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树影参差,石床藤半垂。

储嗣宗唐代〕《过王右丞书堂二首

澄潭昔卧龙,章句世为宗。独步声名在,千岩水石空。
野禽悲灌木,落日吊清风。后学攀遗址,秋山闻草虫。
万树影参差,石床藤半垂。萤光虽散草,鸟迹尚临池。
风雅传今日,云山想昔时。感深苏属国,千载五言诗。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万树影参石床半垂

万树(万树)
唐 元稹 离思五首 其二 山泉散漫绕阶流,万树桃花映小楼。
唐 白居易 曲江有感 曲江西岸又春风,万树花前一老翁。
唐 贾岛 题鱼尊师院 老子堂前花万树,先生曾见几回春。
唐 曹唐 小游仙诗九十八首 其二 万树琪花千圃药,心知不敢辄形相。
唐 郑良士 游九鲤湖 九溪瀑影飞花外,万树春声细雨中。
宋 欧阳修 黄溪夜泊 万树苍烟三峡暗,满川明月一猿哀。  ——《骈字类编》
影参(影参)
陆游诗瘦影参危坐  ——《韵府拾遗 覃韵》
差 chà/chā/chāi/cī《國語辭典》

差 [ chā ]

  1. 缺失、錯誤。如:「誤差」、「出差錯」。
  2. 區別、不同。《荀子·榮辱》:「故先王案為之制禮義以分之,使有貴賤之等,長幼之差,智愚能不能之分。」
  3. 數學上指兩數相減所得的數。如:「三減一的差是二。」
  1. 失誤、不當。《明史·卷二五一·徐光啟傳》:「臣聞曆久必差,宜及時修正。」
  2. 因比較而產生區別。如:「他們彼此的說法差異很大。」
  1. 尚、略、還。如:「差強人意」。

差 [ chāi ]

  1. 派遣。唐·元稹〈和李校書新題樂府·縛戎人〉:「邊頭大將差健卒,入抄禽生快於鶻。」《水滸傳·第五五回》:「出師之日,我自差官來點視。」
  2. 選擇。《詩經·小雅·吉日》:「吉日庚午,既差我馬?」《文選·宋玉·高唐賦》:「王將欲往見,必先齋戒,差時擇日。」
  1. 受派遣去做事的人。如:「欽差」、「信差」。
  2. 被派遣去做的事。如:「公差」。《紅樓夢·第六○回》:「寶玉房中的丫鬟差輕人多。」

差 [ chà ]

  1. 不好。如:「成績差」、「他的文章太差了。」
  1. 欠缺、短少。如:「差十分就八點鐘了。」
  1. (一)​之語音。

差 [ cī ]

  1. 不整齊、不齊一。如:「參差」、「差互」。
  1. 分別、區分。《荀子·大略》:「列官職,差爵祿,非以尊大夫而已。」《元史·卷七二·呂思誠傳》:「差民戶為三等,均其徭役。」
  1. 等級。《孟子·滕文公上》:「愛無差等,施由親始。」

差 [ cuō ]

  1. 搓磨、搓洗。《禮記·喪大記》:「御者差沐于堂上。」漢·鄭玄·注:「差,淅也。」唐·孔穎達·正義:「差是差摩,故云淅。」

差 [ chài ]

  1. 病癒。《後漢書·卷八二·方術傳·華佗傳》:「操積苦頭風眩,佗針,隨手而差。」唐·元稹〈蟆子詩·序〉:「故齧人成瘡,秋夏不愈,膏楸葉而傅之,則差。」通「瘥」。
石床
亦作“ 石床 ”。
1.供人坐卧的石制用具。《西京杂记》卷六:“ 魏襄王 冢,皆以文石为槨……中有石牀,石屏风,婉然周正。”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夷水》:“村人 骆都 少时到此室边採蜜,见一仙人坐石牀上,见 都 凝瞩不转。”《南史·宋纪上·武帝》:“帝素有热病……坐卧常须冷物,后有人献石牀,寝之,极以为佳,乃嘆曰:‘木牀且费,而况石耶!’即令毁之。” 唐 许浑 《寄题南山王隐居》诗:“更忆前年醉,松花满石牀。” 明 王守仁 《龙冈漫兴》诗之五:“白云晚忆归岩洞,苍蘚春应通石床。”
2.钟乳水下滴而成的笋状凝积物。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石一·殷孽》﹝附录﹞引 苏恭 曰:“石床……生钟乳堂中,采无时,钟乳水滴下凝积,生如笋状,久渐与上乳相接为柱也。”  ——《漢語大詞典》
藤 téng《國語辭典》

藤 [ téng ]

  1. 植物名。棕櫚科黃藤屬,藤本。莖細長有節,光滑。葉為羽狀複葉,叢生枝梢,線形或披針形,先端尖銳,細鋸齒緣。總葉柄上部特別延長而不生小葉,裡側具逆刺藉以攀緣上升。葉鞘滿被銳刺。雌雄異株,圓錐花序頂生。開黃綠色花,具異臭。果實橢圓形,熟時黃色。莖加工煙燻,為藤工原料,可編製各種家具。
  2. 蔓生植物的卷鬚或莖。如:「葡萄藤」、「南瓜藤」。
  3. 姓。如明代有藤文澤。
半垂
唐 皮日休 木兰后池三咏 白莲 半垂金粉知何似,静婉临溪照额黄。  ——《骈字类编》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