 马总 《意林》卷一引《文子》:“不布施以求德,不高下以相倾,此古人之德也。” 宋 刘炎 《迩言》:“士大夫以此高下人物,更相矜傲,更相景慕,亦可悲矣。”
(13).轻和重。《魏书·孙绍传》:“但天性疏脱,言乍高下,时人轻之,不见採纳。” ——《漢語大詞典》
(2).指声音的高低。 三国 魏 王弼 《〈周易〉略例·明爻通变》:“同声相应,高下不必均也;同气相求,体质不必齐也。”《全唐诗》卷八六二载《灵响词》之一:“此响非俗响,心知是灵仙。不曾离耳里,高下如秋蝉。” 明 沈德符 《敝帚轩剩语·李近楼琵琶》:“老稚高下,各各曲尽,又不杂一男音。”
(3).高处和低处。《荀子·儒效》:“相高下,视墝肥,序五种,君子不如农人。” 杨倞 注:“高下,原隰也。”《淮南子·修务训》:“於是 神农 乃始教民播种五穀,相土地,宜燥湿肥墝高下。” 高诱 注:“高,陵也;下,隰也。” 唐 杜甫 《谒文公上方》诗:“野寺隐乔木,山僧高下居。”
(4).参差起伏。 唐 李涉 《从秦城回再题武关》诗:“远别 秦 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 商州 。” 宋 王安石 《即事》诗:“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5).古代绘制地图时标明地形高低的一种方法。《晋书·裴秀传》:“制图之体有六焉。一曰分率,所以辨广轮之度也。二曰準望,所以正彼此之体也。三曰道里,所以定所由之数也。四曰高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此三者各因地而制宜,所以校夷险之异也。” 宋 沈括 《梦溪补笔谈·杂志》:“予尝为《守令图》,虽以二寸折百里为分率,又立準望、牙融、傍验、高下、方斜、迂直七法,以取鸟飞之数。”
(6).犹反复。《隋书·刑法志》:“ 素 ( 杨素 )又稟性高下,公卿股慄,不敢措言。” 唐 许浑 《下第贻友人》诗:“人心高下月中桂,客思往来波上萍。”
(7).指高度。《西游记》第七三回:“那箱儿有八寸高下,一尺长短,四寸宽窄。”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生平所著之书,虽无裨于人心世道,若止论等身,几与 曹交 食粟之躯等其高下。” 叶圣陶 《登雁塔》:“原地颇有高下,可是坡度极平缓,车行不感颠簸。”
(8).犹差别。 郭沫若 《断断集·旋乾转坤论》:“女子的体魄,无论在生诞比率与年龄上,都表现着有比男子更强韧的抵抗力。独于智能,自有历史以来,总表示着有大相悬异的高下。”
(9).好坏;优劣得失。《吕氏春秋·任地》:“操事则苦,不知高下,民乃逾处。”《史记·陈丞相世家》:“大王一日得 楚 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军长者!” 宋 苏籀 《栾城先生遗言》:“然酷嗜图画,能第其高下。”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佔毕一》:“举其人,而史之得失、文之高下瞭然矣。” 清 刘鹗 《〈老残游记〉叙》:“其间人品之高下,以其哭泣之多寡为衡。”亦指胜负。《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花关索出身传前集》:“二个将军争高下,一番一復用来吞。”
(10).多和少。《管子·版法》:“凡将立事,正彼天植,风雨无违,远近高下,各得其嗣。” 尹知章 注:“高下,犹多少也。谓君之赋税,因其远近之别,以多少之差,轻重合宜,故可嗣之。”《宋史·王次翁传》:“视民产高下以为所输多寡之数,约期受输,不扰而集。” 清 史致谔 《同治元年十二月初十日禀左宗棠》:“现在本地书捐者輒引 沪 上富绅絜量高下,以为口实,捐务益形棘手。”
(11).贵和贱。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二》:“其论价之高下者,率用百钱物买人直数千钱物。” 鲁迅 《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生命的价值和生命价值的高下,现在可以不论。”
(12).褒贬,抬高和贬低。 马总 《意林》卷一引《文子》:“不布施以求德,不高下以相倾,此古人之德也。” 宋 刘炎 《迩言》:“士大夫以此高下人物,更相矜傲,更相景慕,亦可悲矣。”
(13).轻和重。《魏书·孙绍传》:“但天性疏脱,言乍高下,时人轻之,不见採纳。” ——《漢語大詞典》
保安 bǎo ān
谓对人或事物加以保护,使之安全或稳定不乱。《汉书·王莽传上》:“辅翼 汉 室,保安 孝平皇帝 之幼嗣,遂寄託之义,隆治平之化。”《三国志·吴志·董袭传》:“ 策 薨, 权 年少,初统事,太妃忧之,引见 张昭 及 龚 等,问 江东 可保安否。” 宋 曾巩 《蜀转运判官制》:“西南之地延袤万餘里,外临殊俗,内杂谿谷诸蛮,列州成县,以保安吾民。”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史致谔档案》:“惟盼 魏守质 字营劲旅早日到 寧 ,次第会剿, 绍 属 甬 东藉以保安,餉源或可稍旺,此尤旦夕默祷以俟者也。” ——《漢語大詞典》
全 quán《國語辭典》
全 [ quán ]
形- 完备、不缺。如:「齐全」、「文武双全」。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整个的。如:「全家」、「全人类」、「全神贯注」、「全军覆没」。《汉书·卷五一·枚乘传》:「今汉据全秦之地,兼六国之众。」
- 皆、都。如:「全自动化」、「将课文全背下来!」、「这事全靠你帮忙了!」宋·辛弃疾〈西江月·醉里且贪欢笑〉词:「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 使完整而没有缺憾。如:「保全」、「苟全」、「顾全大局」。《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
- 姓。如清代有全祖望。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